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好“心理口罩”,不斷提升社會心理健康水平

來自:前線客戶端

戴好“心理口罩”,不斷提升社會心理健康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心理健康工作,至少4次強調心理疏導的重要性。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病人心理康復需要一個過程,很多隔離在家的群眾時間長了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病亡者家屬也需要心理疏導。要高度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動員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了心理疏導工作力度,為特定時期提高社會心理健康水平打下了基礎。

疫情是對全民心理素養的一次全面考驗。調查顯示,疫情危機下不同人群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恐慌、焦慮、抑鬱等情緒困擾,睡眠紊亂的問題也有所上升。對於一些重點人群,比如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屬、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等,疫情的強烈衝擊還會引發部分人心理出現異常,尤其是那些親身經歷和目睹了生離死別的人們,還會構成心理創傷、創傷後應激障礙或長期的抑鬱等等,對進一步加強心理衛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抗擊疫情過程中,我國社會心理服務積極行動沒有缺位,相應的心理服務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和效力。武漢封城後,北京師範大學及時開通了第一條面向全社會的公益心理支持熱線。隨後不久,全國迅速開通了600多條心理支持熱線,投入心理服務的專業人員和心理志願者的人數,遠遠超過了2003年抗擊非典時的。此外,在這次疫情阻擊戰中,湧現出了一大批“黑科技”。負壓救護車、5G網絡、遠程醫療平臺、疫情防控機器人、AI多人體溫檢測方案等等,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效率和準確性;基因測序、新冠肺炎疫苗等大大縮短了測試和研發週期。科技創新為阻擊疫情帶來了一個又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穩定了公眾的情緒,增強了戰勝疫情的信心,對增進社會心理健康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也要看到,當前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仍然顯示出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相關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疫情防控期間,出現多起不配合疫情防控人員管理的案例,凸顯法律的空白。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相關的法律、法規,才能使疫情防控有法可依,減少不必要的衝突。二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化尚不完善,缺乏統一協調,導致運行機制不通暢,有的心理支持熱線少人問津。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健全公共危機中的社會心理服務相關法規體系,建立社會心理服務專業工作機構,完善協調聯動工作機制,更好開展特定時期的心理疏導工作,提高社會心理健康整體水平。

當前,我們“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工作任務十分繁重,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對內,我們要積極進行抗擊疫情的同時,還要針對不同人群分層次做好心理援助工作。尤其是在心理援助方面,需要建立長效心理援助機制。當務之急,應針對兩類人群開展專業、長期的心理援助:一類是疫情喪親者,一類是抗擊疫情的一線醫護人員,他們中的一些人由於種種原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創傷,需要重點做好有針對性心理疏導和服務,幫助他們早日走出心理困境,迎接新的美好生活。

此次疫情帶給我們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全球範圍內的疫情仍在發展變化之中。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我們都要秉承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不斷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在戴好健康防護口罩的同時,戴好心理保健口罩,為提高社會心理健康水平貢獻自己的“微力量”,為更好應對危機、化危為機作出自己的“微貢獻”。


作者:宋振韶,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新聞傳播學院心理健康傳播研究中心

編輯:丁兆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