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的臨漳縣和成安縣

臨漳縣地處河北最南端,位居中原腹部,西望太行山,東眺齊魯地,素有“天下之腰脊、中原之噤喉”之稱譽。總面積744.06平方公里,總人口72萬,轄7個鎮、7個鄉。臨漳古時稱鄴,是建安文學發祥地,佛教文化繁榮地,都城建設肇始地,西門豹投巫治水發生地,銅雀臺所在地,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破釜沉舟、曹衝稱象、七步成詩、文姬歸漢等成語典故均出自臨漳。“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生前一笑輕九鼎,魏武何悲銅雀臺”(李白)等名詩佳句至今傳誦。

邯鄲的臨漳縣和成安縣

臨漳縣境內,京珠高速貫穿南北,緊鄰京廣鐵路和107國道;距石家莊、鄭州、濟南等機場均為200公里。全縣公路總長423公里,其中省道兩條(魏峰線、茶柳線)67.6公里,縣道三條(馬義線、曹前線、叢峰線)92公里,鄉道18條55公里,村級公路208.3公里。魏峰線、茶柳線、曹前線三條公路通過縣城。

邯鄲的臨漳縣和成安縣

氣候屬暖溫帶半乾旱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熱充足。臨漳地處太行山東麓、漳河沖積扇之內,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農副產品資源豐富。臨漳的糧食生產享有盛譽,單產連續十一年蟬聯全市第一,綜合生產能力位列全省第三。林木資源十分充足,種植面積22萬畝,林木蓄積量100萬立方米。果蔬產品品質優良,種植面積30萬畝,年產果品蔬菜60萬噸。特別是利用沼渣沼液培育無公害果蔬和發展生態養殖,已成為臨漳的一大特色,並被評為全國改革創新十大典型之一。

成安縣位於河北省南部,邯鄲市東南20公里處,境域面積481.5平方公里,耕地52.3萬畝,轄4鎮5鄉,234個行政村,總人口40萬。成安縣靠近交通樞紐,京廣鐵路、邯濟鐵路、石武高速客運專線、京港澳高速、青(島)紅(其拉甫)高速、107國道、309國道沿境而過,即將開建的邯大高速、邯鄲環城高速與境內四條省道縱橫交織,距邯鄲機場僅15公里。

邯鄲的臨漳縣和成安縣

成安縣始建於春秋,得名於北齊。隋朝時,佛教大乘禪宗第二代祖師、漢傳佛教禪宗二祖慧可,曾在成安講經說法,留下了元符寺、說法臺、二祖塔等聖蹟佛蹤。隋時,仍名成安縣,屬相州。唐初,屬河北道磁州。貞觀初(627年),改屬相州,天祐二年(905年),複名斥丘縣,三年(906年),改屬魏州。五代後唐時,復改斥丘縣為成安縣,仍屬魏州。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將洹水縣併入成安縣(不久又劃出),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金朝,屬河北西路洺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併入滏陽縣,後復置,屬廣平路磁州。明朝洪武初(1368年),撤成安縣,四年(1371年)復置,屬直隸廣平府。崇禎十七年(1644年),知縣郭維垣,改成安縣為漳安縣。清朝,仍名成安縣,屬直隸廣平府。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三年,屬直隸省大名道。十七年(1928年),改直隸省為河北省,並廢道,成安縣直屬河北省。二十五年(1936年)春,省下試辦行政督察專員區,成安縣屬大名區。

邯鄲的臨漳縣和成安縣

成安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春乾旱多風,夏秋多雨,年降水量560毫米左右,多集中於六至八月份。是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優質棉基地縣,國家糧食主產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