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大战而准备的那些武器(四十三)

作者:赤剑天涯


(1)


1980年5月,一支规模庞大的海军编队出现在南太平洋深处,4架舰载直升机腾空而起,向预定海域扑去。此时隔离区外的外军舰载机也闻风而动,做了紧急起飞,6架直升机你追我赶,只为抢先一步打捞到先进运载火箭数据舱(实为做全程试验的东风-5洲际导弹)。


我们自己的远程火箭数据舱,为啥我们还要抢时间打捞?无它,数据舱是个宝,预定弹着点附近的外军舰机一直久久不肯离去,打的就是它的主意。


我国为大战而准备的那些武器(四十三)


当时我海军特混编队处于陌生海域,不可预计的情况很多,怕百密一疏,东风-5火箭的数据舱被外军捞走。所以我们在数据舱上装了自爆装置,超过一段时间,没被我们捞起,正确输入口令,就会自爆沉入海底。


所以我们特混舰队的飞行员,不只要和外军抢时间比速度,还要和起爆装置抢时间比速度。


万幸的是,我军舰载航空兵仅花了5分20秒就把数据舱干净利落的捞了起来,这支组建没多久的队伍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我国为大战而准备的那些武器(四十三)


(2)


数据舱用以收集飞行过程中的环境数据及飞行数据,非常重要,要是火箭发射成功却不能回收,我们就得启动备用方案,再补发一枚东风-5导弹了。


没错,为了保障任务的万无一失,1980年5月18日,酒泉发射中心其实屹立了2枚东风-5甲洲际导弹。

5月18号上午10点00分23秒发射的东风-5是2号发射阵地北端的工位,当时相距400米的南端工位同样屹立着一枚备用弹。


我国为大战而准备的那些武器(四十三)


该备用弹于3天后,也就是5月21日11点19分32秒发射,奈何因为控制问题导致二级火箭发动机提前关机,导弹偏离预定海域近1400公里,数据舱已经自爆并沉入太平洋底。


(3)


580甲号弹(东风-5甲)总计飞行29分57秒,准确抵达9068公里外的海域。


发射前我们预计弹着点误差在2500米就算试验获得成功,5月18号发射的东风-5导弹却打出了250米的精度,大大震惊了军事界。


要知道当时美苏等军事强国第一款射程过万的洲际导弹弹着点误差都在2000~2770米之间,所以我们东风-5甲开始定的预估值是2500米,只要在规定射程打出这个精度,导弹就算合格。


同向比较1980年前后外军服役的洲际导弹,苏联的SS-19“匕首”导弹射程10000公里,命中精度为300米。


我国为大战而准备的那些武器(四十三)


美国直到1986年(注意1986这个数字)服役的“和平保卫者”,才打出了1万公里,100~120米的精度。


在这之前美国三款(代)洲际导弹的误差都在370米以上,最大误差值在2770米。


各国洲际导弹都带了威力巨大的核弹头,2500米的圆概率偏差不算什么,毕竟精度不够,可以威力来凑嘛。


(4)


正由于我们研制的第一款洲际导弹第一次全射程试验就打出了国际先进水平,追平了已把洲际弹发展了几代的强敌。我们才有底气在80年代对外宣布,中国导弹技术是先进的,不少领域世界领先。


为东风-5甲弹全射程试验成功这一刻,我们准备了太长太长的时间,做了太多太多的准备。


我国为大战而准备的那些武器(四十三)

1963年《国防科技十年规划》我们就提出了发展多级火箭技术,搞出我们自己的洲际导弹。


1965年3月东风-5号正式上马,1971年3月东风-5第一批次第一枚遥测弹完成总装(上图)。此阶段的东风-5仅仅是小批量生产,用于各种测试和研究。


不得不说1969年发生的中苏珍宝岛冲突大大加速了东风-5导弹的研制进度,能覆盖苏联全境,让他们不敢轻启战端就成了我们的必然选择。


我国为大战而准备的那些武器(四十三)


而在东风-5导弹技术设计完成的1970年,我们就开始谋划全程试验靶场的问题。毕竟10000公里的硬指标已经定了下来,我国由于幅员问题,却没有合适的的陆地靶场。


没有陆地靶场,只能布局海洋,最开始我们认为印度洋是比较理想的靶区,1972年后中美关系破冰,我们的预设试验靶场位置就从印度洋转向了太平洋。


(5)


不论是太平洋,印度洋还是浮冰遍布的北冰洋,我们要搞东风-5导弹的全程试验,就必须向大洋深处要靶场。


向远海发射洲际导弹,必定需要远洋测量船,补给船,打捞弹头(数据舱)的直升机及负责护航警戒的驱逐舰。


于是1971年051级驱逐舰首舰交付,1972年12月“向阳红5”号完成改装交付使用。这里用改装,原因很简单,同时期的向阳红1~7号都是不足2000吨的小船,而向阳红5号的前身“长宁”号够先进,够大,续航力也强,毕竟满载排水量有14500吨,周总理亲自批示将其改造成科学调查船。


1975年解决了弹头防热等诸多问题的第二批次东风-5进入生产环节,东风-5的全射程试验开始进入提速阶段。


我国为大战而准备的那些武器(四十三)


1975年法国开始向我国交付“超黄蜂”直升机,同年11月我国第一支舰载直升机部队开始组建。


1978年4月中国军舰的第一套横向补给诞生,1979年中国海军迎来了第一艘远洋补给船,同年10月13000吨的“向阳红10”号交付使用。


至此在南太平洋驰骋的特混编队雏形已现。


(6)


1980年1月3日我海军航空兵的“超黄蜂”实现了首次着舰,同年2月12日批准了东风-5号全程飞行试验方案。


1980年4月底汇集了海军三大舰队精华的580特混编队从舟山启航,至此我海军同等规模航程最远,编成最大的特混舰队诞生。


我国为大战而准备的那些武器(四十三)

162南宁号导弹驱逐舰,隶属于南海舰队,580-2编队护航舰


也就是说后来我海军舰队编成比580特混编队大的,但是执行任务总航程没它远。总航程比580特混编队远的在编组规模却没它那么大。


在整个80年代6艘驱逐舰,4艘科考测量船,2艘补给舰,6艘远洋打捞/拖船的任务编组规模,除了美苏海军外,就82年马岛战争的英国特混编队能超过。


我国为大战而准备的那些武器(四十三)


所以我军分三批,总数达18艘各型舰船的特混编队才出宫古海峡就被外军盯上了。


毕竟外军也是第一次见人民海军那么大的动作,而坊间盛行的“580”任务泄密说,则是无稽之谈。


毕竟外军如果真知道点啥,提前在我们的任务海区布置点潜艇军舰,我们的东风-5也不用搞全射程试验了。


(7)


当时为了保密,出航前具体去哪儿,去多长时间没人知道。甚至连预设靶区都准备了4个,在万事俱备前,具体会启用哪个靶区,也没人知道,这些都是绝密。


所以我海军编队从宫古海峡向东太平洋行驶的时候,全程都保持无线电静默的,后来接到指令才突然调头南下。


我580特混编队于1980年5月8日通过赤道,正式进入南太平洋,并且顶着酷热,迎风斗浪,搞各种适应性训练。


我国为大战而准备的那些武器(四十三)


1980年5月12日580特混编队抵达预定靶场,外军围观的舰机也在2~3天后陆续抵达,此时我们的海军战士正在苦练本领,一遍遍的犁清海域,驱逐靠近预定靶场的舰机。


我们在等待,等待最后的发射时刻,它得酒泉发射中心及太平洋靶区都得是晴天。


两地天气情况理想,才能顺利发射,才能保证我们在弹头落区打捞到数据舱,毕竟弹头入海,我们没顺利打捞到也算出了大事故。


1980年5月18日10时我们向预定海域发射了580-甲弹(东风-5二批次),并成功打捞了数据舱,580任务取得成功。


我国为大战而准备的那些武器(四十三)


1980年5月19日我们向世界宣布“中国首次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


这一刻我们才真真实实的拥有了让大敌不敢轻易言战的洲际导弹,所以难得的用了红头号外的形式向国人发布了消息。


无数的中国人为这一刻奋斗了很久很久。


无数的中国人为等待这一天的来临,等待了很久很久。


我国为大战而准备的那些武器(四十三)


在大山中,黄沙里,我们的父辈祖辈燃烧着自己的青春,热血,智慧。用一代人吃几代苦的韧性和忍耐力,为我们这些后辈打造了无比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


感激一代代,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献身国防的逐梦人。


中国有你们真好,我们有你们真好。(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