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得拒絕,你在“害怕”什麼?

不懂得拒絕,你在“害怕”什麼?

生活中,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善解人意、樂於助人,就算自己吃虧了,也不會吭聲,他們會在心裡說:吃虧是福。

你很少聽到他們說“不”,他們常掛在嘴邊的是:好的,沒問題,我都行,你們定吧…

甚至他們偶爾拒絕一次後,還會為此而內疚。

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嗎?又或者你就是其中之一?

他們難道真的是“聖母瑪利亞”轉世,沒有絲毫的委屈?他們當然有。

他們難道就不想拒絕,不想說“不”嗎?他們想,但是他們說不出口。

他們會在事後難受痛苦,但是下一次他們依然不會拒絕。

不懂得拒絕,你在“害怕”什麼?

便利貼女孩

小美的初中同學約她週日見面,一算兩人也快半年沒見了,小美愉快地答應了。

話音剛落,同學就把見面的地點發了過來:那就這裡吧,週日中午12點不見不散。

小美一看:壽司店…自己最討厭吃的就是壽司,再一算路程,單程就要2個小時,也太遠了。小美想跟同學商量換個折中位置的其他餐館,她猶豫來猶豫去,發了一句:好的,不見不散。

這樣的事已經不止一次的在小美的生活和工作中發生,一般她都會選擇默認接受。為此小美很苦惱。

為什麼拒絕對於小美來說這麼難

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發明了一種工具叫“心理免疫的X光片”。他指出:人的心理有一套免疫系統,它會排斥我們採取新的行為方式,以此來維持心理結構的平衡和穩定。

換句話說,他們說不出拒絕,是因為心中的“恐懼”。

接下來,我就用“心理免疫的X光片”層層剖開小美不拒絕背後的原因,一共分為四個步驟。

不懂得拒絕,你在“害怕”什麼?

第一步:希望達成的行為目標

注意,一定是行為的目標。不能是情緒,例如希望更開心;也不能是能力,例如希望自己更勇敢;也不能是結果,例如希望換一家餐廳。

因而,小美的行為目標是:真誠的表達自己。表達,是一個行為,一個動作。

第二步:正在做哪些跟行為目標相反的行為

小美內心不樂意,但是她還是選擇全部接受同學的提議。

為什麼會做出和目標行為截然相反的行為呢?人都是趨利避害的,這麼做一定會給小美帶來隱秘的“好處”。

第三步:找出行為背後隱秘的“好處”

我問小美:如果你誠實的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拒絕了同學的提議,你能想到最糟糕的事情是什麼?

小美:我擔心我的同學會不開心,擔心會破壞我們之間的關係,擔心下次她不會再約我。

原來小美是害怕和同學發生衝突,害怕會影響到這段關係。只要不真誠的表達自己,這段關係就會和諧。可為什麼小美會這麼想?

第四步:幕後“黑手”-內心的重大假設

這個假設讓與期待目標相反的行為背後的“好處”成立了。

小美的假設:拒絕別人會產生衝突

所以,問題的癥結不在於“小美為什麼不會拒絕”,而在於“小美為什麼會在內心裡有這樣一個假設”。

不懂得拒絕,你在“害怕”什麼?

回到小美的童年。小時候,只要她提出了和媽媽不一致的想法時,她就會捱罵,被批評為“不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好孩子不會這樣的。”在同樣的事件重複多次後,這樣的記憶在小美的心理留下了烙印,形成了心理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只要不提出反對意見,就會風平浪靜。

小美拿著過去的經歷在支配著自己未來的行為,她以為這是一個常識,可實際上,這只是她的一個假設。她堅信這個假設是成立的,“拒絕別人會產生衝突”,所以她不敢拒絕。

如果你和小美有同樣的困惑,不妨按照上面的四步畫出你的“X光片”,找到你的假設以及這個假設跟你哪些重大經歷有關。

當然找到假設只是第一步,我們還需要做出改變。

小美可以怎麼做呢

不要忘了,小美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假設,是小時候媽媽一次次的指責帶來的,但這只是小美在小時候和媽媽之間發生的舊的經驗。

如果小美想做出改變,那她就要做出一些不一樣的行為來獲得新的經驗,來檢驗她的假設對不對,在什麼情況下是成立的,在什麼情況下是不成立的。

小美需要在日後的生活中或工作中,嘗試做出一些委婉拒絕的行為。例如同事又來託小美做事,小美可以說:我現在沒有時間,你能找其他人幫忙嗎?例如朋友約小美見面,小美可以說:我們定個折中的地方吧,這樣咱倆都不會跑得太遠。

不懂得拒絕,你在“害怕”什麼?

我也是一個不太懂得拒絕的人,我有幾個關係很好的同事,有時候下班後會約著一起吃飯。每次都是其中一個同事決定吃什麼,但因為都是遵照她的口味來選擇的,有很多次我都覺得很難吃。

當我拿“X光片”看到了我的假設後,我決定做一次嘗試。我很直接地說:我們別去這家了,上次就吃過,一點不好吃,我們換一家吧。結果她並不沒有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樣不開心,她爽快的答應了,之後她也沒再硬拉著我們去吃不喜歡吃的飯館,我們的聚會也仍然愉快地進行著。

可能有人會問:如果拒絕後確實引發了衝突,怎麼辦呢?這就要進入另一個話題了,叫:如何有效處理衝突,不在本文闡述。

讓行為發生改變其實挺難的,但如果它的確成為了你的困擾,是繼續長久的困擾,還是嘗試讓改變發生呢。

不懂得拒絕,你在“害怕”什麼?

學會拒絕,首先我們要清晰的辨識到不會拒絕背後的重大假設,然後主動地創造一些新的行為來驗證這個假設,讓這個假設得以鬆動。最後因為這是自己做出的選擇,要勇敢的承擔行動後可能帶來的結果。

卡爾·榮格說:如果潛意識的東西不能轉化為意識,它就會變成我們的命運,指引我們的人生。你是希望讓一個個假設主宰你的人生,還是由你自己主宰你的人生呢?

本文作者戴雁,職業生涯規劃師,在成長的路上,我希望陪你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