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國誕生了大思想家孔子卻不能用?

灤陽誠毅


孔老二本來就是宋國貴族,殷商後代,和宋襄公做的是一個事。復辟商朝,孔老二做的是復辟殷商文化,但是當時,雖然叫禮崩樂壞,東周的控制力遠不如西周,但是他還是要包裝上週文化的皮。核心是殷商的活人祭鬼的拜鬼教。他們的近親印第安也是如此


文龍25229


答:對於為什麼魯國對於孔子不受重視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進行另一種方式解答,那就是儒家學說為什麼不受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君主的重視?

首先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春秋和戰國在政治上分裂割據,從西周時期的禮樂政法自天子出到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春秋時期相繼為了爭奪地盤和財產,先後出現了春秋五霸,這些戰爭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我們說“春秋無義戰”。

到了戰國時期,戰爭的形式開始有了一定變化,從無義之戰開始轉向統一戰爭。各個諸侯國為了能夠在統一戰爭中獲得勝利,紛紛開始組織變法,引薦人才。那個年代,諸子百家的思想,哪家的思想能夠迎合大一統的需要,統治者就會採納。

在諸子百家最重要的四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中,只有法家的思想強調“要在中央”,加強中央集權,所以法家的思想迎合了當時政治統一的需要。六國中,商鞅變法和法家思想的運用使得秦國如日中天,最終為其戰勝六國一統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礎。而儒家思想主要仁政,為政以德,企圖恢復舊制度“周禮”,在當時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只有在國家安定統一的基礎上,儒家思想的魅力才能得以彰顯。

因此,漢武帝實現大一統以後,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主張,最終使得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處於獨尊地位,影響了兩千多年。

現在再回到問題,我們就可以理解魯國為什麼不重要重用孔子?

其實結論顯而易見。孔子的學說延續了古代先賢和西周遺風,強調禮,在政治上表現為強調國邦和國君的正統性。因此在春秋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儘管孔子有治理邦國的能力,但是強調政治正統性的一套政治理論並不受到各個政治力量的歡迎。

孔子所在的魯國,是周代姬姓貴族的封地,開國國君是武王的弟弟周公。因此為了維護周朝的禮制,孔子在自己所在的魯國強調行周禮是非常有必要的。

然而魯國的政治可以說是比較混亂的。比如我們學生生涯中所學課文《季氏將伐顓臾》: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從文中我們可以得出魯國大夫家族季氏要攻打一個級別比較低的貴族顓臾的政治事件。而此時季氏作為魯國實力最為強大的家族,實際的掌權者確實季氏的家臣陽虎。於是就有了孔子陪的感嘆,所以孔子想要在魯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的難度可想而知。

然而孔子在某一段時間裡在政治上是受到了重用的,比如魯定公九年,陪臣執國命的陽虎出逃。另一個季氏的家臣公山不狃背叛了季氏,想要招攬孔子。一直鬱郁不得志的孔子此時已經52歲,面對這樣受到重用的機會孔子實際上是有所想法的。不過最終被子路所勸服。然後魯定公任命孔子為中都宰,大概三四年後,孔子成為了大司寇。這已經是非常重要的官職了,可以相當於後來專制體制下的宰相。孔子全面參與到國政裡來。

定公十年,孔子輔佐魯定公獲得了與齊國在外交上的勝利,齊人歸還了之前佔有的汶陽之田。十二年,孔子又平定了魯國內部的一次叛亂。這段時間裡,季氏所把控的實權很大程度上是被孔子所取代的。公羊傳中記載:行乎季孫,三月不違。執政的效果就是多個月,也就是很長一段時間裡孔子在魯國擁有比較大的政治權力。這段時間裡,史書中記載: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由此可見孔子的執政效果不錯。不過這引起了鄰居齊國的恐慌。於是派了女樂去魯國,令魯國國君不思進取,從而怠慢了孔子。孔子見狀就沒有繼續為魯國為政。也能看出孔子對君臣關係的重視,以及孔子對忠這個概念的理解,不是後世的愚忠,而是一種講求相互盡心盡力的態度。孔子這段高開低走的政治經歷,說明了孔子的政治理想終究不能在禮崩樂壞,外敵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實現。

所以總得來說,孔子的政治生涯是不盡如人意的,不過在教育事業上,一直以來得到萬民的推崇!

不足之處,還請見諒!


愛歷史的孔漢臣


教師轉公務員有難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