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痼疾”下篇:歧视与优越感

歧视(Discrimination)

歧视一词出现在17世纪初的英语中。自美国南北战争以来,“歧视”通常用于种族偏见,后来广泛用于社会中的不同群体。歧视是指根据群体、阶级或其他类别进行不合理的区分对待。歧视的类别主要包括:种族、性别、年龄、残障、宗教、区域、性取向。歧视性的传统、政策、思想、做法和法律在世界各地存在,尤其是不重视歧视的国家。

在西方,歧视他人的言行会受到很重的责罚。尤其针对社会的精英群体。以下是在英国发生的歧视事件:

案例一:一位男性企业高管,评价女性下属的肤色,被责罚当众道歉。

案例二:一位女教授,酒后乘出租车,对印度司机出言不逊,被大学开除。

案例三:一家中国企业,在招聘广告中,对性别和年龄提出要求,被警告罚款。

在中国,大众对歧视的态度淡然,惩罚力度很小,很多中国人对此不以为然。因此,不少刚刚出海的中国企业“交了学费”,因中国管理者的言行不当,被当地员工投诉。究其根本,大部分是由于中国管理者的无知,因为其言行在国内司空见惯。

语言是思维的体现,思维又受语言的影响。汉语以评判词汇为主,中国人也通常被评判性思维主导。中国海外企业的高管,英文水平很高,有的堪称第二母语,但受制于思维定式,难免以评判式的英文表达,因此被当地员工认为歧视。例如,中国人认为六十岁就是老人,出于尊老,会说:You are old, let me do it.(你是老人,让我做吧。)不曾想,在西方,这是典型的年龄歧视。“安全”的说法是:You are older, please let me do it.”(你年龄比我大,请让我做吧。)

总而言之,在海外的中国企业管理者,需要警惕以下歧视行为:

1)对他人发火、吼叫、谩骂,他人包括同事、合作方、供应商、服务人员等;

2)对他人的外貌和个人背景评头论足;

3)强行要求下属加班;

4)法定工作时间以外打扰同事;

5)有关种族、性别、年龄、残障、宗教、性取向的玩笑和负面评论。

如果你对此不以为然,你已然是“歧视重症”患者了。

优越感(superiority)

“歧视重症”恶化的结果是优越感,这几乎是“绝症”。当一个人“患上”优越感,会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我意识,情不自禁的自负、高傲、固执、自恋,并毫无掩饰地蔑视他人。

优越感“患者”通常包括两类人群,一类是拥有优越的个人背景,如: 职业、外貌、家庭、财力、智力、国家、民族。他们自视天之骄子,仗势欺人。

另一类,称为优越情结“患者”。优越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术语,其“病根”是自卑。优越情结是一种防御机制,以帮助“患者”应对痛苦的自卑感,并过度补偿自卑感。这类“患者”总感觉别人傲慢,对其鄙视,因此他们自视很高,并以霸道、攻击性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夸大自我重要性。

患有“优越感绝症”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日渐增多,其中不乏精神崩溃和英年早逝之人。预防这种绝症,我们只有防微杜渐,从刻板印象入手,避免对他人评判,头脑开放,用客观积极的态度与人相处。在此建议四项“防病措施”:

1)组建多元化团队,成员包括不同种族、肤色、国家、地区、教育背景、思维方式;

2)平等对待他人,包括各级同事、各个部门、外部合作伙伴和供应商;

3)包容多元文化,邀请各种背景的人员参与不同项目;

4)创造归属感,为团队成员提供安全感,建立轻松开放的氛围,让大家保持本色,畅所欲言。

人性使然,我们的内心独白是:“我看待事物和做事的方式最有道理,如果别人可以理解,事情就好办了!"

在此就大不敬,有请古今中外的圣人和怪人,以他们的价值观和认知回答一个“无厘头”问题:“小鸡为什么过马路?”

孔子:给人面子,保持和谐。

亚里士多德: 过马路是小鸡的天性。

论“文化痼疾”下篇:歧视与优越感


马基雅维利: 关于小鸡过马路的问题,谁会关心原因? 过完马路就已经证明了动机的合理性。

卡尔.马克思: 这显然是历史性因素。

爱因斯坦: 无论是小鸡过马路还是鸡爪下的路面在移动,都取决于你的参照物。

特朗普: 它们是一群非法移民 。

由此可见,这般“弱智”问题,已然是见仁见智见淫,在人文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是“大象”,我们都是“盲人”,只能触及一面而已。

综上所述,作为各行各业的领导者,需要接受自我认知的局限性,保持谦卑心态,以求知欲去看待“异类异族”,摒弃评判,发现美好,才会遏制偏见“病毒”,避免歧视“重症”和优越感“绝症”。

最后,谨记古人遗训:“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文化痼疾”下篇:歧视与优越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