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阿拉楊浦濱江

已開放的5.5公里公共空間裡,

是名副其實的一步一景,

毛麻倉庫、船塢秀場、

人人屋、皂夢空間……

隨便一個轉身都是網紅打卡地

處處是精彩。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西1段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毛麻倉庫

毛麻倉庫是今年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也是一棟擁有近百年曆史的老建築,於1920年由公和洋行設計,其鋼筋混凝土無樑樓蓋結構、簡潔的紅牆立面,凸顯了上世紀20年代的技術特徵和工業特色,是楊樹浦路上中國民族工業的印記。

造船映象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設計師用腳手架搭建了入口大門。它具有一定的象徵性,同時也解決了包括取票、志願者服務、物品寄存等等這樣一些功能設施。這種腳手架的搭建方式能夠快速建造,未來也能夠快速拆除,是一種完全裝配式的做法,既滿足大型展覽的需要,同時能夠與船塢的大看臺、鋼木結構的報告廳,還有毛麻倉庫、船塢,形成整個空間的序列,以一種藝術裝置或者藝術品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船塢秀場

船塢由德資的瑞鎔船廠於1900年開挖,後改名上海船廠。2007年11月6日,我國唯一的一艘第三代極地破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升級改造後交船離廠。如今,這兩座200多米長的船塢是該區域標誌性的亮點,擁有工業區獨特的場所感和藝術震撼力。在空間藝術季期間,船塢內呈現特色的裝置和影像藝術作品,對公眾開放體驗。

船排廣場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楊浦濱江船廠段有一個特別的所在——船排遺址廣場。這是一個讓工業遺存活起來的奇妙景觀,也是設計師們精心打造的公共開放空間。“揚帆起航,乘風破浪”地面一座揚帆啟航的船頭高高揚起,好似奮力駛向遠方;腳底玻璃之下,是一個曾經沉睡多年的船排。在這裡,往來的遊人既可以清楚地看到歷史的遺痕,又可以感受昂首駛向未來的信心與勇氣。

塢門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在塢門處,用無框拼縫的安全玻璃護欄替代了傳統的金屬護欄杆,同時保留了塢門平臺上的牛角形,圓柱形繫纜樁,並設置低矮洗液芒草等植被與之結合,巧妙地聯繫了通道和玻璃護欄。以枕木、碎石、耐候鋼網格鋪設路面,保證了安全暢通的同時,浦江對岸標誌摩天樓組群,碧空之下的最美天際線,拉進到人們身邊,一覽無餘。

西2段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水廠棧橋

棧橋以“舟橋”為設計理念,構想一條船型結構的,與水廠歷史風貌相協調的,懸浮於防撞柱子上的鋼木結構的棧橋。在橋上行進的過程中彷彿在甲夾板上穿行,同時感受黃浦江景緻與水廠歷史風貌。橋面和欄杆扶手的一體化設計讓木色連續完整,為黃浦江沿岸增添獨特的元素,為楊浦濱江工業帶增添溫潤的色彩。

西3段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雨水溼地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原先屬於不同廠區的浮碼頭不可避免地存在高差和斷裂,新建的漫步道則力圖將其縫合。在原碼頭上種滿芒草,形成凌空穿越草海的景觀體驗。透過底板局部透空的格柵網板能看到高樁碼頭粗壯的混凝土樁柱插入河床的狀態,能觀察到橋下黃浦江水的漲落變化,還能清晰地聽到江水通過碼頭的夾縫拍打防汛牆的迴響。

紡織廊架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廊架的建構原型源自原紡紗廠的整經機的工藝,將其重新演繹為座椅、攀爬索和遮陽棚等功能,纖細的鋼柱和線性排列的鋼索使廊架和坡道格外輕盈通透,與厚重的防汛牆和斑駁浮碼頭相比對,形成脫離於場地之上的漂浮態勢。

漁港起航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大小不一的鋼質栓船樁和老碼頭的粗糙肌理一同被保留下來。由於這些遺存物與新增圍護欄杆存在位置上的衝突,因此每個墩座都需要針對性的節點設計, 使欄杆有意避讓栓船樁和繫纜墩,使之成為濱江步道上時隱時現的景觀小品。

西4段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人人屋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人人屋是楊浦濱江南段公共空間的一處濱水驛站。它是向每一位市民敞開的提供休憩駐留、日常服務、醫療救助的溫暖小屋,故取名為人人屋。基於其所在區域是祥泰木行(始於1902)的舊址,設計從一開始便確定了採用鋼木結構的策略,希望溫潤的木質能夠喚起人們對這段濱江歷史的回顧與感知。

綠之丘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綠之丘是濱江復興中對既有建築菸草倉庫實現的轉型。設計時有條件地保留菸草倉庫,對在單體建築中垂直劃分使用權屬的新模式進行嘗試。將其改造為集城市公共交通、公園綠地、公共服務於一身,被綠色植被覆蓋、連通城市與江岸的建築綜合體座削切出來的生態之丘。

西5段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江岸廊橋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通過鋼構架形成銜接濱江漫步道的濱水廊橋。

傘亭渡口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渡口設置傘狀鋼結構構築物,加入頂棚,形成渡口空間。其間上升三個鋼結構鏤空傘狀骨架,攀附綠植點綴。

東1段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楊樹浦驛站-大橋公園站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原址為電站輔機廠西廠一處車間。將原車間廠房鋼屋架整體保留使其成為內外通透的景觀構架。構架內部利用原廠房局部牆體及樓板形成的空間,並置入一個木結構建築,共同形成“屋中屋”。新植入的全木結構強化了西廠驛站的可識別性半戶外的屋架也為各種室外活動提供了適宜的場所。景觀同建築空間的並置利用得到充分體現。與構架一同保留的還有行車機身一部,工業電扇若干更好的體現了歷史遺蹟。

踏步式碼頭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據史料為楊浦沿黃浦江最早的一批碼頭,採用水泥踏步式,與自然灘岸交錯。景觀完整保留此踏步式碼頭,並在其南面、農場局碼頭與電站輔機廠西廠碼頭之間新建棧道,並設置鋼軌座凳,提供正面觀賞踏步式碼頭的場所。

龍門吊碼頭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龍門吊碼頭位於電站輔機廠西廠舊址。該廠區設計通過低擾動介入的方式,設計了烏桕棧道,將現存的老碼頭連接起來,使水域步行系統連通。利用保留的工業設施如龍門吊、吊車等形成後工業碼頭景觀。依託場地內現存的車間、老碼頭輔助用房等,將其改造為楊樹浦驛站、休息涼亭等服務設施。在老碼頭輔助用房遺址上設計印記花園,再現老碼頭場地記憶。

東2段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尋找印記花園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景區為國棉九廠沿江部分原址。該區通過歷史考證,再現了廠區場地肌理和空間格局,保留了原廠現存的獨具歷史風貌的廠房2座,並選取原廠區內特徵明顯的倉庫、車間等用房遺址,轉化為富於當代體驗氛圍的主題性印記花園等景點。印記花園依照原廠房倉庫遺址的輪廓,在新生場地中印刻而出,或臨於江邊,或嵌入綠地。原廠房外牆的印記統一用紅色混凝土矮牆的形式再現,更強化這一概念。

共生構架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共生構架原為鍋爐廠(1953-1979)期間建成的老廠房,因安浦路通過而需要被拆除;設計利用道路斜切角度,對原結構採取一半拆除、一半保留的加固策略,所形成的特殊形態和幾何關係,結合新舊門窗洞口,打開屋頂,引入陽光和綠化,加入親子沙坑、景觀造坡,使牆裡牆外形成一體、既保留了老鍋爐廠的空間樣貌,又轉化成了供市民休憩活動的開放場所、成為建築與景觀、歷史與城市的共生構架。

水上橋亭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水上橋亭位於國棉九廠與楊樹浦煤氣廠之間,將不同廠區的碼頭連成一氣,形成了一條自西向東連綿不斷的水上步道。混凝土棧橋每段長約42米,邊緣微微外挑,做成了“甲板”的樣子。

東3段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皂夢空間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皂夢空間位於景區內部的東側,由原來的生產車間(中壓水解樓)與環保科的汙水淨化池(調節池、格柵池、生物轉盤池、氣浮池、次氯酸鈉池、觀測樓)組成。環保科的原始圍牆外飾面為水洗石,棕色、綠色與紅色的玻璃與水洗石粘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年代感。遠觀,安靜統一,近觀,細膩的肌理混著年代的親切感。水池的功能主題與肥皂結合,通過參與互動的方式,回顧歷史與品牌,學習制皂工藝,將這組工業遺產轉化為集新生活方式與浸入體驗為核心的主題博物館。

櫻花劇場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櫻花劇場原為楊樹浦裝卸煤和物資的場地,景觀結合原來煤堆的質感與劇場功能結合,並且聯繫整個濱江早春櫻花帶形成活潑的沿線露天聚會場所。下沉滑板樂園以自然形態的地形在櫻花林中創造了一個仿若置身自然中的夢幻山谷,細節上材料結合水磨石的礦物肌理,與周邊輕鬆自然的碎拼石材的匹配後成為新與舊,自然與規整的完美融合,成為每個遊園兒童記憶中充滿工業運動魅力的夢幻處所。

碼頭球場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碼頭球場位於楊樹浦煤場碼頭,原為楊樹浦煤場的裝卸碼頭,景觀打造為休閒運動碼頭,設置沙灘排球場、碼頭籃球場、瞭望臺等景點。球場周圍的纜繩座凳,由天然麻質纜繩浸桐油後全手工纏繞而成,使景觀細部更顯碼頭特色。

邊園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邊園是對原煤氣廠碼頭進行改造後的一處休憩與活動場所。它利用碼頭上現存的一堵九十米長的混凝土長牆為基礎,附著新建了跨越防汛牆和碼頭縫隙的坡道連橋、一個挑空的江景長廊、以及一處可以閒坐的亭。牆內是有些荒野感覺的小園林,牆外是在原有地面上磨出的一個旱冰場。它既充分保留了原有的工業印跡,又成功地將其轉化為了日常活動的場所。

東4段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紗泉廣場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紗泉廣場位於整個基地的中部,是聯繫濱江景觀帶與開發地塊商業建築的主要通道。二級防汛牆與場地的高差通過一組大臺階消化,利用高差設計石階水池層層跌落,最終落於廣場上形成景觀淺水池。水池邊模擬搖紗機設計了特色的互動景觀裝置,可控制噴泉的高度,水池內以紡織機零件為原型設計水車遊樂裝置,為遊人提供豐富的主題互動式遊覽體驗。

海綿走廊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城市道路與防汛牆之間的綠地設計為雨水花園,減輕了風暴期間市政排水網絡的負擔,也使得硬混凝土牆不再是負面因素。此外,地埋式的雨水收集裝置,為綠地提供了灌溉用水。林下的架空木棧道和休憩平臺節點作為生態教育的空間,可以幫助人們進入並瞭解海綿城市的意義。

東5段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遺蹟花園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將原楊樹浦電廠煤炭處理車間建築群落的殘柱及基礎予以保留呈現。設計從鋼板樁凹凸轉折、相互咬合的工作機制出發, 使其成為呈現歷史、處理高差、組織流線、構造建築、塑造景觀的母題和線索。同時原建築基礎區域形成雨水自然下滲的溼地。

深坑空間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保留電廠熱力發電冷卻水循泵取水深坑,形成別具特色的體驗空間。

灰倉藝術空間

楊浦已開放的5.5公里濱水岸線,28個打卡點

由原來楊樹浦電廠的幹灰儲灰罐改造而成,通過架設新的交通體系,注入觀光展示功能,創造出漫遊登高遠眺的濱江活動綜合體。3個黃灰色相間、巨大而醒目的幹灰儲灰罐位於碼頭最東端,是電廠段的重要工業遺存。在拆除外圍護結構後,對原有下部混凝土結構和上部鋼結構分別加固,在中部形成一個平坦開闊的功能間層,為日後的功能拓展留下伏筆。3個灰罐中的兩個經過重新劃分層面後作為展示空間,另一個則以盤旋而上的坡道兼具交通和展示功能。罐體的外部界面雖全部置換為新的構造,卻依然保持黃灰色相間的金屬立面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