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

講述了一個發生唐朝的故事,天寶三年,突厥的狼衛隊企圖以綁架和暗殺的形式來毀滅長安城。而拯救長安城的關鍵時間只有短短的十二個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在這場巨大陰謀之中,有很多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如賀知章、李泌、元載、崔器、姚汝能、高力士、李林甫、楊玉環、李隆基之流,都登上了舞臺。所以有很多人都會覺得這件事可能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

《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但其實不然,小說《長安十二時辰》的構思最初來源自於知乎上的一個問答“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

馬伯庸便因此開了一個“腦洞”,信手寫了一段遊戲劇本:“俯瞰長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盤般排布,晴空之上一頭雄鷹飛過”。這段帶著強烈互動感的“同人文”,最後成了《長安十二時辰》開頭的雛形。那麼細觀歷史,真的就沒有這樣一件事件麼?

《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不!歷史上真的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不過是兩件事,但兩者卻含有必然的聯繫。

它就是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不得使洛城流血”的武元衡案!

【與現實有多接近,小說就有多驚喜】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陰曆 六月三日(元和十年的夏至為五月戊寅八日,因此六月三日為夏至後的第二十五天)早上,天還沒亮,越過長安城裡最寬闊的朱雀大街,極目望去,隱約可以看到一隊侍衛打著燈籠,簇擁著宰相武元衡走出府邸,去上早朝。

《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武元衡大概打算照例先去大明宮內的中書省辦理例行公事,然後到東面的含元殿或宣政殿謁憲宗駕上朝,這是他例行的上朝路線。靖安坊在朱雀大街的東第二街與第三街之間,不論自南側的安德坊還是從北面的務本坊數起均為第五坊。三日為上朝之日,依常規街鼓鳴響為現今清晨四時許,日出為四時五十分,如此推算,憲宗至宣政殿上朝約為五時半或六時許。當日凌晨,武元衡上馬北行,應有十四五名衛士,或乘騎、或徒步,予以護衛。戒備森嚴,不敢稍有鬆懈。

《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武元衡一行在寬一百步(147米)的道路左側行進,當時四周昏暗,雖然夜色未盡,但街道上已有赴衙門辦公的官員,車馬及徒步的行人,其中也有些商人模樣的人。黑暗之中夾雜著人的腳步聲、馬蹄聲、車輪的聲音。大概沿著生長於路旁一排林蔭樹的右面走出一百步,這時有人在黑暗之中高呼一聲:“滅燭”,一人手中的蠟燭頓時吹滅,周圍即一片漆黑。

《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前導衛騎呵斥:“什麼人,想幹什麼?”暗中突發一箭,把導騎射下馬來。由於事出倉促,武元衡的衛隊又不頂事,忽然見到白刃閃閃、暗箭亂飛,紛紛四下逃逸。騎在馬上的武宰相正驚愕間,從樹上忽然跳下一人,一大棒就猛擊他的左大腿,骨碎鑽心,武元衡痛得大叫。接著越樹提劍而下的數名刺客皆武功高手,不慌不忙,一人抓住武元衡馬韁,牽行十餘步,武元衡已無力繼續抵抗,在距路中央二十米左右墜下馬來,刺客舉燭看清確實是武元衡,才當胸一刀,把他刺死。然後,又舉刀剁下他的頭顱,包裹起來準備拿回去報功。

《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事發突然,過程迅速,所以行人均不知已出大事。巡邏兵士連呼宰相被殺,“聲達朝堂”,百官恐懼,不知遇害者是誰。直到武元衡沒有腦袋的屍身被人發現,才知道是武宰相遇害。

與此同時,御史中丞裴度在通化坊邊遇襲。裴宅位於何處?《舊唐書》曰於通化坊,但長安城裡並無名曰“通化坊”的街巷。據估計,這是由於長安城東北方有一通化門,史官因裴度於通化門附近遇襲,故而稱該處為通化坊。進而類推,認為裴宅約在通化門側的永嘉坊。他很可能是在出永嘉坊北門西行之際突遭襲擊。

《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同武元衡一樣,裴度也騎馬出宅。裴度沿通化街西行,突遭刺客暗襲,刺客用長劍擊中裴度三次,一擊砍斷其靴帶,二擊砍裂單衣後片的背部,三擊砍傷頭部。幸而裴度頭戴厚氈帽(可能是一種當時流行的域外風格的帽子)才不致喪命。刺客們揮劍追殺不已,侍從王義從背後抱住刺客,大聲呼救,裴度見狀翻身墜入溝中,刺客以為裴度已死無疑,沒有再補上致命的一刀便匆匆逃走。裴度倖免一死。人們立刻向京城守衛軍報告了這一緊急情況。

《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武元衡死後,他的馬一直溜達到大明宮的建福門。據《舊唐書·武元衡傳》記載,武元衡被刺殺於其住宅東山角的牆外。

《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天子腳下,兩大朝臣被刺殺,當朝宰相竟被割頭,這還了得?但神奇的是後續劇情是:唐憲宗暴怒,但滿朝文武大臣,竟是連議論幾聲都不敢。好些大臣紛紛請病告假,只把唐憲宗曬朝堂上。刺客們更高調,乾脆在各級衙門門口寫條:“毋急捕我,我先殺汝”,氣焰十分囂張。

事件爆發後,很多長安的重臣都把庭院裡的樹砍了,並波及皇宮(也就是從這時起,一直到清朝,宮廷要地不再種樹,這也是明清兩代太和殿光禿禿的原因所在)

《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如此荒唐景象,當時兵部侍郎許孟容的含淚怒罵:“自古未有宰相橫屍路隅而盜不獲者,此朝廷之辱也!”意思也很直白:宰相被當街殺了,兇手都不敢抓,大唐你還要臉嗎?

這番哭罵後,唐王朝並未加大了追查力度,而是把張晏等十多個無辜軍卒錯當兇手迅速處決,真兇們卻安然離開長安。一場宰相被殺案,就這麼稀裡糊塗的結案了。

《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諸多文武臣工看來:被殺的武元衡宰相,正是“削藩”的堅決支持者,這事兒十有八九就是淮西藩鎮吳元濟乾的。今天他能殺武元衡,明天還不想殺誰殺誰?

《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但與諸多大臣想象中不同的是,辦這樁惡性案件的,並非正和大唐死掐的淮西藩鎮吳元濟,卻是正在一旁看熱鬧的淄青藩鎮節度使李師道。在李師道看來,如果大唐滅了吳元濟,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所以必須橫插一槓。只要殺了堅決削藩的武元衡,嚇壞滿朝高官,“削藩”也就不了了之。於是痛下殺手,震驚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但當時唐憲宗君臣們更想不到的是,殺武元衡,只是李師道先定下的小目標。

《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中唐第一擎天血案(上集)

【不得使洛城流血——焚盡洛陽城始末】

故事還沒完

文章太長,下半章明天見呀!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