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天天吃糖:需求層次的變遷

為什麼在小學老師眼裡慈溪太后愛吃糖呢?為什麼農民出身的祁同偉很容易貪贓枉法呢?

小學聽一個老師講課說:慈禧太后啊,是個特別昏庸貪婪的人,每天在自己床頭放一個瓦罐,罐子裡面裝了滿滿一罐子糖,餓了就抓一大把塞進嘴裡,我們就一直腦補這個吃糖的畫面。

慈禧太后天天吃糖:需求層次的變遷

現在想起來真是可笑啊!那時候大家的物質生活都很匱乏,這可能就是歷史老師想象到的有錢人的生活吧,但這也反應出了那時候人對生活的追求,溫飽堪憂。

就像小時候奶奶勸我學習時說:“書裡頭有大魚大肉啊”,字正腔圓的方言,音容猶在啊!這可能就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通俗演義版本吧。溫飽問題還沒解決呢?哪有功夫搭理那些“顏如玉”,“黃金屋呢”。

心理學把人的這些追求,分為了5個層次:生理和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追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慈禧太后天天吃糖:需求層次的變遷

慈溪太后愛吃糖就反應了我老師的溫飽的需求,屬於生理需求。

人的需求層次一般都是一級一級的提升的,先解決溫飽,再是安全,然後由愛和歸屬感,最後追求獲得別人的尊重,最後是個人自我實現。

如果低層次的沒有滿足就去追求更高層次的可以嗎?

《人民的名義》裡面有兩位性格鮮明的角色:公安廳長祁同偉和反貪局長侯亮平,他們在同一所大學畢業。可是祁同偉卻徇私舞弊,官商勾結,而侯亮平呢一身正氣。

他們的人生履歷最大的差別就是,祁同偉是窮苦出身,而侯亮平的家庭條件更好一些。

慈禧太后天天吃糖:需求層次的變遷

他們大學畢業時,都是慷慨正氣,志向遠大,都屬於自我實現的需求。可祁同偉可能剛剛滿足了溫飽問題,他的愛情也被別人摧毀,可能在家族中可沒有得到價值肯定。所以他上任以後,官商勾結、貪財受賄以獲得安全感,尋找婚外情已獲得歸屬感,給親戚安插職位以獲得價值認可。

雖然祁同偉和侯亮平的最終追求可能都是個人價值實現的最高目標,但是對侯亮平來說,成長環境優越讓他已經滿足了那些較低一些的需求,對於實現自我價值,只有一級之差。和他同樣的還有陳海、陸亦可,和沙瑞金。

而祁同偉呢,從溫飽到自我實現還有遙遙三級別的跨越,就像一條長路,中途稍有貪戀就會駐足不前,糾纏其中,忘記了自己的目標。

難道人處於較低的生活水平就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嗎?

難道必須每一級都滿足了才能追求更高一級嗎?

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難道我們做不到嗎?

慈禧太后天天吃糖:需求層次的變遷

其實孔子說這段話的時候周圍有學生,有朋友,有名聲,有尊嚴。他已經實現了較低的需求。

主要是認清自己的目前的追求屬於哪一類,用正確的方向來引導自己。這幾個層次的需求就像是我們爬山時候一段段的鋼絲保險繩,一定要抓住正確的繩,把自己的內心引導正路上,如果把枯藤錯當成保險繩,結果就會墜入山谷。

所以呢?每個人都缺一個站在高處審視自己的眼睛,因為我們的眼睛像前張開,總是會忘了自己的背後。

喜歡我的文章,請大家動動小手指,點個贊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