養孩子難免煩躁、生氣、愧疚、不耐煩?看完這篇減緩80%

養孩子難免煩躁、生氣、愧疚、不耐煩?看完這篇減緩80%

作為父母的你們,在養孩子的過程中你有沒有感受到過煩躁、生氣、不耐煩、著急、愧疚?有沒有不耐煩的替孩子做他明明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只是希望他不要再不停的來打擾或者打斷你!

如果答案是有,那麼你想不想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那麼做?

我們一起來看一個發生在我家的事情吧!

不斷找事兒的兒子

有段時間我工作很忙,有大約一週的時間都是晚上快10點才回家,回家兒子已經睡著了。

有一天,終於匆匆忙的在兒子睡覺前趕回了家,我衝進家門興奮的說:“今天媽媽幫你洗澡!”

結果他回應我說:“我現在不想洗澡!”

“按照你的慣例表九點洗澡,現在都快10點了,我們已經晚了。”我笑著哄他。

“我就是不洗,我非不洗”兒子開始在我懷裡扭起來。

奶奶在旁邊笑著說:“怎麼媽媽一回來你就沒有平時乖了!”

我耐著性子哄他,他總算他同意洗澡了,然後又不願意刷牙,好不容易刷了牙他又不同意回屋睡覺,好不容易上了床,按照慣例我倆是要聊聊天唱唱歌或者講講故事,可是我根本就沒這體力了,講了沒兩句就半睡半醒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他開始揺我說:“媽媽你別睡覺了~”

“媽媽困死了,現在是睡覺時間,快睡覺!”我閉著眼睛哄他。

“我要尿尿~”

“那你去啊!”我眼睛都睜不開。

“媽媽陪,我自己會害怕的!”他一邊說一邊扯我的胳膊。

我沒力氣爭辯,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閉著眼睛爬起來跟著他到了廁所。

“我要喝水~”躺下沒有2秒鐘他又開始了!

“水壺在餐桌上!”我一動不動的躺著,他扯了我一會兒,看沒用就自己爬起來去喝水。

一會進來後,又拉著我聊天,不停的問問題、說話、喊媽媽,得不到不回應就開始一會兒扯我的頭髮,一會兒又扒我的眼皮想讓我睜開眼睛,就是不肯好好睡覺,也不肯讓我睡!

我蹭的一下火就上來了,大吼一聲:“你睡不睡覺,不睡出去,我要睡覺了!!!”

他被嚇到,一下子就愣住了,然後“哇”的一聲哭了起來!看起來特別傷心,一邊哭邊說“我就是不睡,我就是要玩!”

這要是按照我以前的想法和脾氣,肯定會好好的教訓他一頓,心裡咆哮著“這麼晚不睡覺想幹嘛!”、“這麼晚不睡覺想幹嘛!”、“玩可以明天玩啊!”、“我這麼累一點都不體諒人!”、“什麼睡覺習慣!睡這麼晚難怪長不高!!!”

養孩子難免煩躁、生氣、愧疚、不耐煩?看完這篇減緩80%

當我們誤解孩子的時候,往往會對孩子的很多行為無法容忍!!!

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秘密


養孩子難免煩躁、生氣、愧疚、不耐煩?看完這篇減緩80%

這幾年,教授父母如何養育孩子的書和課程都越來越多,其中《正面管教》

一書被翻譯為16種語言、銷量600多萬冊,是一本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同名的父母課程也是中國最火的育兒課程。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這本書中,正面管教體系的奠基人,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提到:“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德雷克斯發現,當孩子們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為自己選擇四個錯誤行為目的。

四個錯誤行為目的


1、尋求過渡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得到特別的關注和服務時,我才有歸屬感,唯有讓你為我團 團轉時,我才是重要的。

2、尋求權利——錯誤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者證明沒有人可以管住我的時候,我才有歸屬感。

3、報 復——錯誤觀念:我得不到歸屬感,我不高興,所以我傷心的時候要傷害別人。反正沒 有人喜歡我或者在乎我。

4、自暴自棄——錯誤觀念:我不可能有歸屬感。因為我不好,所以我不想讓別人對我有任何期 望;既然我怎麼者做不好,努力也沒有用。

什麼是錯誤行為目的呢?心理學先驅阿德勒認為每一個人行為背後的終極目標都是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而錯誤行為目的指的就是對於如何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擁有一個錯誤的想法,這個錯誤的想法促使他做出錯誤的行為,他以為這樣做可以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但可能結果恰恰相反。

就像在我家的事情中,我兒子擁有的錯誤想法是:只有媽媽關注我,為我服務、聽我說話、陪我玩的時候,我才是有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所以他不停地打擾我,他認為這樣做是有效的方式,並且越被拒絕就越想要打擾、而我越被打擾就越不想要理他,簡直是個惡性循環!

孩子擁有錯誤行為目的,而他自己並不清楚,只有父母成為一個合格的“翻譯官”才能透過孩子的不良行為,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那我家的故事後來是怎樣的呢?

當我聽到他哭喊著說“我就是不睡,我就是要玩!”時,我忽然有些清醒,結合自己剛剛的煩躁、著急、不耐煩的感受,和哄勸、勉為其難替陪他上廁所的行為,以及他換著名堂打擾我的行為,我知道他此時的錯誤目的是想要獲得我的關注,認為只有我關注他,他才有歸屬感和價值感。

於是,我爬起來問他“你是想和媽媽玩嗎?”

“和媽媽玩,我就不要睡覺!”他坐在床上一邊哭一邊用腳使勁兒踢著。

我一下子就清醒了,把他摟在懷裡,心裡覺得特別的內疚,他這一晚上搞東搞西的就是想讓媽媽好好陪陪他,一直在用他的方式提醒我,而我沒“翻譯”出他行為背後的話。

我在心裡嘆了一口氣,對自己說:管它幾點了,玩就玩吧!

我摟過兒子,跟他說: “好的,那咱倆不睡覺了,媽媽陪你一起玩,你想玩到什麼時候媽媽都陪你!!!”

他緊緊的抱著我的脖子,一聲也不吭!

我也沒有催他,就抱著他等他回答,結果等了好幾分鐘都沒人回答,我低頭一看,他已經睡著了。

你看,他晚上各種的不合作、各種的找事情,就是在等媽媽說了一句“媽媽陪你玩,想玩到什麼時候就要到什麼時候”!就在等媽媽“看到”他、關注他!

尋求特殊關注的孩子,就像一個把自己打扮的五彩繽紛、炫耀奪目的猴子,不停地蹦來蹦去、總想跳出人群顯得與眾不同,他的頭頂寫著明晃晃的幾個大字,“看我、看我、快看我!!!

那當孩子尋求特殊關注的時候,家長們可以怎麼做呢?

1、讓孩子參與重要的活動或關注孩子;

有的尋求過度關注的孩子是因為被忽視,就像那一週的我家兒子,這個時候需要給孩子關注。如果不是被忽視的孩子,那麼可以給與孩子一項任務或者活動。比如,你在做飯時,孩子尋求過度關注,那麼父母可以邀請孩子進來幫忙洗菜、切菜,或是做一些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2、避免特殊優待,忽視(只有接觸而不說話)

有的被溺愛的孩子本身就處於被過度關注的狀態,當父母無法關注時,孩子就開始行動。比如很多家庭中,當二寶降臨後,老大開始很多“退行”行為,如開始尿褲子,這個行為的背後是還孩子認為這樣可以重新獲得父母的關注,如果父母反應強烈,批評或者打罵,孩子就會越發嚴重,因為方法奏效了。這個時候,要避免給予這樣的行為關注,什麼都不說幫他洗了反而會讓他覺得這種方法無效。

3、向孩子傳遞“我愛你”的信息,比如約定專門的陪伴時間、常常告訴孩子我愛你。

4、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

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當用正確方式獲得價值感和歸屬感的次數越多,孩子就學會了用這樣的方式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而不是要求特殊關注,孩子也會從要求特殊服務轉向解決問題和為他人做貢獻。而為他人做貢獻恰恰是心理學先驅阿德勒認為人類獲得幸福的根本。

養孩子難免煩躁、生氣、愧疚、不耐煩?看完這篇減緩80%

每一次“粘人”,都是孩子的一次求助!

每一次的“挑戰”,都是彼此成長的好機會!

想要就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