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在我们的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时期,许多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比如匈奴、鲜卑、氏羌等民族。在北方,鲜卑人拓跋氏建立起自己的第一个政权——代国,接着鲜卑人又在拓跋珪的带领之下复国,建立北魏,北魏又分化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几个王朝。在这一时期,北方的民族关系复杂、民族融合突出,那么北方的民族融合到底是怎样的?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一、鲜卑初步接触汉文化。
鲜卑原本活动于东北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中,一直过着以射猎为生的游牧生活,经过艰难险阻的迁徙,在三国时期,鲜卑移居到了河西。直到公元258年,当时的首领拓跋力微才移居到了北都盛乐(今属内蒙古),并开始与当时的曹魏政权和亲,他还派自己的儿子沙漠汗到魏国去建立外贸交往。就这样,鲜卑开始正式与中原的正统王朝有了初步的交往。
拓跋力微死后,鲜卑内部发生了叛乱,鲜卑政权被一分为三,直到公元295年才再次统一。因为鲜卑实力的日益强大,这时的居于中原的晋朝开始重视这支政权,公元315年晋愍帝册封当时的鲜卑首领拓跋猗卢为代王。第二年,拓跋猗卢暴卒,鲜卑内部再次四分五裂,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拓跋什翼犍继位才得以结束。
拓跋什翼犍曾经作为人质,在后赵都襄国生活了10年,深受汉文化影响。他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将鲜卑政权正式定名为代国,定都盛乐,并任用汉人为官,例如他曾任用汉人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
而且他还在内部推行魏晋朝的官吏制度。《魏书》曾这样记载:
“建国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职,无常员,或至百数,侍直禁中,传宣诏命……其诸方 杂人来附者,总谓之 ‘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分为南北部,复置二部大人以统摄之。”
尽管拓跋什翼犍本人有强烈的汉化意识,但当时整个鲜卑政权对汉文化的了解仍然不够,因此大幅度的汉化改革仍然难以推行.当时的政治体制实质上仍然沿用以前的体制,但是在形式上,鲜卑政权由一个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正式走向了国家形式。
二、鲜卑正式接受汉文化,并向汉化激烈地改革。
拓跋什翼犍推行了汉化改革并且成功在位38年,一直到公元376年,代国为前秦所灭。7年后,前秦因为淝水之战的失败,内部四分五裂,拓跋珪趁此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
北魏建立初期,内部的汉人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大批汉人进入了政权的上层阶级,为了平衡势力,皇帝不得不任用了大批汉人为官。l例如在太武帝拓跋焘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笼络汉族士大夫,既提倡儒学,建立太学,祭祀 孔子,又将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数百人全部差次叙用,创造了北魏一次任用汉人最多的记录。
虽然北魏初期的帝王大批启用汉人为官、议政,但由鲜卑把持的北魏政权任用汉人是想利用他们的才能和思想为他们服务,并不想鲜卑文化被汉文化同化。
比较著名的案例就是北魏重臣崔浩之死,崔浩被拓跋焘诛杀固然与他凭着皇帝的宠信,专制擅权有关。但追究背后的深层原因,实则是与崔浩执政时期推行的政治儒化有关,这导致了鲜卑贵族和汉家士族的矛盾激化,比较能说明的是:崔浩死后,与他关系无论远近的几大汉人家族被诛,如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刘氏等。
崔浩事件充分说明,直到拓跋焘时期,北魏的主流思想文化仍是旧俗,任何想完全改变鲜卑旧俗、彻底汉化的念头及做法都会引起鲜卑贵族的警觉、忧虑和强烈抵制。
北魏建立80多年、历经6代帝王后,汉文化已经深入了部分的鲜卑人心,孝文帝拓跋宏就是一位。
公元454年,拓跋宏正式继位。他在原先推行汉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改革,内容主要有七项:
一是迁都,二是改官制,三是禁胡服,四是断北语,五是改姓氏,六是定族姓,七是推动鲜卑族与汉族联姻。
孝文帝推动的改革力度之大,内容之全面,这在北魏是前所未有的。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孝文帝此举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改革太过激进,甚至有完全去鲜卑化的倾向,而不是两种文化共存、共同融合发展,这招致大多数鲜卑人的强烈反对,改革并没有得以全面推行,反而激化了鲜卑人对汉人的仇恨。
首先拿迁都来说,刚开始提迁都的时候,大多数都表示反对,虽然孝文帝一再解释迁都对他们的益处,但取得效果不大。最后孝文帝不得不以南伐的名义,宣布率领20万南下洛阳,等到了洛阳后,故意假装要继续南下,大臣们不得不跪在他的马前以示反对,他才趁机宣布定都洛阳。就这样,孝文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力,采取权谋之术和高压政策,强制迁都,但迁到洛阳的时候,仍然有至少一半的人反对。
迁都的同时,孝文帝下令禁止胡服,改穿汉服。此令一下,在国内得到的反响是“国人多不悦”。在朝内,大臣们纷纷穿汉服上朝,但却是迫于皇帝权威的无奈之举,而元老重臣元丕却偏偏跟皇帝反着来,自己一个人在大殿上穿胡服上朝,元丕反对禁胡服改革虽然是在朝上是个例,但他的地位太高,对改革有着巨大冲击。在民间,孝文帝与494年下令禁止胡服,但直到499年洛阳仍然多见 “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可见这项虽然改革推行了五年,但北魏的大多数女性并不接受,依然穿着少数民族的胡服。
三、爆发六镇起义,汉化进程被中断。
孝文帝在位期间,因为就曾汉化改革爆发了几次内乱,496年太子拓跋恂企图逃回平城发动叛乱,被孝文帝察觉处死,也在这一年,鲜卑贵族因为反抗汉化改革在平城起义,也被镇压下去。
这两件事充分说明:汉化改革已经激起鲜卑贵族们的不满,因为孝文帝的权威和他对反对改革力量的打击很坚决,大多数人暂时不敢直接反抗,只敢在暗中蠢蠢欲动,但等到改革积累的矛盾达到临界点的时候,迎接北魏将是一次腥风血雨。
在北魏前期,为了抵御柔然人的进攻,在发司、幽、定、冀四州,即沿平城北由西向东依次设置的六个军事据点: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
起初,柔然人是北魏最大的敌人,所以每一代皇帝都重点将主要的军事力量放在了这里,这里的官兵也享有很多的特殊待遇和大量的权利。但是随着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迁都,帝都南下,柔然不再是最大的威胁,北方六镇的军事地位大大降低,官兵的地位和特权也在逐步丧失,他们的对汉化的怨恨也越来越大。
公元522年,怀荒镇士兵杀死自己的镇将于景起义,第二年,沃野镇士兵在匈奴人破六韩拔陵率领下发动大规模兵变占领沃野镇,起义迅速席卷其他军镇,之后起义军与北魏的大军多次交战获胜,在占领了除柔玄镇的五镇后,将北魏势力赶回了云中,随后柔玄镇的士兵也发动起义,至此北方六镇全部落后起义军之手。
公元525年,胡太后和孝明帝元诩(汉化改革后,拓跋氏改为元氏)联手发动政变,杀死了当时的权倾一时的重臣元叉。内部初步稳定后,为了尽快解决北方六镇的威胁,北魏出使曾经最大的敌人柔然,请求他们出兵平叛。最初北方六镇就是来抵御柔然的,如今北魏求着出兵这个令柔然头疼的军事重镇,这对柔然是一个进势力扩充到北方六镇的好时机,柔然欣然应允。
同年,由北魏将领元琛柔和然首领阿那瑰率领的南北两路大军共数十万人夹击北方刘镇的起义军,起义军很快被打败,破六韩拔陵渡河逃亡。
经过六镇起义后,北魏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力削弱,地方军阀崛起,尔朱荣就是其中一位。
尔朱荣早年世袭了其父很有地位的契胡酋长职位,之后一直招兵买马,手中握有很大的兵权。六镇起义后,北魏朝廷一直极力笼络他,他也趁此扩大自己的势力。起义平定后,胡太后和孝明帝之间权力之争的矛盾爆发,孝明帝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下诏尔朱荣进京。还没等到尔朱荣进京,孝明帝就被胡太后毒杀了。尔朱荣看准的这个时机,打着为孝明帝报仇的旗号,率兵进京,将胡太后和幼帝元钊沉河淹死,一举把控了北魏的政权,至此北魏皇权全面衰落。
尔朱荣和鲜卑旧贵族一样对汉化改革充满了仇恨,他掌控朝局后,对汉化改革进行了最为激烈的反扑。他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将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世族大家消灭殆尽,史称"河阴之变",在尔朱荣对汉化的恐怖打压之下,北方的汉化进程被打断。
四、北魏分化,最终汉化北周统一胡化北齐。
尔朱荣是一个军事奇才,他执政之时曾多次取得对内和多外的重大军事胜利,但他太过相信武力可以压人,河阴之变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那之后,尔朱荣得罪了一批人,一是北魏的宗室,二是中原的士族。公元530年,皇后尔朱英娥怀孕九月,尔朱荣要进宫探望,孝庄帝和仇恨他的大臣看准时机发动宫廷政变,将尔朱荣和他的党羽一网打尽。
尔朱荣被杀后,北方六镇的军队群龙无首,高欢趁机取得尔朱家族的信任,接手了六镇的20万大军。有了军队的高欢,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亲手埋葬了自己以前的领导尔朱氏,并且攻进了洛阳,成为继尔朱荣的又一位权臣,掌握了北魏的朝局。
公元534年,不甘为傀儡的孝武帝元修西逃,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为了合法的掌握最高权力,立年仅十一岁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东魏开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立其堂兄元宝炬为帝,即魏文昭帝,西魏开始。
自此北魏正式分化为两个割据政权,但实权却在高氏和宇文氏手中,这两个政权对汉化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对后来北齐与北周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政权都出现了恢复胡化的现象,例如两国都恢复鲜卑语,都大力倡导胡俗,但东魏、北齐走上了胡化的道路,而西魏、北周走上了新汉化的道路。
高欢是依靠北方六镇鲜卑贵族起家的,势力基础主要是鲜卑人或鲜卑化的汉人。换言之,紧紧追随着高氏军事集团的主要是鲜卑人或鲜卑化的汉人。因此无论从感情、奖赏还是巩固政权而言,高欢及其后代都会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些人的利益,自然也顺应他们的民族文化习俗选择,因此,史书中就留下了很多东魏、北齐胡俗盛行的记载。这些人都是汉化改革的收害者,所以他们对汉人非常排斥带动高氏政权上层对汉人的看法。
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就曾经出现屠杀元氏的事件,元氏原由北魏的拓跋氏改姓而来。公元559年,帝高洋听信太史 “今年当除旧布新”之言,开始屠杀元氏和与元氏有关的家族,前后共杀害了700多人。此时高氏家族已经掌握实权二十多年,而且已经成功改朝换代,若为了巩固权力,犯不着大规模屠杀元氏,所以此举反映的是高氏政权的上层建筑对汉化的排斥。
每代掌权者几乎都倾向于胡人,而贬低汉人。高欢时期,他经常将汉人称为“汉儿”;高洋时期,高洋时常谑称时任汉人宰相杨愔为杨大肚,有时还让他递厕筹,用马鞭将他抽得血流满背..最重要的是,汉族官兵深受歧视入不了东魏和北齐军队力量的主流,始终是作为守备边塞之用,北齐的军事力量由于吸纳不了数量庞大的汉人,其发展远远落后于北周。
而宇文氏政权的家底也是北方六镇的鲜卑人,面对民族间的冲突与矛盾,宇文氏与高氏的做法完全不同。
在宇文泰时期,为了笼络汉人,同时又稳定鲜卑等少数民族,宇文泰干脆就给汉人赐姓。西魏、北周时期,对汉族大臣赐为胡姓的人数大为增加。据周静帝大象二年 ( 580) 十二月诏书称,在宇文泰执掌政权时, “文武群官,赐姓者众”。到了北周后,对待汉人的政策又有所松动,公元562年,周武帝下诏,同意已改姓的汉人恢复旧姓,并且终止改姓赐姓政策。
此外,宇文氏政权还大力提倡儒学。宇文泰就曾采纳苏绰建议, 颁布六条充满儒家思想的诏书,让地方官员遵照执行,如人君要 “躬行仁义,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礼让,躬行廉平,躬行俭约”; 要对百姓 “教之以孝悌,使民慈爱; 教之以仁顺,使民和睦; 教之以礼义,使民敬让”等...
到了宇文毓时期,下令向全国刊发儒家书籍;到了周武帝宇文邕时期,皇帝亲自向大臣讲解《礼记》,也就是这个时期儒教超过道教和佛教成为了北周的第一大教。
宇文家族大力推行的汉化政策,让民族矛盾得到了缓和,政权得到稳固,而且吸纳了大批汉族人才,势力不断壮大,国力日渐增强。
而反观北齐的胡化,使胡人和汉人走到了对立面。
由胡人主导的北齐,汉人始终不能进入政权的核心,导致核心力量始终是北方六镇的军事旧勋,所以每代帝王为了巩固权力不得不大力笼络这些勋贵,导致了勋贵专权的局面。一支政治力量独大的勋贵们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贪污腐败、弄权营私,导致了朝局腐败,国力日下。有些勋贵妄自尊大,引发了严重的叛乱事件,如侯景之乱等,这都加剧了北齐的内耗。
胡文化中大多提倡“坐唱虏歌,日暮罢归,与左右连 手蹋地唱 《回波乐》而出”的旧俗,由于往后的高氏继承人没有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而深受这种享受主义的胡文化影响,导致皇帝认为享乐理所当然,在最高统治者的带动下,国家的享乐之风盛行,加速了北齐的灭亡。
西魏、北周新的汉化,让北周变得日益强大,最终统一了北齐。汉化掀开了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新篇章,为后来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