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绝症,从医院回家不久就死了,本人不知情的反而活得更久吗?

绝症,顾名思义,从临床数据上来看,存活率和治愈率双低。

所以对于被检查出患上绝症的人,在得知诊断结果之后,犹如晴天霹雳,人的精神世界一下子就垮塌了。

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急性应激。

得了绝症,从医院回家不久就死了,本人不知情的反而活得更久吗?


我在肿瘤医院当值班心理老师时,见过不少这样的案例。主要有这两类:

一、觉得上天不公,心中有极大的愤怒

有些癌症患者,年纪并不大。有青少年,还有正值壮年。壮年的,我有遇到过肠癌和胃癌患者。

因为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大多身强体壮,连感冒发烧都不常有。突然体检查出患了癌症,这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也是无法接受的事情。

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各种治疗干预,身体会承受明显的疼痛与创伤。这些患者的精神很快就崩溃了。他们不再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会开始怨天尤人。身体的病痛,加上恶劣的情绪,这些都会加速恶症的发展。

此类患者的家人也会很伤心,想要帮忙也是有心无力。只能偷偷抹眼泪,还要在患者面前装出坚强,“这没什么,我们能挺过去”的样子。

因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患者,大多是家里的宝贝心肝或是家庭中的顶梁柱。

得了绝症,从医院回家不久就死了,本人不知情的反而活得更久吗?



二、家庭生活条件差,亲情疏远

这类患者有较强的求生欲。在地方医院确诊之后,还不放心,要到上海医院来做复查。再次确诊之后,就在上海医院进行治疗。

但是因为绝症的治疗费高,外地患者并不能享受本地医保,同时也没有购买商业保险的意识。所以这类患者大多是揣着家庭积蓄以及向身边亲人、同事借来的善款,来支付医药费。

但癌症会涉及开刀、住院护理、后续治疗等一系列的流程。家庭成员会感到这是一个经济黑洞,亲戚、朋友被借过几次之后,大多采取回避态度。

得了绝症,从医院回家不久就死了,本人不知情的反而活得更久吗?


此时,患者就会明显感到自己是所有人的累赘,不受待见,拖累家人与朋友。在这种现实境遇下,患者会产生严重的恐惧(害怕付不出医药费)、自责(得这个病自己痛苦,还连累人)、内疚、担心等负面情绪。从而产生焦虑、失眠,食欲减退,健康水平下降等连锁反应。

越是这样,患者对医生也越不放心。手术方案要反复询问,反复确认。但我们都知道即使是病房医生,也是很忙的,而且无法对于手术效果给出预计或保证。所以这类患者与医护的关系,往往也很紧张,就医依从性较差。

身体病痛,加上对现实经济的担忧,也对病情不利。


但从医学角度来说,医生们都会建议“早发现、早治疗”,所以我们可以做的是针对家人出现的急性应激进行干预处理。

一、人体持续处于应激状态下,对造成机体受损

患者一旦得知自己被确诊为绝症之后,大脑会立即分泌出神经递质,然后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形成应激。

在急性应激状态下,我们身体的炎症系统会被激活,并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因子来维持身体的稳态和健康。但如果患者持续或反复应激,这类细胞因子会被过度释放,造成机体损失。

而且持续应激,会让我们的脑神经系统被重塑,人会变得更加警觉、焦虑。

得了绝症,从医院回家不久就死了,本人不知情的反而活得更久吗?


也就是说,人会持续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对于过往并不会太在意的事情,现在也会变得锱铢必较。

知道了这个生理特点,我们就能理解家人的某些过度反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与理解。


二、尊重家人的选择与决定,他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更好的

当患者得知确诊后,一般会有两大类反应:1. 专注寻医 2.放弃就医,享受人生

但患者的决定,很多会受到家人的干预。例如家人认为得病没事,即使砸锅卖铁也要治好。所以他们会坚决反对患者想要把钱都用在享受人生上。

那么这里我们要考虑到,患者的自发想法。因为我们只会认同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患者认为这病就得好好治,要找大医院,挂专家号,那么家人就配合。因为患者的自发动力在这个目标上,所以做这件事能够给患者带去积极的帮助,产生较好的作用力。


但如果患者想要放开一切去旅游,家人硬是把他拖去医院看病就诊,那么此时患者内心是不情愿,就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患者“丧失” 了他的自主权。

绝症,本来就让他倍感人生的无常,此时家人再剥夺他的人生自主权,对于患者来说会是种“生无可恋”的体验。

得了绝症,从医院回家不久就死了,本人不知情的反而活得更久吗?



三、可以求助心理门诊或寻找支持性团队

对于重度应激障碍,可以求助心理门诊。由于患者本身还有其他疾病与服用的药物。所以在选择抗焦虑或抗抑郁的药物上,需要听从门诊医生的指导。

也可以让患者加入同类型的支持性团体。大家都遇到了同样的遭遇,能更好的进行相互宽慰与信息交流。


得了绝症,从医院回家不久就死了,本人不知情的反而活得更久吗?


遇到这样的事,对患者与所在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应激事件。但生活的脚步并不会因此而停下,我们只能向前看。但我们可以选择的是,用正确的方法,减轻家人所承受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