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播:3年過去了,知識付費還好麼?

直接向C端收費,變成所有流量突破天花板的“驚險一躍”,知識付費變成即遊戲付費、直播付費、內容電商之後的又一“神器”。無法否認,知識付費已經成為流量變現的標配之一。

知識付費背後反應三大邏輯

一是移動互聯網產品經歷“殺時間”“碎片化時間”再到“節省時間”的設計轉變。

日活千萬說明裝機用戶佔移動互聯網總用戶滲透率達到20%,APP排名進入TOP100,以此標準作為滲透完成的標誌,查看SUPER APP日活千萬的時間點,發現移動流量先後經歷了圖文、長視頻、音頻和短視頻的遷移。為什麼音頻、短視頻在長視頻後?這背後除了有網絡基礎設施的影響,也反應了對於用戶時間的爭奪越來越激烈。

順人性的娛樂行業已經在碎片化時間上分秒必爭,逆人性的教育產品必須在“節省時間”上下足功夫,付費門檻幫助用戶降低內容篩選的時間成本和注意力成本,知識付費以“半小時讀完一本書”“每天10分鐘囊括天下要聞”開始找到受眾。知識付費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同行競品,而是抖音、愛奇藝。

娛播:3年過去了,知識付費還好麼?

二是互聯網陌生人信任體系基本建立。

微博在微信快速發展期曾一度遭受看空,主要是由於在陌生人信任體系還未完善之時,信息傳播效率、影響力遠低於熟人社交,微博最終靠“加v”扭轉了這一局面。用戶逐漸認可“大v”的價值,KOL開始佔據信任心智。

這些給知識付費做了很好的鋪墊,找到“術業有專攻”的達人,為認可的用戶推出知識產品,達人就是對“節省時間”的效果加成。一旦陌生人有了專業度的評判體系,知識付費就更像教育,向更專業的老師討教更系統化的知識。

娛播:3年過去了,知識付費還好麼?

三是互聯網人群按興趣分割的顆粒度足夠細。

用戶精準是變現的基礎,移動互聯網從剛需高頻開始對人群進行粗顆粒歸類,再到非剛需低頻的小眾分割,觸達符合一定特徵的用戶越來越便捷。女性用戶相對更容易分割,可以按生活角色,劃分學生、職場人、妻子、媽媽,也可以按需求,劃分服裝、美妝、健康、情感,基本每一個領域都有獨角獸級產品出現。

男性用戶的捕捉相對困難,財經、體育是最大的品類。人群按興趣分割的顆粒度足夠細,知識付費產品sku才可以更豐富。目前知識付費處於“目錄紅利期”,除了英語學習、人文通識、職場技能,大量更垂直細分的品類還沒有被觸及,搶佔品類或許成了目前所有知識付費公司的當務之急。

娛播:3年過去了,知識付費還好麼?

重新審視知識付費,用戶消費習慣已經養成,部分遷移、複製了購書行為。同時,知識付費行業也重構了傳統出版行業,作者直接對接平臺,取消了出版商環節。我國出版行業規模800億元,其中成人圖書市場大約600億。

目前知識付費的行業規模不及成人圖書的10%,付費人群不足3000萬,類比視頻網站接近2億的付費用戶規模,知識付費人群至少還有3倍增長空間。未來3-5年,知識付費有望達到150-200億,即成人圖書市場的25-30%,頭部的知識付費公司流水有望超過20億。

3年過去了,焦慮付費是否可持續的爭論越來越少,知識付費已經在改變著我們的信息獲取習慣。我們在路上聽付費知識,知識付費行業也在路上。

娛播:3年過去了,知識付費還好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