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水滸傳》小說中的情節設計

《水滸傳》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除了生動形象的人物刻畫這部小說的情節,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整體情節設計巧妙而且非常具有藝術魅力。

情節是人物性格的歷史,又是事件的因果關係賴以顯示的人生現象的網絡。小說的故事作為戲劇性的枝葉,如果缺乏合理的豐滿的情節簇擁出來,形象便是乾癟的,難以滿足讀者的審美興趣。宋元說話藝人為了吸引聽眾,特別在情節鋪墊曲折上下功夫,情節豐富是古代小說的一大特色。這是和市民聽眾要求事事必須交代清楚,一切活動都要繪聲繪色地描敘出來的欣賞願望相吻合的。《水滸傳》理所當然地具有情節豐富、可敘述性強的特點。

淺談《水滸傳》小說中的情節設計

我們還是從細小處講起。魯智深打死鎮關西鄭屠以後,急急忙忙要逃跑,這時小說漏出一句,他尋思,如果被關進牢裡,可沒有人給他送飯。魯智深在殺了人這樣的大事面前,忽然擔心起送牢飯這樣一件小事,似乎很可笑,然而這正是沒有家小在身邊的魯智深必然會在此時產生的意緒。讀者也由此知道,宋朝時牢裡的犯人是要送牢飯的。事實也確實如此。宋朝的制度,犯人雖有因糧,但既菲薄又大抵被獄卒剋扣,犯人是要餓肚子的。這是眼前虧,不容魯智深這樣的大肚壯漢不轉此念頭。而且看到這裡,我立刻就知道魯智深原來沒有什麼家人,一下子就把他交代清楚了。

淺談《水滸傳》小說中的情節設計

如武松被張都監陷害打入死囚牢,施恩買通了牢獄禁子冒死送吃的,史進失陷東平府,顧大娘打扮成乞婦送飯,乘機通風報信。如果不是有送牢飯的不成文習慣,獄卒怎麼肯隨意放人進牢?因此,魯智深怕沒人送牢飯這一筆,既給了讀者以古代牢獄的風習知識,又合於人物當時的思緒,有合理性,也有暗示性。

淺談《水滸傳》小說中的情節設計

再舉個例子,原著林沖剛到滄州牢城營,捱了差撥一頓狗血噴頭的臭罵,等他發作完,林沖才取出孝敬他的"常例"銀子,送上柴大官人的書信。當差的剎時間回嗔作喜,對林沖一頓奉承,大戴其高帽。這喜劇性的一幕當然是為了揭露牢獄中的黑幕和變色龍般的小人的醜態。但是,這和林沖沉著謙退的性格是合拍的,換一個人就會一開頭把柴進的人情信拿出,常例錢交上;但林沖不是那種先就推牌的性格。又比如,換了武松,寧死也不肯挨這頓臭罵,管它後果如何,先揍他一頓出氣再說。武松在孟州牢城營裡的想法正是如此。

淺談《水滸傳》小說中的情節設計

情節和人物是互相迴護的,性格正在情節中體現。李忠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但他性格的別的部分,讀者可能沒有多少印象,唯獨他的慳吝的特徵卻是給了人以深刻印象的。這特性就從行動中表現出來。史進爽快地應魯智深之請,一出手就是十兩大銀,李忠則摸摸索索只拿出二兩來銀子;後來邀請魯智深上桃花山,放著山寨裡的金銀不給,硬要去打劫一票過路人情來送禮,這樣的事決非其他仗義疏財的人會做得出。倘若李逵或魯智深或秦明的哥哥被嫂子和姦夫所謀害,他們老早就一刀結果了潘金蓮的性命,去尋西門慶報仇了。只有武松,才會有理有節地去取證,央請街坊到場見證,再殺人、告狀地演出一系列情節。殺韓伯龍、砍杏黃旗肯定只會出在李逵身上,這些情節無論如何按不到燕青或別人的頭上去。阮小七水性也極好,如果他遇上截江鬼張旺,吃了"餛飩麵"被丟下江去,活著到建康,請了安道全來,船上又遇到張旺,肯定是請他吃"板刀面",決無"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水上報冤的情節。由此可見,這部小說整體情節相當的合理。

淺談《水滸傳》小說中的情節設計

情節在小說的形象結構中的品位的高下,首先在於其合理性的程度,即作為情節的行動是否和產生行動的主人公的性格合拍,以及行動的時機、場合是否適宜,是否能恰當地顯豁事件的因果關係。其次,除了合理,還必須有美感,即能喚起人愉快、緊張恐懼、憐憫等等激動情緒的美感體驗,不是任何生活中真實的現象都能成為情節。最好的情節還必須有暗示性,能啟發讀者思考人生中的問題,或補充小說中所不能一一描繪出來的生活現象等等。在情節刻畫上,

《水滸傳》可以說是最成功的的名著之一。

參考文獻:《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水滸傳》問世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了後世中國小說創作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