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年都要進口糧食,印度卻一直在出口,印度人的糧食夠吃嗎?

引言

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人口大國,自從建國之後,在國家的號召下,家家戶戶都是爭當生育先鋒,八九十年代家裡有四五個孩子都是很正常的。人口激增帶來了許多問題,發展中的中國各種資源都處於不足的狀態,人口一多了人均資源就少了,很多人家甚至吃不上飯。

都說民以食為天,對於很多老百姓來說,吃得飽穿得暖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日子好過了,大家就不會想著造反,所以充足的糧食供給實際上是社會穩定的保障。

01‍

中國在古時候是一個農業大國,因為地域廣袤,可以用來耕 作的土地也比較多。然而在人口激增的同時,中國的土地沒有變多,因此國家內部就出現了糧食供應不足的情況,甚至還曾經出現過饑荒。

中國每年都要進口糧食,印度卻一直在出口,印度人的糧食夠吃嗎?

在糧食供應不足的年代,家家戶戶買米買油除了有錢之外,還得有糧票油票,任何東西都是定量供應的。

直到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增加了水稻的產量之後,我國的糧食緊缺問題才得以解決。現在中國雖然依舊是發展中國家,但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是得到解決了,很少出現誰家買不起糧食吃不起飯的情況。

中國每年都要進口糧食,印度卻一直在出口,印度人的糧食夠吃嗎?

不過迄今為止,中國依舊上是世界糧食進口大國之一,也就是說國內的大部分糧食都是靠進口的,這顯然與很多人的認知不符,不是說袁隆平解決了全世界人民的吃飯問題嗎?

怎麼中國還需要從外邊進口糧食呢?而且還有一個與我們認知不符的事實——印度作為世界上另一個人口大國,卻是一個糧食淨出口國。

02‍

在許多人看來,印度的經濟發展比不上中國,這是事實,不過在農業方面,印度政府卻花費了大力氣。因為印度國內曾經發生過旱災,給國家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政府意識到糧食的重要性之後,就開始實施新的農業發展項目,促進了國內農業的發展。

中國每年都要進口糧食,印度卻一直在出口,印度人的糧食夠吃嗎?

而且印度的地理位置本來就很適合耕種,國內基本上都是平原,氣候適宜,降雨量也很充足,平均年降雨量高達1200毫米,能夠做到一年三熟,因此印度的糧食產量是比很多國家高的。

另外印度工業發展的落後也是一個原因,因為國內的工業不發達,所以他們生產出來的糧食只能用來吃,吃不完的自然就只能往別的國家賣了。

中國每年都要進口糧食,印度卻一直在出口,印度人的糧食夠吃嗎?

中國就不一樣了,種植出來的糧食不止是用來吃,還能用於深加工,比如從糧食裡面提取糖以及植物油等等,所以很多時候中國的糧食供應都不足,需要從國外進口。

其實從數據上來對比,印度每年的糧食生產總量甚至還沒有我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高,可見這個國家的糧食總產量並不算很高,之所以能成為淨出口國,還是因為國內對於糧食的需求只存在於吃這一塊,政府沒有想過發展其他相關產業。

03

表面上看,印度能夠從糧食出口這一塊賺到不少錢,但長此以往,國家沒有後續發展,能賺到的錢都是有限的。那些從印度進口糧食的國家,將糧食進行深加工以後,能賣出高几倍的價錢。

中國每年都要進口糧食,印度卻一直在出口,印度人的糧食夠吃嗎?

早在工業革命之後,世界就已經進入了工業化的時代。古時候國家之間比拼的是耕地數量和農民數量,就連中國也出現過重農輕商的思想。

但現在這一切都已經成為了過去,在如今,工業化是國家發展的唯一出路,一切人力都是能夠依靠工業來取代的,包括耕作的農民。這時候一個國家若是還處於農業占主導地位的狀態,那麼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肯定會受其限制,一年不如一年。

中國每年都要進口糧食,印度卻一直在出口,印度人的糧食夠吃嗎?

現在的印度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作為一個糧食淨出口國,印度每年的糧食產量其實並不樂觀。但為了換取更加稀缺緊俏的商品,所以印度政府只能削減國內的供應,出口糧食,然後換取那些國內無力生產的東西。

而中國作為一個糧食進口國,進口糧食的原因不是因為國內缺糧,而是因為將發展中心從農業轉移到了工業上面。農業投入大收穫少,所以中國也不強求生產出滿足國內所有人民需求的糧食,不夠的從國外進口就行了,這反而說明中國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是值得高興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