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艘独岛级两栖攻击舰即将服役,可搭载一个营的兵力远程投送

自2018年5月首次下水,韩国“独岛”级两栖攻击舰的2号舰已经海试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会于2020年正式服役。

这艘被命名为“马罗岛”号的两栖攻击舰造价是首舰的1.3倍,未来会与“独岛”号一样各成为韩国东西海机动舰队的旗舰。那么她是什么情况呢?我们一探究竟。

一、强化的舰载电子系统

与1号舰“独岛”号相比,“马罗岛”号的电子侦查设备进行了明显的改变。欧洲舰艇普遍使用的SMART-L远程搜索雷达换装成了以色列产的EL/M-2248主动相位阵列雷达。雷达使用四面阵列天线,一面在舰岛正面上方,另外三面在舰岛左右舷和上方。原来荷兰产的监视雷达也改为韩制的三维监视雷达。

第二艘独岛级两栖攻击舰即将服役,可搭载一个营的兵力远程投送

由于“守门员”近程防御系统已经停产,所以2号舰使用了美制的“密集阵”。同时军舰装备了韩制的垂发系统,可以装填各种韩国制式舰载导弹。专家猜测,“马罗岛”号可能装备“海弓”防空导弹,这是“天弓”地对空导弹的舰用版,不过此说法被韩国海军否认了。

同时由于新型雷达占用了比原来更多的面积,1号舰位于舰岛前方的“海公羊”反导系统,在2号舰上由于被天线占据而没有安装。

EL/M-2248主动相位阵列雷达,是一种以S波段操作的多功能固态主动电子扫描相位阵列雷达,由4面天线组成,可兼具对空对海的侦察搜索任务。其使用多波束脉冲技术运作,具有强大的电子反制能力。

第二艘独岛级两栖攻击舰即将服役,可搭载一个营的兵力远程投送

在严重的电子干扰和复杂的通讯环境下,雷达仍然可以从微弱的反射信号中摘取出低雷达发射截面的目标。以色列的这款产品可以控制发射波功率以降低雷达的辐射源,从而增加了自身舰艇的隐身性。

雷达天线有两种尺寸,一种是1×2米,有效搜索范围大于250公里;另一种是3×3米,有效搜索距离大于450公里。按照厂方的说明,雷达可在25公里外发现反舰导弹类型的高速掠海飞行目标,对高速战机的可侦测距离更是达到了250公里以上。

“马罗岛”号舰载雷达的纸面数据显示,即使面对大量的空中和水面目标,仍可以根据威胁系数挑选出主要目标。并对防空和反舰导弹照明导引和中途导航指挥功能。等同于拥有同时对战多个目标的能力。

二、LPX计划

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蓝水海军”的战略,于是建造了3个级别的驱逐舰,同时从德国获得了209型与214型柴电AIP潜艇的生产授权。

第二艘独岛级两栖攻击舰即将服役,可搭载一个营的兵力远程投送

2001年3月,时任韩国总统的金大中表示:韩国应该建造能在世界范围内捍卫自身国家利益以及对世界和平发挥作用的海军。

韩国海军计划部署2或3支快速反应舰队,舰队主力不仅要有自己建造的驱逐舰还要有自己生产的潜艇,而旗舰则是可以为直升机提供平台的韩制两栖攻击舰。韩国将其成为试验登陆平台,英文简称“LPX”。

谁知仅仅5个月后金融海啸便席卷了韩国,陷入危机的财政只能推迟了韩国海军的发展。受到影响的不仅有“LPX”项目,而且还有空中预警机、新型空空导弹研发项目。

不过随着韩国经济的逐渐回暖,终于在2004年底敲定了两艘两栖攻击舰的预算。建造完成的第一艘便是“独岛”号,韩国可以选择了与日本发生领土争议的独岛作为舰名,其宣示主权以及对抗日本的意图极为明显。

第二艘独岛级两栖攻击舰即将服役,可搭载一个营的兵力远程投送

第三艘“LPX”目前还没有动静,但已知会命名为“白翎岛”号。白翎岛属于韩国的西海五岛之一,为韩国领土的最西端,其余四岛分别是大青岛、小青岛、大延坪岛和小延坪岛。

三、舰体设计

“马罗岛”号采用全通式甲板、舰岛置于左舷的设计,并拥有可泛水的坞舱,登陆载具由舰尾的大型闸门进出。船体建造了多个水密隔舱,据称哪怕有三个水密隔舱同时进水也不会出现沉没的忧虑。另外为提高生存能力,舰体很多关键部位都加装了钢质装甲。

舰岛前方设有一台承吊能力为19吨的大型吊杆,用来装卸登陆器具与物资,符合现代舰船设计潮流。“独岛”级的外形轮廓力求平整,并减少开孔或突出结构,舰岛等上层结构也略向内倾,整体设计是为了降低雷达反射面积。

第二艘独岛级两栖攻击舰即将服役,可搭载一个营的兵力远程投送

舰体后段的泛水船坞长26.5米,宽14.8米,可停放两艘LSF-631型登陆气垫船。船坞前方略高的车库甲板则可停放16辆AAV7两栖突击车,或搭载水陆坦克。

“独岛”级的车库甲板可用面积明显小于其他国家的同类舰型,一般解释是限于技术和成本。该级泛水船坞其实与车库甲板同属一层,因此缩小了可使用的面积。其他国家如法国西北风级的设计会刻意将车库甲板独立设置在泛水船坞上方,得以延伸至船尾而增加可用面积。

登陆舰的飞行甲板长179米,宽31米,设置有数个直升机起降点,可同时供5架直升机起降操作,舰岛后方另有两个直升机停放点。

由于舰体后方装载登陆部队,机库自然就设置在前方。机库面积可以容纳10个UH-60直升机,通过舰岛前方的大型升降机进行运输。

第二艘独岛级两栖攻击舰即将服役,可搭载一个营的兵力远程投送

目前舰载机为UH-1H和UH-60P,可这两款飞机都属于陆基型,缺乏防腐蚀设计,不适于长期在海上执行任务。未来有可能由衍生型号MUH-1进行替代。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V22“鱼鹰”会登上韩国的两栖攻击舰。但自从“独岛”号和美军进行“鱼鹰”着舰演练后,在建的“马罗岛”号就在其内部进行了改装,舰岛前后机库可各容纳一架“鱼鹰”。这个改装就有点值得玩味了。

自第一艘“独岛”号形成战斗力后,韩国国内就一直讨论是否将直通式甲板改成滑跳式。不过目前证明争论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为“马罗岛”号也是直通式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讨论,是因为开始韩国确定舰载的飞机是垂直起降的F35-B型,可是实用后才发现舰艇的机库太小,如果容纳F35的话需要进行改装,这种改装已经接近将内部重做了。那么所耗费的金钱自然就不用说。

第二艘独岛级两栖攻击舰即将服役,可搭载一个营的兵力远程投送

而且随着F35的上舰,韩国不仅买飞机需要花钱,相关的配件采购和人员培训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对于是否搭载F35韩国军方自己都没有定论,一直在评估进行中。因此有人一气之下提出就搭载直升机,F35伺候不起就不伺候了。

不过作为设计师,他们确实做好了搭载垂直起降飞机的准备。因为飞行甲板都铺着厚厚的耐热聚酯材料。只不过让人想不通的是,既然如此为啥空间上还要省呢?

基于续航力的考虑,军舰并没有使用常见的燃气涡轮系统,而是使用柴油机。船用的柴油主机配合连续涡轮增压系统,每台柴油机可产生7650千瓦的功率,让攻击舰总共拥有将近3.2万匹的马力,最高时速为23节,经济时速16节,拥有8000海里的续航能力。发动机均安装在弹性底座上,以达到降噪减震的效果。

第二艘独岛级两栖攻击舰即将服役,可搭载一个营的兵力远程投送

四、战斗管理系统

“独岛”级两栖攻击舰将来要承担旗舰的职能,配备了完善的指挥系统,足以执行两栖、水面、空中、反潜等作战任务。

系统是三星泰利斯开发的TACTICOS系统,已经有25年的发展历史,适用于各种大小不同的任务类型。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进行采购,安装在了100多艘军舰上。

三星泰利斯公司是由法、韩两国合资组成的,两国公司各持股50%。2015年,三星将手中的股份出售给了韩叶公司,随后法方也和韩叶进行了股权买卖。从此,泰利斯成为了韩国的独资企业。

第二艘独岛级两栖攻击舰即将服役,可搭载一个营的兵力远程投送

通过这次交易韩国彻底拿到了TACTICOS系统的开发源代码,从此专门开发韩国自己的战斗管理系统,目前装备的自造驱逐舰和护卫舰上都用上了这套专门的系统。

五、韩国海军的未来

在拥有成建制的两栖攻击舰后,韩国海军的两栖武力投送能力有了相当大幅度的提升。从前的登陆作战必须让登陆艇接近沿海,而现在则拥有了“地平线外”的攻击能力。

韩国海军设想,“独岛”级所搭载的5至8架直升机可以在30分钟内将登陆部队运送完毕,并担负登陆作战的空中警戒任务。

由于两栖攻击舰可搭载1个营的兵力,因此韩国军方估算:1支两栖舰队的活动区域,就要让北方邻国至少增加两个师的海岸警戒力量,这产生了极大的牵制效果。

然而北方邻国半岛如此狭小的空间,使用多艘两栖攻击舰纯粹就是牛刀杀鸡。韩国也会注意性价比,所以“LPX”是韩国“蓝水海军”计划的一部分,并非单纯是为了对付北方邻国。

第二艘独岛级两栖攻击舰即将服役,可搭载一个营的兵力远程投送

事实上,韩国真正的企图是进一步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韩国海军表示:“独岛”号和“马罗岛”号在内的两艘两栖攻击舰可独立执行军事任务。并且还可以用于人道救援、灾害防救、紧急撤离、维和行动,甚至反海盗等任务。

就目前公开的3艘两栖攻击舰来看,韩国至少计划要维持3艘的保有量。其中两艘担任东、西海域各一支机动舰队的旗舰,第3艘作为待命支援。到那个时候,韩国海军不仅有能力保卫国家在海上的经济利益,也可以在突发情况中迅速投放武力。

“LPX”是韩国海军的蓝水梦中的重要一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