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年,过的还好么?

你的年,过的还好么?

转眼已经到了初三。今晚就要踏上去往外地的列车,再一次与父母、与亲朋好友进行告别了。心中多少还是有些不舍的,可总有些事情是身不由己的。不过想想也好,至少可以安慰自己一句:今日的离别,是为了明日更好的团聚吧!

朴树 - 送别.mp32:53

来自食摊手札

最近这些年,总觉得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用大家的话来讲就是“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尤其是今年,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都开始禁放烟花炮竹,更让许多人觉得“年过的没劲儿”。诚然,过年放烟火,确实可以为新年增加一些仪式感。尤其是在北方关外地区,吃饺子前必须放鞭炮,只有鞭炮一响,饺子才可以下锅,寓意着新年的到来。而这种习俗,是大家约定俗成的规矩,仿佛只有坚持这种规矩,才是真正的过年!但是,“年味少了”真的就是因为没有鞭炮么?我觉得并不全是。

晚会

越来越寡味

春节晚会自1983年正式播出后,变成了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都要看的晚会,仿佛只有看了这个晚会后,吃饺子才会香,年才过的更有感觉。凭心讲,这个晚会在刚刚创建之初,表演的人凭借的都是真实力、真本事,比如早已经退出央视舞台的陈佩斯与朱时茂,曾经凭借着一段吃面,在没有食物道具的情况下,惟妙惟肖地表演出小人物在大社会背景下对生活的追求,惹人发笑。而已经去世的赵丽蓉,老太太以前是评剧出身,演出功底扎实不说,而且很敬业,记得当初在表演《如此包装》时,一个无意间地摔倒,老太太居然能够掩饰的让人以为是增加舞台效果而故意为之。还有被说成是“低俗”的本山大叔,早些年表演,无论是反串老太太,还是村长,内容上温馨、而且能够引人深思,却没有那么浓的歌颂与说教。而当年的相声艺术家马季表演的《宇宙香烟》,更是把当时社会的风气,讽刺的淋淋尽致,让人大呼痛快。可以说那些年的表演很接地气,让人心悦诚服。反观今日的内容,曾经优秀的演员,表演出的内容越来越尴尬,让人不知所云,动不动就是一段煽情教育,让人心累;魔术节目自从捧红一个刘谦后,越来越多的所谓“大师”开始上台捞名气,为自己的商演之路铺垫。而成天赞歌的口号喊的震天撼地,弄上一群外国友人,好似增添不少,其实在中国人眼里跟看猴戏没什么区别。究其原因,这群人并没有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只是在自以为是的“尬演”罢了。可能有人就要说了“人家毕竟是老外。”对于这个话题,

我只想说当年的“大山”也是老外,但他的表演却让很多中国人觉得佩服,为什么?因为他不是被拉来添彩拍手叫好的,而是真的去表演的!

用我一个好友的话来形容就是“如今的春晚,不过是为了给上面的人和外面的人看的,根本不是给普通人看的。”如果把看的人弄错了,那这节目的意义也就可见一般了。

相聚越来越无意义

“洋节日”的走红,很大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商家的炒作,这点无可非议。但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大家想找一个借口,为自己放松一下。想想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吃饺子吃面外,真的很难找到一些让人觉得轻松的话题。这里不是说中国传统节日不好,但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想要找到传统节日与自身的共鸣点,那就有一种强加的“压迫感”。同样,春节的意义本身就是意味着相聚,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家天下”思想的结晶。而不知何时起,这种结晶正在被一些东西“侵蚀”着,让人们的相聚变得越来越匆匆忙忙、目的越来越不单纯。在匆匆忙忙抢票、匆匆忙忙上车、匆匆忙忙吃饭喝酒、匆匆忙忙的离开……回过神来才发现,春节的几天假期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根本没时间去好好过一次,只是在走马灯。想要如从前,相见一句“过年好”、“明天我做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同样,过年相聚本来是开开心心,大家唠唠家常其实挺好,虽然有些问题扎心,但也是出于关心与关怀。可随着时代的变化、每个人接触的东西、环境的不同,聚会这种事情反而越来约不单纯,不是四处的攀比,就是另有目的,好似1991年由六小龄童等人主演的《过年》里所描述的,一家十三口过年聚在一起,为的不是开开心心过大年,而是为了用父母手中的钱来实现自己的“欲望”。

也许,我们真的是越长大越孤单。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无法要求别人与自己一样,只能要求自己不要变成别人。

其实,有时候自己也会想,真的是环境的改变,让人心也变了?还是人心的改变导致环境的改变呢?有些话,说多了并没有意义,但不说出来却又让自己觉得憋屈。大过年的,无论是味道淡浓,我们还是开开心心的会好一点吧。

你觉得过年有意思么? 单选

0

0%

有意思

0

0%

没意思

0

0%

有时有意思,有时又觉得无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