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人類簡史》

簡評《人類簡史》

人類簡史


最初看到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的第一感受是:這本書的命題竟然如此宏大。也不免產生疑問:人類歷史有幾百萬年,文明史也有數千年,如何將其濃縮在這一本不過四百頁的書中?當然還有幾分質疑:這本書是否真的像很多人所推薦的那樣,足以讓人醍醐灌頂?最近我閒來無事,略讀一番,一探其中究竟。

如果把《人類簡史》列為歷史書的一種,實在太過牽強,主要因為這本書雖然是沿著清晰的歷史脈絡展開,卻對史實的敘述太過主觀和跳躍,充滿了種種不嚴謹。但如果我們把這本書歸為故事類書籍,未免又有些低估了作者寫這本書的那種情懷以及這本書作為指月之手的啟示意義。這確實是一種矛盾,而這種矛盾則是來自於作者創作本書的目的。

正如本書序言中所說那樣,本書的精華不在於歷史本身,而是上升到了歷史哲學的抽象層面。尤瓦爾·赫拉利就像一個站在歷史哲學大門前的保安一樣,不斷地問著人類以下幾個問題:人類是誰?從來哪裡來?又將到哪裡去?這才是作者的創作目的。

簡評《人類簡史》

尤瓦爾·赫拉利


這位充滿反思精神的保安在他的這本《人類簡史》中畫了一道線——以幾百萬年前的人類起源為一個端點,以未來神的降臨為另一個端點,並在這條線上依次展開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全球化和科學革命四個分段。在畫這條線的同時,這位哲學保安也同時嘗試解答(其實並未做任何實質性解答)或是引導讀者解答上述三個問題。當然,正如本書的推薦者之一比爾蓋茨所說的那樣,他推薦這本書,但他並不贊同這本書的很多觀點。

尤瓦爾·赫拉利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過於主觀(準確地說是悲觀)過於簡化(大量運用簡化的線性邏輯甚至導致前後矛盾),已經背離歷史學家應有的嚴謹精神,犯下了歷史學最大的忌諱——以現在的價值標準而不考慮當時的歷史語境來看待歷史。比如,他將農業革命視為人類歷史上最大騙局,這其實就是忽視了在那個歷史環境下,有限的自然資源和人口增長之間的矛盾不斷凸顯,而農業革命則是人類在和自然不斷博弈相互改造過程中最終產生的一種新的均衡狀態。這裡根本沒有什麼騙局可言,而是一種規律的必然,由此可見作者的有色眼鏡實在太過濃厚。再比如,作者斷言人類歷史從無正義,更是將現代的正義觀帶入了過去的歷史環境中。正義在任何時候都是具有時代性的解釋,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毫無疑問,我們的現代社會是有正義的(至少當前的法律和道德所保障和提倡的就是當下的正義)。但在未來人來看,我們現在為了吃肉而殺死動物何嘗又不是一種非正義呢?正義和邪惡從來都是相生相伴,片面強調歷史沒有正義,其實也是犯了非黑即白的思維錯誤。

那既然《人類簡史》充滿了如此多的低級錯誤為什麼會被那麼多人所認可和推薦?我們不排除很多推薦者其實並沒有深思過這本書。只是看到一幅宏大的大歷史觀在他眼前展開併為這種大歷史觀帶來的廣闊視野所震撼。更深一層次的原因是作者站在了一個人類反思者的角度,並在不知不覺中也將這種反思視角帶給了讀者,也讓讀者反思很多習以為常的事物。

其實,《人類簡史》這本書可以換做另一個更能體現作者的創作目的的書名——《簡要反思人類歷史》。這種反思貫穿了他所列舉的整個人類史,如下:

1. 用人類沒有什麼特別來反思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高貴。也確實,人類雖然取得了很多成就,腳印甚至都印在了月球之上,但是在整個宇宙面前依然是那麼渺小。這種過度樂觀主義和自信也正是各種危機的始作俑者,比如週期性的經濟危機,孤擲一注的戰爭等等。人類缺少敬畏自然的精神,現代人也丟失了謙虛的美德。

2. 將文明起點的農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經濟增長視為最大的騙局來反思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意義。在前文中,我已經闡述了自己不贊同作者這種觀點,但他這種反思方向足以令人深思。人類的發展其實就是為了追求更大的自由。但往往很多科技發明的結果卻是束縛了很多人,比如很多人沉迷於遊戲,執念於手機。科技和生產方式其實都是一種實現自由的工具,而只有足夠強大以道德自律為代表的精神才能駕馭這種工具。

3. 將國家和企業等定義成一種想象來反思為當今大行其道也越來越盛行的唯物主義。這個觀點也經不起推敲。國家和企業這是一種機構,是一種很多人所遵循合作模式,它們的存在可以說是起源於人類的合理想象,但並非意味著它們現在還是一種想象。而上帝是不是一種想象,這就更難用理性來證明(實際上,作者更傾向於上帝存在,只不過他認為不是在我們這個時空中,而是在未來的時空中。那麼,就可以理解作者所說的現代人觀念中的上帝是一種想象了)。作者把想象賦予了更過的含義,如果把我們承認這種含義的話,那麼科學也是一種想象(因為萬物離開科學依然可以運轉自如,科學不過是近代才被髮明出來的一種概念)。

其實,作者在這裡強調想象的目的是為了告訴大家這個世界並非是大家想的那樣都是由實實在在的物體組成。比如,手機對清朝人來說是一種想象,但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卻是一種客觀存在。如果一個清朝人說手機存在,那麼我們會說他不唯物,進而說他不科學,甚至會說他神經錯亂。而現代人說手機存在,則恰恰相反。這麼看來,所謂的唯物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眼光太過短淺,看到的只是物質而造成的。這對我們泱泱天朝上國,尤其是奉行了幾十年的唯物主義的國民來說,不可謂不是一種世界觀的衝擊。

4. 用歷史從無正義來反思人性善惡。在作者眼中,人性是惡的,所以他得出了歷史從無正義可言(當然這一觀點過於悲觀和武斷)。啟蒙大師胡適也曾說過,歷史就像一個花花姑娘任由人打扮。我們所看到的的歷史正義性肯定比歷史本身要“被打扮了很多”。多少年來,歷史何嘗不是一本宣傳手冊,只是宣傳對後來統治者有利的光輝一面?

5. 對未來的展望來反思人生的意義。作者的思想受到了佛教很大的影響。作者的對人生之苦的認識和佛家觀念極為相似,同時也引述了很多佛家的人生觀點。就像前面眾多的反思一樣,作者僅僅是提出這種反思,但卻沒有仔細解答它們。這就好比是一個人問什麼是月亮,另一人用手指著夜空中的月亮而一言不發,也就是所謂的指月之手。那到底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其實作者已經在書名之中給我們解答——從動物到上帝。世界上的宗教最核心的目的便是告訴人們人生的意義。

在希伯來三大宗教中,人生的意義是得以救贖從而回歸上帝;在佛教中,人生的意義是成佛而從此岸到彼岸;在儒家理念中,人生的意義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聖人。無論是哪種宗教或者學派,他們都在引導將人生的目光儘量放遠,而只有當遠到一定程度時,就能看到他們所崇拜的上帝、佛祖和聖賢。人,是未來佛。而這一句正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人生意義。

簡評《人類簡史》

十字架在未來


* * *

(這三個星星分隔符是和《人類簡史》學的,代表後記總結)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如果我們以司馬遷所說這樣三句話的標準來衡量《人類簡史》這本書的話,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本書得其意,而失其形,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視角來反思各種歷史和當今的意義。作者曾說:“歷史不像物理學或經濟學,目的不在做出準確預測。我們之所以研究歷史,不是為了要知道未來,而是要拓展視野,要了解現在的種種絕非“自然”,也並非無可避免。而未來的可能性遠超過我們的想象。”但是,讀歷史根本意義在於以史為鑑從而預測和斧正未來,從這點來說,本書就像一顆流星劃破夜空,留下給後世讀者的或許只是一剎那的短暫回憶。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簡評《人類簡史》

歡迎關注個人的思考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