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朙永乐盛世


如何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1918年,主要战场在欧洲,但却波及了全世界。其本质就是一群帝国主义国家抢地盘、争老大的一场战争。这场全球性的军事冲突,使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战争。

仇恨的种子:普法战争

德国的崛起为一战的爆发埋下了种子,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结束了德意志的分裂,一个强大的德国出现在欧洲大陆上,也打破了法国欧洲第一陆军的荣誉。普法战争中,欧洲头号政治大国在几个月的战争里惨重失败,并付出了巨额赔款,从此种下了旷日持久的复仇种子。德军总参谋长老毛奇曾说过“我们在半年之中用利剑赢得的东西,必须在今后半个世纪用利剑来捍卫”。

巴尔干火药桶

用火药桶来形容巴尔干再合适不过了,这个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充满了诱惑力。巴尔干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但身为巴尔干半岛的主人奥斯曼帝国却日渐衰落,引来周围国家对巴尔干的侧目。其中属俄国和奥匈帝国竞争最为激烈。由双方支持的一些小国之间本就有着不同的习俗和信仰,本就冲突不断,这使得巴尔干的火药味更浓了。

起源:萨拉热窝枪声

德国统一后,首相俾斯麦运用其娴熟的外交手段,使德国进入到欧洲一个独一无二的地位,分别同奥匈帝国、意大利结盟,这就是三国同盟。法国为了对抗德国,与英国、俄国结盟,这就是三国协约。进入到20世纪,两大军事集团开始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大战一触即发。

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史称“萨拉热窝事件”。而萨拉热窝事件直接点燃了巴尔干火药桶,也点燃了整个欧洲,战争就此爆发。

战争的总体概括

首先就是德国率先发动战争,本想在几个月之内解决掉法国,然后再掉头打俄国,结果人算不如天算,法国抗下了德国的进攻,然后就在德法边境,也就是西线战场打了四年的阵地战。中途俄国由于十月革命不得不退出了战争,这样一来,德国在东线的军队就调到了西线,英法联军有点支撑不住了,就向美国求援,最后就是美国大兵来收割战场,一战结束。

结果

要说一战里受益最大的国家,那一定是美国,大发战争横财。俄国被打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奥匈帝国解体,德国战败,面临一辈子都还不完的赔款,法国重回欧洲大陆第一强国,巴尔干分出来一堆小国家。可战争并没有结束,几十年后,二战的爆发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浩劫。

总的来说,一战就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战争。


我爱枕上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了支持盟友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复仇诉求,与英、法、俄三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由于德军战略失误,加上盟友奥匈帝国、土耳其不大中用,意大利又被协约国拉拢临时反水,特别是后期美帝入伙群殴德国,使同盟国集团拼尽全力,还是功亏一篑,以失败投降而告终。

从在战前布局上看,德国以英国为假想敌,投入重金打造公海舰队,与世界最强海军大搞军备竞赛,这不论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是自不量力的昏招。异想天开挑战日不落帝国的海上霸权,完全杜绝了争取英国中立,甚至偏向德国的可能。要知道,在上一轮海外殖民地瓜分中,法国在非洲、亚洲和拉美抢到的地盘,论战略价值,要远远高于德国捞着的那几块不毛之地。英国在嘴上支持法国,其实不过是出于平衡欧洲大陆的陆权争端,事实上在殖民地争夺上,英法矛盾远远大于英德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只需要保持一支精干够用的海军就行,规模上绝对不能超过刺激英国海军采取敌对态度的底线。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支持美帝壮大海军、默许法国进一步扩张海外势力,把英国的注意力从欧洲大陆吸引过去。

就军事投入的重点而言,德军当务之急是以法国和俄国为假想敌,进一步加强陆军装备建设,而不是好高骛远,倾斜军费企图补齐海军短板,成为一个陆海军同时压倒主要列强的霸主。战争的实际进程也证明,公海舰队由于德国地处中欧出海口狭窄的尴尬区位劣势,即便勉强出击与英国在日德兰海战中硬刚了一下,虽说交换比不落下风,但依旧无法打破对手编织的“北海牢笼”。最终只能困守港口,无所作为,最后沦为协约国战利品,被迫在比斯开湾自沉殉国。如果仅仅是保卫港口、偶尔溜出去偷袭一把的话,公海舰队根本不应该建成世界第二大海军,有历史规模的三分之一,配合潜艇就可以了。节省的资金,足以打造更多重炮、飞机、机枪和汽车,在英军发明坦克后,德国也完全有余力跟进仿制,不至于在新式陆战装备上被英法压着打。


尽管英法俄三国加起来,综合实力是强出德奥集团不少的。从战争的后备力量来看,英、法、俄、意四协约国人口达2.88亿,分散在敌方四周,容易被对手各个击破,但协约国方面地处外线,能广泛利用殖民地和中立国的资源,有利于长期作战。德、奥、土、保四国的人口仅有1.45亿,优点是领土连成一片,兵员调集方便、灵活;劣势是受对方四面封锁,能支配的只有本国占领区有限资源,必须速胜,经不起长期消耗。但战争从来不是单纯比牌面大小就能定输赢的(否则甲午战争应该是体量更大、军队更多的我大清胜利才合理),其中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但威廉二世和小毛奇不论在整体战略布局,还是具体战术指挥上,都先工后拙,越往后失误越多。外交上,放弃争取意大利这个贪得无厌、聊胜于无的“包袱国”,不可谓不明智;以“戈本”号为诱饵,把土耳其拉进同盟,更是一着妙棋,在中东和高加索对英法和俄国都形成了牵制。

从战争开局看,1914年8月,德国陆军是在原有高素质基础上超水平发挥,以精锐主力一敌二势如破竹,打得英法联军难以招架。可惜受比利时和法国北部交通制约后劲不足,快冲到巴黎时因为后勤脱节,被对方乘机顽强反击阻止在了马恩河一线,把速决战打成了消耗战。纵观一战,西线德军速战速决的机会仅此而已,过了这个村再无那个店,可惜三板斧砍到一半搞砸锅了。决策者威廉二世当然英明,小毛奇只好背起执行不力的黑锅下台。


究其失误,反映在陆军使用上,同样墨守陈规,战略战术沿用普法战争旧经验,都是乏善可陈的老一套。比如被军迷们津津乐道的施里芬计划,就是一厢情愿,与二战的曼施泰因计划相比,缺乏出奇制胜的构思。其致命缺陷,不是被小毛奇削弱了右翼主力兵团数量,而是以德国的遍布铁路交通状况制定后勤供应计划,根本没侦察清楚,在境外战场铁路遭受破坏时,依靠畜力和少量汽车,保障上百万大军持续进攻的地狱难度。如果小毛奇生搬硬套去执行,德军规模更大的右翼会在比利时境内挤成一团乱麻,根本不能发挥数量优势。

战术上,在没有发明坦克的情况下,对空军的使用与对手一样,亦步亦趋,在战争后期才摆脱侦察的配角地位,配合步兵突出搞点轰炸扫射,但为时已晚。军队汽车装备数量少得可怜,还基本放在后勤运输上。地面野战仍是传统的炮火准备,步兵跟进,并未与时俱进装备一批以机械化步兵和骑兵为矛头的快速突击军团,反倒是他们的对手法军,在危急关头率先组织的包括民用轿车在内数以万计的汽车,从后方迅速调运兵力,堵上了德军靠两条腿打开的缺口,扭转了西线初期的被动局面。如果德军参谋部和中高层军官不是被容克贵族垄断,能够及早发掘出一批希特勒、 曼施泰因、古德里安、隆美尔式的新锐战将,创新战术提高突破速度和追击质量的话,在法国北部击溃英法联军主力,迅速占领巴黎是完全有可能的。

西边不亮东边亮,东线德国东普鲁士一个集团军配合奥匈军队,要顶住近300万俄军的疯狂进攻,难度不可谓不大,但德军竟然同样取得开门红。1914年,天才搭档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以巧妙地指挥取得坦能堡大捷,一举歼灭俄军两个主力集团军,扭转了东线的战局。如果德军高层能够改弦易辙,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交通,迅速调整兵力部署,从西线抽调半数左右的主力兵团,与东线士气低落的奥匈军团换防,那么得到加强的东线德军,就能趁热打铁,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彻底歼灭俄军主力,迫使沙皇投降结束东线战争。再腾出兵力加强西线,应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在西线打成僵持,堑壕战成为主流时。1915年,如果德军按照兴、鲁二人建议,及时转用兵力掉头打相对弱势的俄国,还是完全可行的。但德国高层就是转不过弯来,威廉二世反而叫东线继续死守,铁了心与英法在西线死磕,白白浪费了德军锐气正盛的宝贵一年。

当然,最先撑不住的还是独攻东线的倒霉鬼俄国。随着持续失败,俄军大量重装备在逃跑时被丢弃,成了德奥的战利品,武器短缺日益严重。沙皇可以驱使以百万计的灰色牲口去填弹坑当炮灰,但落后的工业却不能为新兵配齐武器,前方形势岌岌可危。为援助俄国,英法被迫于1915年2月19日,对土耳其突然出手,企图打通黑海向俄罗斯批量运输军火救急。然而,丘吉尔雄心勃勃策划的达达尼尔海峡登陆,却被德国将军利曼·冯·赞德尔斯和凯末尔率领的德土联军扼杀,血战10个月损兵折将26.2万之多,连包括6艘战列舰在内的大型军舰都连吃水雷沉了一大票,亏了血本最终一无所获。特别奇怪的是,北面的俄军在战役期间,竟然连牵制性的徉攻都没有发动,甚至还坚决阻止亲英反土的希腊军队攻打土耳其,坐视盟友被土军赶下海。事后,沙皇给出的解释是,决不能让英法占领君士坦丁堡控制黑海出海口!要知道,人家是来给俄罗斯雪中送炭的啊!可见,协约国内部同样各怀鬼胎,老毛子对中东的领土野心,让旧俄国坐失良机,失去输血东道最终导致了沙皇政府的垮台。

经过本年度你来我往,大战不起,小仗不停地对垒纠缠,失去耐心的威廉二世决心在下年度发动一次决定性在攻势,拿下战略要点凡尔登要塞,打开通向巴黎的大门。

然而,从1916年2月21日开始,由新任总参谋长法金汉策划、皇太子亲自指挥的德军攻势依旧是虎头蛇尾,在依靠重炮优势突入法军阵地后,由于缺乏攻克坚固要塞的手段,德军死伤惨重。临危受命的贝当指挥法军顽强反击,双方陷入绞肉机式的混战,一个接一个的师团被填入血肉磨坊......打到12月19日,德军血战10个月,还破天荒首次使用毒气,结果依旧无功而返。同一时间,英法也在索姆河向德军防线进行了大规模反攻,同样进展不大,死伤无数。双方各攻一翼,均在西线损兵百万以上,德军虽然交换比稍优,但战略企图终归宣告失败。海上,日德兰大战英德同样两败俱伤,大失所望的威廉二世决定让公海舰队龟缩港口,继续充当“存在舰队”的角色,交换比占上风的德国海军自此打心底里恐英惜命,基本丧失了再战的勇气。

别看筋疲力尽的双方又进入西线无战事的对峙消耗,东线形势却急转直下。俄军突然冒出个天才名将勃鲁西洛夫,于关键的1916年夏季,采取初级“大纵深突破”加原始“闪电战”,居然集中优势炮兵和步兵多点开花,一举把奥匈集群数百公里防线上捅出10多个致命缺口,然后近30万哥萨克骑兵长驱直入,杀得这边溃不成军,直接攻入奥匈帝国境内。德军被迫抽调兵力支援东线,原计划先解决英法联军占领巴黎,再回头打垮俄军直取莫斯科的美梦破灭,陷入两线作战,左支右绌的境地。即使如此,由于德军占领法国北部、东部大片领土,双方各占上风,也不是说德奥集团就一定会被耗死。

此时,德国战车还有足够动力,如果在1917年毅然掉头向东,先解决东边俄国机率很大。然而,作死的威廉一世和德军总参谋部,居然选择两个拳头打人。五分之三的兵力继续在西线与英法死磕,徒劳地与对方拼消耗,甚至丧心病狂大肆使用毒气。剩下的兵力,在东线虽然对俄军依旧节节胜利,但对手还是能够利用广大的国土纵深慢慢顽抗,战争结束变得遥遥无期。由于英法和意大利海上全面封锁,原先德国从美国等中立国家偷运战略物资的渠道不断萎缩,国内物价飞涨,供应紧缺,国民对战争的狂热态度不断降温,厌战情绪开始由民间向军队蔓延。

不作死就不会死。争取外援本来是打破战争僵局的关键,但威廉二世不知是焦头烂额昏头了,还是嫌敌人不够多,干脆连美帝都捎上一起打。他见美帝跟英法的生意比对德走私更红火,心里特别不爽,下令开展无限制潜艇战,德国潜艇对开往英法意的货船,哪怕是美帝的也照打不误。同时,指使驻墨西哥外交人员,煽动这个想与美国合并而不可得的国家与美洲老大开战,结果直接让人家卖了。被激怒的威尔逊立刻借口美国商船遭到德国潜艇攻击,提请议会通过参战法案,于1917年4月6日对德宣战。美国物资源源不断登陆欧洲,但全支援了英法方面,德奥外援完全断绝。东边除日本外,随着中国入伙,加入协约国对德奥宣战的国家达到23个。德国火上浇油,自讨苦吃,眼看就穷途末路,无力回天了。

面对困境,德国上层依旧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打开局面,而是通过总体战不断压榨掠夺民用物资供应军队,民众生活困苦不堪。军事危机带来的政治波动,让德国社会党等不满皇权专制的势力勾结起来,开始以反战为口号密谋推翻君主政府。

当然,1917年英法的日子也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好过。法国军队居然哗变成风,拒绝作战。英军不得不挑起西线大梁,主动出击振奋人心,让盟友喘息消除军队内部危机。但英军的攻势一发不可收拾,血战半年多,死伤百万进展不大,大批军官世家因此绝后,英国人发明的马克沁机枪被德国方面用得炉得心应手,成为了让协约国士兵心惊胆战的梦魇。

好在老天开眼,又给了日耳曼人最后一个机会。1917年,德国帮助流亡国外的列宁通过前线,回去给沙皇捣乱,没想人家还真成功了。苏联国父权谋高明,先和孟什维克合伙推翻沙皇政府,再翻脸干掉临时政府的盟友夺取政权。十月革命釜底抽薪,一下让前线俄军灰心丧气,彻底失去战斗的欲望。德军接到列宁派人送来的求和书,也背信弃义对苏俄红色政权提出苛刻议和条件,被拒绝后立即于1918年春长驱直入,占领上百万平方公里苏俄土地,迫使困扰于内战的苏维埃政权退出战争,签订了让德奥喜出望外的《布列斯特条约》。通过条约,德国获取相当于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金卢布,而且夺取了乌克兰、白罗斯、波罗的海沿岸等俄国欧洲部分的精华,意外地再次有了与协约国相持的本钱。

但被东线胜利鼓舞的威廉二世已经无法清醒,1918年3月,他急不可耐下令调集东线主力返回西线,决心一举打垮英法奠定胜局。德军在西线共集结194个师,编成4个集团军群,总兵力约400万人,拥有火炮5000余门,飞机3000架,坦克近200辆。但西线协约国军队总兵力高达500万人,装备火炮1.6万余门,飞机3800多架,坦克800辆,以逸待劳毫无惧色。稍后加入的美国远征军14个师、55万人生力军参战,更让德军雪上加霜。从3月21日至7月17日,气势汹汹的德军先后发起5次大规模进攻战役,虽然通过毕其功于一役的“皇帝会战”,攻占大片土地再度迫近巴黎,但前后折兵百万,有耗无补,最终在协约国军顽强抵抗下被迫停止进攻。

德军再次虎头蛇尾,用惨重的伤亡再次验证了西线定律:堑壕战进攻一方亏本!其实,此时德国如果不发动进攻,坚守西线,及时利用从苏俄夺取的物资巩固内部,还是可能逼和看似强势的协约国集团的。因为法国青壮年牺牲太大,同样出现了严重的消极厌战问题。只要威廉二世愿意让步,归还法国被占领土,让比利时复国,同时在海军舰艇数量控制上向英国妥协,双方也不是没有平手议和的余地。可惜,德国人胃口太大,总想全胜吃个胖子,结果连东线的战果也丢光了。

从7月18日起,协约国军队转入反攻,针对德军防线三大突出部接连发动3次围攻战役,至9月15日,将德军逐回攻势出发地,战略主动权完全易手。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体面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性不改,意图驱使公海舰队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饥寒交迫的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内乱风潮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

9月26日,协约国军队向德军发起总攻,一举突破“兴登堡防线”,德军全线溃退,败局已定。10月24日至11月3日,处于帝国解体混乱的奥匈军在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中大败,30万人被俘,走投无路之下率先向协约国投降,成为同盟国最先崩溃的国家。接着,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失去前线军队支持的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逃亡荷兰,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魏玛共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落幕。


虎在远山


一战非义战

强盗火拼

疯狗互咬

百姓遭殃

死伤数仟万人

欧陆被打得千疮百孔

英法俄德澳意

个个气息奄奄

生不如死

老美逮到天机

收割最后成果

为二战后夺取世界霸业

创造充实基础

故,欧洲找死

铺就新舞台

助美帝荣耀亮相

为二战后美国登顶世界头把交椅

奉献绝佳条件

#凌远长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