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的聚会谈点,句句让家长扎心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场大学同学聚会,本科毕业半年,有工作的,有在国内国外读研的,但似乎却经历了不少。

95后的聚会谈点,句句让家长扎心

和所有95后的聚会一样,先从以前的一些共同认识的人,和共同经历的事开始叙叙旧。然后,话题似乎不自觉得地变沉重。

和所有的二十出头的人一样,我们在担心学业和工作,却发现这背后并无其他,从前从未出现过的“家庭”和“家庭教育”成了我们口中最多的词汇。

我们自己也惊讶于这个话题,但是不可否认,站在二十三四岁的人生十字路口上,面对的成功也好,困扰也罢,归根结底似乎都是我们的原生家庭种下的因,现在结出了果。

95后的聚会谈点,句句让家长扎心

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总结出来,想分享给各位家长。

含有我们对自己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的反思;有对自身当下性格的心理剖析,及其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也有我们未来的规划以及家庭对其的影响。

我们意识到,家庭教育已经对我们的从前,现在和未来产生了深入骨髓且无法忽视的影响。

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爸妈,也许你的孩子会在20岁出头时遇到和我们同样的问题及思考。读完文章,你也许会从现在开始改变一点家庭教育观点,你家的孩子或许到二十三四岁时,就会说出不一样的话。

【家庭影响】与【梦想】

梦想,真的是一个土的不能再土的话题,但是谁心中没个梦想——那个在梦里才敢想的事。

现在我们开始清楚的意识到,我们从自己的身上看到的都是家庭的影子。

家庭是梦想的发源地,孩子会因为家长从事的工作而渴望去从事某个行业。有的因为家长喜于记账,而向往金融;有的因为记忆中父母乐于看书印象深刻,而梦想成为作家。

95后的聚会谈点,句句让家长扎心

但是有多少人实现了呢?又有多少人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徘徊,我们最终会屈服于“某种不确定”“某种未知”,而走向现实。

不管现在是否实现梦想,也许学着与梦想无关的专业,做着与梦想无关的工作。

但是,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驱使着自己去勇于探索另一个方向,接触另一个领域。

家长如果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靠抓周,测不准,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自己先做一些这类人会做的事去影响你的孩子。

希望孩子成为研究人才,家长要先像有识之士一样拿起书本阅读;让孩子成为银行家,家长先从记账开始;让孩子成为工程师,家长先从亲手修补家里的大小事物开始。

【家庭影响】与【现实选择】

现实中有很多因素会左右我们的判断,家庭是这些因素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没有其一。

因为家长的职业选择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却在这个专业中无法寻找到真正的自己。

父母为自己定好了专业,规划好了方向。突然有一天,自己问自己,我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做这些事,现在仍然不清楚。

二十三岁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却发现,自己喜欢什么,这件事还没有弄懂。

95后的聚会谈点,句句让家长扎心

父母要谨慎小心自己对孩子的影响,让孩子尽可能尝试更多,多让孩子自己选择。

教会孩子如何选择,比帮助他们选择更重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替孩子做了过多的决定,看似一切发展的极好。但是,一旦某一天,需要孩子自己决定一件事时,他们会突然束手无措。

或者,当孩子对正在从事的事情产生了时间厌倦后,开始思考自己的喜好所在,就会有无穷的烦恼和自我怀疑困扰他们。

父母如果能够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所热爱的,相信我,你的孩子会在二十出头的时候,超越百分之七十的正在迷茫的同龄人。

【家庭影响】与【距离感】

我们的父母曾经告诉自己:“你要和妈妈分享一切呀,因为妈妈是你的朋友”。于是我们毫无保留地相信爸妈,长大后这种心理便迁移到了别人身上,我们毫无保留得相信任何人。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我们遇见了背后给自己插刀的人,背叛自己的人,我们就崩溃了,三观被颠覆了。

95后的聚会谈点,句句让家长扎心

如果父母一味地想要和孩子成为朋友,孩子对父母也无话不谈,无事不说,这绝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学会告诉孩子,允许他有自己的一个小秘密。

这是在和孩子保持距离感。

没有距离感,便是孩子从小接受“必须无条件对爸妈坦诚”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会导致孩子养成偏向于相信任何人的心理惯性,但是,当他们长大后发现某些人欺骗了他,他就会感到崩溃。

父母和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而有间的适度距离。

其次,毫无距离感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自然觉得自己依附于父母,父母也依附于自己。

子女认为得到父母的关爱理所应当,得到父母的资助更不会感恩。

“因为父母作为他们的私人附属品是理所应当这么做的”,这是他们的思维逻辑。如果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巨婴,就请远离他们一步。

95后的聚会谈点,句句让家长扎心

有距离感的家庭,孩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会对父母的付出表示真心感恩,会更爱爸妈。

因为他们从小知道自己不属于谁的,自己拥有独立人格,跳出父母的思维圈子,学会自己思考并且自己选择。

他们更容易独立,更快成熟。

我身边的一位同学,就是这样。他的爸妈喜欢让他自己做选择,并且告诉他一切决定爸妈全力支持。记得,在去年秋招季,大多数同学还在无头苍蝇一样迷茫:读研or工作,什么类型的企业适合自己,什么样的企业更有潜力。那时,他已经客观了解了各个意向单位的实力和前景,尽可能得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做出自己认为合适的决定,并努力达到自己的期望。问他为什么这样选择时,他会条理有序地说出一二三,没有可以反驳的漏洞。

【家庭影响】与【心理素质】

这里的关键词,就是“快乐教育”vs“挫折教育”。

95后的聚会谈点,句句让家长扎心

聚会过程中,我们反思自己为什么觉得苦恼。我们中一部分人从小接受“快乐表扬教育”长大,在遇到他人的否定,或者负面阻碍时,明显表现得心理承受能力极弱。

长大了,表扬会越来越少,批评和打击却越来越多。老师的一句批评,就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崩塌,来自素不相识的人的一句怀疑,就让自己完全否定自己。如此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自己越来越彷徨、苦恼、烦躁。

因为强迫自己在一次次心灵的崩塌、重建、再崩塌的过程中消耗心力,心累且难以逃脱。

95后的聚会谈点,句句让家长扎心

而相反,我们中一部分人在“批评教育”下长大,这些人至少在心理上建立了很强的抗挫能力,对于批评,简单一句:“管别人爱说啥,无所谓的“,体现了内心的强大。

他们习惯了从小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在他们看来习以为常,无需多虑。他们更潇洒,做自己想做,爱做的事,不会去过于担心他人的看法,而最终限制了自己的步伐。

【家庭影响】与【95后育儿观】

95后的我们普遍认为,如果我不能给孩子一个优质的教育,一个稳定的居所,一个幸福的家庭,那孩子我宁可不要。

孩子对于95后来说已经不单单是生命的延续,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品的打造过程。

因为我们是高等教育下的高知人群,完全比父辈们在认知上面就上升了好几个等级。

我们不再像父辈一样认为将孩子健康养着就满足了,如果上了大学简直更是喜不胜喜。

95后认为,养育孩子是一个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再经历精细打磨的艺术品加工过程。

艺术品对于生活而言,是可有可无的非必需品,但是如果要有,就必须是用最好的“工艺”、先进的“技术”培育出来,绝不允许半点纰漏。

95后的聚会谈点,句句让家长扎心

看似极端的95后育儿观,其实背后是我们对自身原生家庭的不自信。

我们其中曾有人因为父母在外地工作,自己留守在家读书而留下不愉快的童年,或者是因为异地户口问题而从小上学十分担忧,这是我们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不满足。

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去承受这些,在孩子到来之前,我们力求万事俱备。

95后的完美主义育儿观,不仅在于充实的经济条件,更在于我们对自身工作能力、生活能力等硬实力水平以及观念、修养等软实力水平的高要求。

我们要求自己必须要先学习好为人父母的必备技能,不断提升育儿观念水平。是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培养,实在过于目光短浅,似乎长远的爸妈也仅仅是停留在了我们十八岁考上好的大学,而十八岁以后的培养计划全无。

十八岁了,难道不应该自己决定未来吗?是的,的确如此。

但是,因为父母仅仅用十八岁考上好的大学作为从小教育我们的终极目标,而决定我们在十八岁以后能否成功的能力:例如,有价值感和目标、有同情心和毅力、有韧劲,有创造力,有抗压力等等,这些都被我们的爸妈忽视了。

所以我建议爸妈要用孩子三十岁、四十岁的眼光培养孩子。

否则,孩子十八岁以后,就不具备决定自己的人生,认清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这些能力,远远比教会孩子一道数学题难的多。

这是现在的父母应该考虑的家庭教育重点。这决定了孩子在二十多岁时会不会彷徨。

95后的聚会谈点,句句让家长扎心

如果孩子能够在二十出头的时候能看清楚自己,有理想,有独立的人格,有强大的内心,那么,他就不会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徘徊而浪费时间,而是无人能挡地径直奔向成功。

愿这篇文章可以给现在同样处于迷茫阶段的95后们一些鼓励,老铁们加油。

同时,希望这篇文章给正在抚养00后、10后孩子的父母们一些思考,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到二十岁出头时也同样彷徨。

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喜欢作者思语老师,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思语老师更多家庭教育音视频内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