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想我會更懂你——捕捉兒童敏感期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想我會更懂你——捕捉兒童敏感期

作者:孫瑞雪 編著


出版社:中國婦女出版社


0歲~2歲半孩子的敏感期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


★ 視覺的敏感期


剛出生的嬰兒,會到處尋找淡淡的陰影和陰影的邊界,隨著時間的發展,嬰兒很快就能尋找到生活中那些明暗相交的地方:一幅畫、窗簾或者書櫃裡的書產生的那些明暗相交的地方,嬰兒會高度投入地一直注視著那些地方,直到疲倦為止。這不同於人們想當然認為的綵球對嬰兒更具有吸引力。


★ 口的敏感期


兒童口腔的敏感期在半歲左右來臨,嬰兒首先要使口的功能建立並獨立起來,其次採用口來認識世界。


嬰兒用口認識自身之外的各種事物和世界,也用口喚醒自己的身體,包括手和腳。口還肩負著發現這個世界的工作,連“軟”與“硬”這樣抽象的一點的概念,嬰兒也用口來認識。

孩子吃的目的是認識味道,瞭解外在,構建自我,這是一個生命系統的價值觀。通過口而健全口的機制,通過口來認識世界,這個時期能持續到6歲以後,只不過0—6歲,尤其是0—2歲是嬰兒高度把注意力放在開發和使用口上。


在長牙的敏感期,應該給幼兒提供較硬的食物讓他們練習咀嚼,他們常常會嚼了吐,吐了又嚼,但從不嚥下,有時會被卡住,但幼兒會自我調整。


口腔敏感期過度時間的長短跟所提供的滿足條件有關。口腔敏感期嚴重得不到滿足的孩子會搶別人的食物,隨意拿別人的東西,撿掉在地上的食物,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無法學習。


★ 手的敏感期


在蒙特梭利看來,有兩樣東西和人的智慧緊密相關:口和手。當一個兒童能自由使用他的手時,手就成了智慧的工具。


首先,人通過手佔有環境。嬰兒出生時第一個能運動的器官就是口,嬰兒就用這個他僅能支配的器官喚醒了手——他不停地吃手,從而發現自己有手。當幼兒第一次有意識地向外界物體伸出他的手時,他對世界的探索就開始了。


在真正使用手時,幼兒幾乎是見圓的就擰,見方的就按,見線就拽,音響、電視機、洗衣機.....都成為他探索的對象。隨著空間敏感期的到來,幼兒在使用手的同時,還在建立空間的概念:他喜歡把外面的插進去,裡面的抖出來;將磁帶插入,關上帶盒;抽屜打開,拿出東西......如此反覆進行。


★ 走的敏感期


上下坡是每個孩子都有的重要的走的敏感期的組成部分,是走的敏感期的典型表現。當幼兒學會上下坡,他就真正地、完全地學會走路了。


攀爬樓梯的敏感期一般在2歲前出現。這時兒童開始喜歡在樓梯上爬上爬下,先用手判斷上下樓梯之間的空間距離,然後試著用腳來判斷。


走的敏感期大概從7個月開始出現。這時,成人應該放棄自己的走路節奏、生活節奏去配合孩子,讓孩子在敏感期內得到充分、良好的發展。在孩子的這個特殊時期,許多成人選擇抱著孩子,而不是讓孩子按著自己的步伐和節奏去活動、去探索,這就剝奪了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長的機會,也阻止了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走向獨立的腳步。


★ 空間的敏感期


兒童最早的空間敏感期是這樣的:他首先會發現這一物體和那一物體是分離的,所以他喜歡把一些東西從高處撥拉到地上,然後尋找,再拿到高處,撥拉下來。這是兒童最早的對空間的感受。這個感受過去之後,兒童就會發現:一個空間裡邊的東西能抖出來,外邊的東西能塞進去。這個活動在兒童1歲左右的時候非常頻繁。


緊接著兒童開始不斷壘高、推倒,再壘高、推倒,這是典型的感知空間發展的一種能力,是對空間感受的過程。這個感受是兒童智能發展的關鍵所在。


接著兒童會對一個狹小的空間非常感興趣,比如鑽到大衣櫃裡、桌子下面玩耍。


之後兒童對爬到某個高處開始有興趣,這是兒童在運用身體對空間把握的一個過程。這個階段過去後兒童的能力又得到了提升,開始喜歡從高處往下跳躍。


空間的敏感期可能給家長造成的危機感比較大。兒童對環境的把握是有天然的自衛意識的。我們可以跟在孩子幾米以外保護他,而不要沒完沒了地嘮叨,不要設置那麼多的限制,不要在孩子剛有點不平衡的時候就把手支上去扶住。媽媽需要有承受危險的心理力量,不要把這種危險“說”給孩子,這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危機感,破壞兒童自己保護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喪失了探索世界的機會。


★ 細小事物的敏感期


蒙特梭利說過,兒童在1歲半到2歲時會有一個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這個時期內,幼兒手裡總是緊緊攥著一些小東西......把物品貼身放置或攥在手裡是兒童的行為方式。這可能給他一種感覺,一種擁有和不讓這個東西轉移的感覺。


看微小的東西需要專注,需要耐心,需要聚精會神,需要時間。這些甚至比那觀察的對象本身還重要。


1歲到1歲半左右,是兒童能夠將手的活動和整個身體的平衡聯繫起來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腿是兒童的運輸工具,把兒童從這裡帶到那裡,而手就用來探索和工作。隨著手和身體平衡的發展,兒童的手和腿都開始有力量了,他們的活動開始變得靈活起來。對兒童來講,觀察和抓、捏細小東西本身,就是在發展他們小手的肌肉和手眼協調能力,而這就給以後發展他們的精細動作打下了基礎。


★ 秩序的敏感期


對這時的幼兒來說,世界是以不變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這種程序和秩序進入幼兒內心,成為幼兒最初的內在邏輯。這就是兒童的思維,有時稱“直線式思維”。後來,兒童的這種邏輯在形式上開始改變,不變的邏輯核心被抽象出來,在此基礎上,事物的形式可以變化,甚至千變萬化。


秩序形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成人格,這一切來自童年。是童年造就了一個人的基本品格和素質。


★ 模仿的敏感期


模仿是兒童對自己身體行為上的一種確認,就好像兒童可以停在某一系列的動作中,然後將此動作重複出來,最終形成自己的能力。由於它是身體的,因此是動作的模仿。這也是剛開始的模仿,發展到後來,當然是對更抽象的事物的模仿,比如,語音的模仿、個人氣質的模仿、風格的模仿......


當孩子成長到2歲時,孩子不但模仿各種行為,而且開始模仿社會性行為,並且可以把行為協調起來,系列模仿。兒童選擇性地模仿,基本集中在對父母行為的模仿上。與此同時,兒童還會經常性地重複父母的語言、表情,重複父母的某些特定行為。

兒童要通過一個過程由一個簡單的生命狀態過渡到一個更高的狀態中,也是兒童從內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最早期的實踐過程,這個過程大約會持續半年的時間。表面上看這一階段的孩子似乎沒有自我,但我們要知道的是,孩子必須通過這一階段才能形成自我。


★ 審美的敏感期


食物要完整,廁所要乾淨,蘋果要光亮和最大的,衣釦不能掉一個......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這個時候,大人容易心煩。完美的東西畢竟不多。如果理解了孩子細膩、追求完美的心,把孩子的要求當做關乎成長、關乎品質形成的一次機會,儘可能用心去體察孩子的每一次不滿,我們就能理解孩子,並用適當的方式幫助孩子。


在幼兒的世界裡,孩子在發現著一個巨大的秘密:完整的東西才是完美的。


最早期兒童是通過吃開始的,因為吃維繫著孩子的生命,審美也就從吃開始了,審美的情趣如同食物一般被吃進了兒童的身體,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其後,兒童審美的注意力會放在他所使用的事物上:紙不能有豁口,不能摺疊;一筆畫下去沒有遂願,這張紙自然就不完美了;瓶蓋沒有了,自然是不可以的......


當兒童把高度的審美通過外在事物完善之後,就會回到自己的身上,對自己的身體以及和自己有關的事物產生強烈的興趣。例如女孩子痴迷地穿著白紗裙,並且感受著白紗裙穿在身上時公主般的感覺,這是對自身審美的需求;孩子們如何把假髮別在頭上,又如何在裝扮的過程中最終學會欣賞自己的頭髮......這個物化的過程,最終通過一連串的嘗試內化為兒童審美和文化的一部分,成為兒童生命的所在——這就是審美敏感期的作用。


2歲半~3歲孩子的敏感期


★ 建立概念


兩歲左右的孩子對概念特別感興趣。只要是他感興趣的東西,他會不惜一切地反覆進行,以滿足他的心理渴求。


★ 自我意識產生


兒童在一出生時,他是沒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渾然一體的,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在這個建構的過程中,最初兒童是通過佔有屬於自我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的,當兒童佔有了自己的東西,當這個東西完全屬於他時,兒童才能夠感覺到“我”的存在,這也是兒童自我誕生的標誌。


嬰兒長到2歲甚至不到2歲時,就開始發現自己同世界實際是分離的,自我就這樣開始悄無聲息地萌芽。因為這一點,幼兒從2歲開始,就驚人地以自我為中心。


讓我們看看自我在兒童成長中,是如何表達的。剛開始,幼兒用打來表達他不同意、不喜歡的態度。這裡打的含義是排除、不同意的意思。但這個時期很快過去,接踵而來的是說“不”,什麼都是“不”,做與不做的都是“不”。這是意識上的最早分離,通過語言表現。在這樣持續的發展和深入的重複中,兒童感受著“我”與他人分離的快樂。


已經形成的自我,在以後的幾年裡會表現得更為充分——從排除他物,到說出“不”,到堅定不移地堅持自己的看法,到在形成自我的過程中,建立和派生出優秀的個人品質、專注和意志

。一個人最核心的部分就形成了。


當兒童選擇他要做的事情,他就必然專注。因為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童便不斷產生對人和環境的信任和依賴,並因此心滿意足,變得安靜、專注起來。這種持續性的生活,最後形成兒童的意志,獨立也隨之而來。獨立促使兒童會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 秩序的敏感期


兒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第二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第三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孩子執拗的階段可能是老師和父母最為苦惱的時期,因為執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讓人感到無奈。但尊重孩子這一生命現象是首要的,所要做的就是: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觀察和傾聽孩子;二、已經發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許孩子把惱怒哭出去,讓孩子把情緒哭出去,孩子自己就會接納已發生的事實。


秩序感是蒙特梭利揭示出的兒童的重要敏感期之一。現實生活中,成人隨意打破兒童的秩序會使兒童經受痛苦,而成人常常不瞭解這一點。


孩子從出生後的幾個月就開始出現對秩序的喜好。在孩子的小腦袋裡“秩序”包括:他第一次看到某樣東西放在哪裡,那麼就會一直堅持它所在的位置;每天回家的路線是不能改變的;出門一定要穿衣服、帶包......總之,每一件事情都一定要符合秩序的要求,而這樣有秩序的環境漸漸地使孩子產生了安全感。孩子通過有秩序的環境來和自己的內部秩序配對。外在的有序可以使孩子形成內在的秩序,即知覺歸類。他將所有看到的歸為一類,聽到的歸為一類,摸到的歸為一類,聞到的歸為一類,嚐到的歸為一類。當他發展了所有的感官後,就會從感覺的認識上升到對知覺的認識,這樣就形成了智能。這時,孩子對外部世界便有了自己的認識。


3歲~4歲孩子的敏感期


★ 執拗


兒童執拗的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在建構秩序感這一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需求常常被認為是“任性”和“胡鬧”,但我們覺得,用“執拗”這一概念來得更準確一些。兒童在這一時期常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我們並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們確切知道,兒童的心理活動一定是有秩序的,當他沒有超越這種秩序時,就會嚴格地執行它。


很多家長難以理解兒童的執拗,當成人不能保證兒童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時,兒童必然受挫。


執拗的敏感期過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來,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接著又上升到對規則的要求。


★ 色彩、語言的敏感期


3—4歲是兒童對色彩的敏感期,兒童喜歡認識色彩。兒童對色彩的認識更多地體現在生活中,他選擇玩具的顏色,選擇衣服的顏色,等等。


這個時期過後,兒童就進入了塗色的敏感期。兒童塗色的過程為以後的書寫做準備。通過最初的亂塗,他的書寫才會逐漸趨於規律。


兒童開始對句子表達的意思感興趣,並重復或模仿他人的話。兒童對詞語的使用和解釋來自成人,來自同伴,來自生活,尤其來自父母和老師。當父母和教師的語言簡明準確時,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般都不錯。


★ 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它從兒童時期開始出現,保護它就是保護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成人不會把有瑕疵的蘋果看成不完美的,但是成人依然會對一個接近完美的蘋果驚歎,會為一個接近完美的自然對象或藝術品感懷。完美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兒童追求完美,表明兒童的精神世界開始走向豐富和深入。


事物的完美是隨著觀念的發展而發展的,兒童認為不完美的事和物,在成人那兒可能具有美學特徵,比如殘缺的美。但對完美事物的感覺,對規範事物的感覺應該留存下來。只有這樣,兒童的心中才有有標準,他才會追求事物的完美、和諧、規則,併為此而忘我地工作。


★ 剪、貼、塗——真正開始有意識地使用工具


★ 藏、佔有慾——開始強烈感覺佔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物品交換從此開始,拉開了人際關係的序幕


★ 邏輯思維——不斷追問“為什麼”,打破砂鍋問到底


★ 人際關係——一對一地交換食物和玩具


兒童是通過物品來發展的,或者說兒童是通過消費物來發展的。兒童必須首先擁有物品,才能消費這個物品。這就出現了物品的所有權問題。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給不給別人自己有決定權;拿別人的東西要徵得別人的同意。這是兒童交往的主要原則。

教師一定要幫助兒童建立這個原則並形成秩序。不打折扣地實行這個原則時,我們發現,兒童是願意讓夥伴分享玩具的。


到了5歲左右,兒童必然開始喜歡和他人分享物品,這是成長的規律,但在此之前,兒童的物品應歸他自己所有,不能強迫他放棄自己的東西。也要告訴其他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拒絕。


強制兒童把自己的東西與別人分享,會讓他產生這樣的想法:我的東西被強制性地分享給了別人,我也可以強行得到別人的東西。分享變成了交換或者是佔有。家長和學校應該給孩子們分享的自由。有的孩子正處於“我的”佔有敏感期,他要靠擁有自己的東西將“我”與“他人”區分開來。如果強制這個時期的兒童分享他的東西,會給他造成巨大的恐懼感和危機感。孩子到了四五歲時必然會願意分享,因為他的心理以及發展到了另一個層面。


六七歲時,孩子才開始真正體會分享的樂趣,這時分享變成了一種快樂和良好的品質。


4歲~5歲孩子的敏感期


★ 出生——開始詢問自己從何處來。這是兒童安全感最早的來源。


★ 情感——不僅開始表達感情,而且關注別人是否愛他。對父母的情緒反應非常敏感。


★ 人際關係——從一對一交換玩具和食物開始,到尋找相同情趣的朋友並開始相互依戀。


最早兒童對物感興趣,對人還沒有產生一種真正的連接。當跟人產生連接時,往往是一對一的連接關係。很多成人以為,兒童生活在一個集體環境中,就自然學會了人際關係。事實不是這樣的。真正的關係是在跟某個人產生連接的過程中發生的。


兒童首先是通過食物來產生連接,就是“我帶好吃的跟你分享,你跟我做好朋友”。但是,兩三個月之後,兒童很快發現一個秘密,就是,當我沒有好東西的時候或者當你把我的好東西吃完之後,我們之間的關係就結束了。兒童一旦發現這個秘密,就會找一個不會消失的東西來跟周圍的小朋友建立關係,通常就是用玩具。


兒童開始通過分享玩具給對方玩,或者相互交換玩具,或者把玩具贈送給對方來建立關係。通過幾個月的發展,兒童再次發現,通過玩具也不能維持一個正常的交往關係,兒童又會再次放棄這樣的一個關係。


到4歲多5歲的時候,兒童最終發現,交朋友的一個重要內容來自於我們有相同的東西,比如相同的愛好和興趣。


在人際關係中,兒童最終會發現,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志趣相投、彼此關愛、相互理解和相互傾聽的基礎上。達到這種狀態的時候,兒童就能發現,他和夥伴之間的關係,達到了一種真正的和諧。


5歲多6歲的時候,兒童對規則高度感興趣,所以一起玩時首先建立規則,對方同意後才玩。這實際是一個承諾和契約。有趣的是,這是在成長中自發完成的。


要讓兒童把人際關係的敏感期發展好,就要讓他自己完成這樣一個週期。在這個週期中,給孩子空間,讓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直到孩子需要成人才介入。但介入的時候並不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而是要傾聽孩子,讓孩子說出他們的糾紛,讓他們自己找出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兒童擁有權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且設計出解決問題的計策和方案的自由。不能剝奪兒童這樣一個自由。這樣能使兒童人際關係的敏感期順利、完整地達到下一個週期。


★ 婚姻的敏感期


旨在發現婚姻關係的本質和核心。關係是彼此相愛的,互愛是結婚的基礎。達不到彼此相愛,就可以重新選擇,不會因愛而失去選擇生活的能力。


婚姻的敏感期一般出現在孩子4歲以後,有些在3歲多就進入婚姻敏感期的初始階段。


初始階段的表現是對自己父母的喜歡。女孩會說我要跟我爸爸結婚,男孩會說我要跟我媽媽結婚,這是最早婚姻敏感期出現的一個雛形。


發展一段時間後,孩子突然意識到,我應該跟我的同齡人結婚。這時孩子就會在小朋友中間選擇婚姻的對象。這時候的選擇會是一種強行式的一廂情願。


這個時期過去後,兒童開始懂得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去和自己愛慕的夥伴交往。比如:兒童會用吃的哄對方,拿玩的哄對方,幫助對方,發生事情的時候站在對方的一邊替他辯護......


再發展一段時間後,大約5歲左右的孩子,會因為喜歡而痛苦......這實際在大人中間也經常發生。


等孩子長到五六歲左右的時候,他們會坦然接納這個問題:你很不錯,所以也有別人喜歡你,你可以選擇別人,也可以選擇我,沒有關係。你不選擇我,不是因為我不好;你選擇他人,也不是因為我不如他好,而是你們更合適。通常孩子發展到6歲的時候,就達到了這一生命狀態。


★ 審美


審美的敏感期是螺旋式發展的,從對吃的要求完美、完整,到對所用的東西要求完美、完整,再到對自我的形象要求完美,最後上升到對環境、對內在氣質、對藝術品質追求完美等。


女孩子4歲開始出現的審美意識將影響她一生的氣質和審美能力。實際上成人的氣質是由兒童期間的審美導致的,童年的審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審美傾向和生活品質。


★ 身份確認——開始崇拜某一偶像,積累未來成人時的人格特徵


在成人看來,童年是夢想的時代。但對於兒童來說,那夢想也就是真實。

一個想當公主的女孩把自己打扮起來,走進教室;一個想當超人的男孩把自己全副武裝起來,站在樓道里。這個過程不是成人意義上的遊戲,是兒童在內化這些人物背後的人格特徵,可能有公主的高貴、龍的力量,超人的神奇、機器人變化中的機動......這些在童年都會被孩子內化在自己的生命中,這正是自我創造的特徵。過兩三年,兒童也許不再把他的願望付諸行動,願望只是他的心理活動。然而無論怎樣,他以他的方式和偶像交流。


這就是身份敏感期的內涵。


★ 性別敏感期


5歲左右,幾乎每個孩子都開始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這是他們開始認識“人”了。這種早期的認識,使女孩發現了女孩,男孩子發現了男孩,也讓孩子第一次坦然地接納自己,愛自己。


這種認識過後,兒童開始關注社會性的男女差異,這種關注從服飾開始。女孩關注自己的服飾,紛紛選擇註明的女性作為自己的偶像: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男孩對女性化的服裝開始提出抗議,興趣集中在社會性的活動中。


5歲~6歲孩子的敏感期


★ 婚姻


每個兒童都要經歷異性朋友的敏感期,就好像童年在為未來的成人做準備,童年建立了婚姻的概念和理念。


孩子們從4歲起就開始喜歡別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所喜歡的人又喜歡上了別人,孩子們學會在痛苦中處理這些事情,學會在處事中認清自己的需要、理解別人的需要。在反反覆覆中,孩子們成長起來。


對兒童來說,異性朋友的敏感期是純心理和精神性的。它使兒童變得向上、助人、自愛、自覺,使兒童經歷快樂和痛苦,使兒童的心理意識和社會意識“上個臺階”。


★ 延續交往的敏感期


5歲以前,孩子們交往的特徵常常是一對一,通過交換物品、食物、玩具進行,往往矛盾不斷,但容易流淚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容易重新和好。在自由中,孩子們平等地交往著,學會了承受、判斷,如何說話,如何把握他人的心理,如何找到感覺。


有了這些基礎,5歲以後兒童結束了一對一的交往,進入了三四人一組的交往中,並且在選擇朋友上有了明顯的精神傾向,也基本結束了以交換為目的的交友方式。他們開始相互表達愛意、解除孤獨,也開始出現從心理上對別人的控制和反控制,出現了情感上的依賴和溝通。


這奠定了孩子們的人際智能基礎。


★ 社會性興趣——開始積極瞭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權利,喜歡遵守和共同建立規則,形成合作意識。



★ 書寫——對符號、書寫文字符號產生興趣。



★ 數學邏輯——對數的序列、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產生興趣。



★ 動植物、實驗、收集——開始熱烈地吸收一切來自自然界的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