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伤痕文学启蒙之作《班主任》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思想主题

刘心武的《班主任》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它被许多人看做是伤痕文学的开端,也标志着我国当代文学在历尽洗劫后出现的真正转机。其实这篇小说放到现在来看,还是有许多问题的,但放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它如报春小鸟一般,是第一个,是首创,所以,其价值不容忽视。

我想从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两个方面对《班主任》进行解读。

这篇小说,创造了好几个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谢慧敏,高大、健壮,是班里的团支书,在“道德”上有极高的追求,以至于,深深受到了四人帮的毒害。她认定《牛虻》是黄书,认定穿裙子是资产阶级思想,认定报纸上没有推荐过的都是黑书、黄书,并且,在别人指出她思想上的错误后,她并不会及时认识到并改正,而是觉得对方奇怪。她就是一个既单纯善良又盲从迷信,既品行端正又僵化无知的深受四人帮毒害的少女。

与谢慧敏类似的,还有宋宝琦,班主任张俊石惊奇地发现,即使宋宝琦会看《牛虻》,但在宋宝琦心里,也同样认为《牛虻》是黄书,这正是受到四人帮法西斯文化专制的影响。张俊石也因此更对四人帮深恶痛绝。

但同时,小说还塑造了石红这样一个形象,可以说,她与谢慧敏的“极左”完全不同。石红家境好,会穿碎花裙,也知道《牛虻》值得一读,还会读报刊上没有推荐过的书,譬如《青春之歌》。石红对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思考和认知,她的思维没有固化。她在小说中,就像阳光一样,带来了光亮。

不可否认,这几个人物的特点都是十分突出的,可以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人物刻画比较片面,扁平化。比如谢慧敏,是完完全全的“极左”,而石红又是一个完美的、理想化的人物。而一个真实的人一定是饱满的、多面的,这一点,在《班主任》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班主任》中,最直接表明作者创作目的话,应是那句“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可以看出,作者对四人帮是深恶痛绝并直接批判的。

在小说中,借班主任张俊石的心路历程,也反映了这一点。

张俊石先是由于谢慧敏不能正确认识《牛虻》而对四人帮产生了愤恨:“谢惠敏正当风华正茂之年,满心满意想成为一个好的革命者,想为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而奋斗,却被"四人帮"害得眼界狭窄、是非模糊。”而后,当宋宝琦说出他也认为《牛虻》是黄书时,张俊石认识到四人帮的毒害有多么的深,“一种前所未及的,对“四人帮”铭心刻骨的仇恨,像火山般喷烧在张老师的心中。”,张俊石也感觉到,他从未这样憎恨过四人帮。

由此可见得,作者刘心武对四人帮也是憎恨的,他在上世纪70年代的文化环境中,敢于首次直接批判,是可嘉的。但同时,也有一定问题。他一直在强调、批判的,是“四人帮”,而非“文化大革命”,作者并没有在文中明确提到过文革,再结合刘心武其他一些关于文革成果的作品,可以想见,起码在创作《班主任》时,作者心对文革是有情感的,他并没有认识到文革的危害。而在《班主任》中,也仍然存在政治先行,也仍然没有摆脱文学与政治的结合。

总体来说,《班主任》是有它的问题所在的,但其作为第一部批判反思揭露伤痕的小说,其地位与价值,值得认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