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教育片,為何《哈佛風雨路》比《天才少女》更深刻?

剛看完《天才少女》這部片,我有點意猶未盡。

片子簡介:

該片講述一名原本波士頓大學助教現在是修船工的Frank Adler在姐姐自殺後領養了外甥女Mary——一位智力過人的天才少女。

Mary剛一入學就表現得與眾不同,然而舅舅Frank只想讓孩子過普通人生活。Mary的外婆得知了少女的天賦,出現在二人的生活裡,要將Mary培養成數學天才。

於是一場撫養權之爭開始了。

同是教育片,為何《哈佛風雨路》比《天才少女》更深刻?

你希望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看完片子,一些國內媒體經常吹噓到的詞彙,就不由自主地出現在腦海:“虎媽式”教育,天才教育,素質教育。

同是教育片,為何《哈佛風雨路》比《天才少女》更深刻?

哦?別以為就中國人喜歡“虎媽”式教育,這不應該是一個地域的劃分,而應該是一個人“固執”、“鑽牛角尖”、“好勝”的體現。

是的,這是一部教育類的片子。編劇提出了一個問題,讓我們共同去思考:你希望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同是教育片,為何《哈佛風雨路》比《天才少女》更深刻?

片中已經給了兩個答案,以舅舅frank一派的:不追求學習成績,只要孩子和同齡孩子一樣,普普通通的成長,擁有其所在年齡段該享受的“童年”,“初戀”,“求職”等等;

同是教育片,為何《哈佛風雨路》比《天才少女》更深刻?

而以mary外婆為一派的:孩子應該接受並且利用她的天賦,最大程度的取得跨時代性的成績,這個過程中意味中孩子要捨棄和她天賦以往的東西,生活裡就只剩下數學這一樣東西。

同是教育片,為何《哈佛風雨路》比《天才少女》更深刻?

同是教育片,為何《哈佛風雨路》比《天才少女》更深刻?

前者雖顯得“樂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有“大材小用”的做法;而後者外婆的做法,就明顯是把人“逼”上絕路,mary母親的自殺,和外婆的教育方法是有必然關係的。

生活,並沒有電影那般容易

影片在最後做了巧妙的處理:6歲的mary從高數的課堂出來,跟著舅舅frank去到公園和同齡小朋友們一起玩。既沒有浪費mary的數學天賦,也沒有讓她錯過她該有的童年和快樂。

同是教育片,為何《哈佛風雨路》比《天才少女》更深刻?

其實我覺得編劇寫得還是不夠現實。

這種理想狀態是每個人都能幻想到的,但是現實生活中總是會出現很多小坎,讓你不斷地去懷疑生活,質疑自己的選擇和堅持。

同是教育片,為何《哈佛風雨路》比《天才少女》更深刻?

比如同類型的教育片《哈佛風雨路》就更加深刻,更加艱難。這個片子,讓我看到一個有天賦的人,如果出生環境很惡劣,也是需要拼盡力氣,才能爬到另一個人生階段,過上與原生家庭不一樣的生活。

同是教育片,為何《哈佛風雨路》比《天才少女》更深刻?

女主是需要每天洗盤子賺學費、睡地鐵趕時間上學、甚至連去領獎學金,都要問姐姐借件能上得了檯面的外套......

同是教育片,為何《哈佛風雨路》比《天才少女》更深刻?

是的,真實生活應該是這樣,即使你有天賦,你的IQ很高,但你可能有吸毒的母親,有自私的父親,你沒辦法讀書,無家可歸等等。

任何人的成功,都應該是不容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