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便捷”的手機交易背後是家長帶娃的焦慮與無奈

週末放假回家,正逢大舅宴請好友,趕上了一場熱鬧的飯局。酒過三巡,年過半百的大舅談起了兩個孫子:

“我兩個孫子可厲害了,才三歲就會玩手機......”

“可不是嘛!我家的更厲害,1歲多剛走路那會就開始玩手機了!現在每天從幼兒園回來就跟我要手機,別提多煩了,哈哈”

旁邊的朋友笑著應和道,抱怨中帶著炫耀與自豪

而正襟危坐一旁的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高效便捷”的手機交易背後是家長帶娃的焦慮與無奈

在很多人眼裡,智能手機是“科技”的象徵,而掌握了手機的使用方法自然也代表著能夠融入現代社會,因此很多家長把孩子能熟練使用“手機”“ipa”等智能設備當做炫耀孩子“聰明”“跟上時代”的資本。

“高效便捷”的手機交易背後是家長帶娃的焦慮與無奈

但真是如此嗎?手機最初只是作為一個便捷的通訊工具進入大家的生活,隨著科技的發展,芯片技術的突飛猛進,賦予了手機強大且豐富的功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自此手機成為了當代人不可缺少的工具。

“高效便捷”的手機交易背後是家長帶娃的焦慮與無奈

一部智能手機所包含的科技與創新即使放在整個人類發展史上,也是不可被忽視的。但是,作為消費者,能夠使用或者說低齡使用手機,並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就像

80年代時年輕人把弄收音機,90年代的人看彩色電視一樣,在使用消費品的維度上,其實並沒有什麼技術門檻,更多的是經濟門檻。

“高效便捷”的手機交易背後是家長帶娃的焦慮與無奈

如果老一輩“炫耀”孩子會用手機僅僅只是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那大可不必上綱上線。但這在背後,其實是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肆意玩“手機”的默許:“讓孩子多玩玩手機也沒事,反正將來工作與生活都離不開手機,正好可以提前學習和適應。”家長們在想到手機帶來的積極、正面意義的同時,卻

忽視了手機所帶來種種問題:

手機正在壓縮孩子的世界

“失去的一代”

“高效便捷”的手機交易背後是家長帶娃的焦慮與無奈

過年去親戚家拜年經常會遇到這種現象,客廳是一群“大人”圍坐著聊天,玩手機,而在臥室的床上,

則是一群孩子圍在一起打遊戲

偶然有家長進來搶過孩子手機,強迫著給孩子介紹親戚,孩子喊完“七大姑八大姨好”後便一把搶過手機投入到遊戲戰鬥當中去了......

也有家長催促著孩子難得聚在一起,出去玩玩,結果得到的是孩子們一致對外的拒絕“外邊冷,不想出去......”

“高效便捷”的手機交易背後是家長帶娃的焦慮與無奈

社會的進步給予了孩子們豐富多彩的生活,他們是“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玩”的一代,但他們的

童年卻正在變得越來越單調

餓了可以點外賣,衣服也可以網上買,玩自然也是手機上的遊戲和小視頻有趣得多,在很多孩子的觀念裡,手機可以解決生活的一切問題,他們既沒有慾望去看看美好的大自然,也沒有什麼慾望去跟小夥伴結伴撒歡。

“高效便捷”的手機交易背後是家長帶娃的焦慮與無奈

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的營銷小視頻,與小夥伴更多的相聚形式則是在網上組隊打遊戲。

過早接觸網絡使得他們對網絡熱詞信手拈來,也通過網絡掌握了不少所謂的“見識”,但這些“見識”大多隻是為了博眼球而精心編撰的一些直觀的刺激。

沉迷於手機所構建的網絡世界他們,往往忽視了網絡與現實的差異,以為世界的本質就是這樣。導致孩子對於外界事物的興趣下降,失去了對未知探索的動力。

有時候,父母是孩子沉迷於手機的“幫兇”!很多爸媽缺少教育孩子的耐心,或者出於對孩子的溺愛。只要孩子一哭鬧,就把手機塞給孩子。而父母們也從中發現了“手機哄娃”的奇效:

孩子吵著要買玩具,給他玩手機!

孩子鬧著要出去玩,給他玩手機!

孩子不寫作業,不寫完不準玩手機!

“高效便捷”的手機交易背後是家長帶娃的焦慮與無奈

往日繁雜且煩人的大型“帶娃工程”,變成了直接簡單的放羊吃草;剪不斷理還亂的親子關係變成了“高效便捷”的手機交易。想讓孩子安分是嗎?給他玩手機吧!

沒有什麼是玩一個小時手機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玩兩個小時!

手機哄小孩的方法可能只是一時之爽

但一直用一直爽!

“高效便捷”的手機交易背後是家長帶娃的焦慮與無奈

很多父母忙於工作,好不容易休息一天,看著同樣在家的“神獸”,只得由著他去吧!特別是寒暑假時期,孩子如果一個人在家,為了不讓他亂來亂跑,只得用手機將其“招安”。假期快結束了,才發現作業還沒寫,近視卻越來越嚴重了,脖子也時不時的不舒服......

孩子沉迷於手機導致習慣、性格、健康受到影響,這些都算是社會比較普遍的問題了。最為致命的是,手機網絡上的不良風氣,很有可能讓您的孩子誤入歧途:

隨著網絡直播平臺的興起,“打賞”主播的行為也變得常見。而家住海口的李女士怎麼也沒想到,在讀小學的兒子,花了她近四萬積蓄,全部用來“打賞”主播、玩網遊了......

李女士是一名環衛工。發現錢不見了時,她首先想到了自己十二歲的兒子小王,因為小王經常拿她的手機去玩。

但讓人氣憤的是,李女士拿著消費記錄質問兒子時,小王卻撒謊稱“沒有,沒有打賞!”在證據面前,小王才承認,自己把大部分的錢都“打賞”給了一名遊戲主播。兒子打賞他的目的,是想讓主播帶他一起玩。據瞭解,在最高峰的一天,小王“打賞”的實際金額就達到了7000元之多。

“高效便捷”的手機交易背後是家長帶娃的焦慮與無奈

孩子裝土豪打賞主播花掉了4萬元,李女士哭著說:不吃不喝兩年才賺得回來!

這種孩子拿著家長手機“打賞”甚至是“網貸”、“賭博”的新聞近些年來層出不窮,當你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的時候,他卻藉著手機做出了一系列“驚天動地”的事情來,打得你措手不及。

“高效便捷”的手機交易背後是家長帶娃的焦慮與無奈

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警示著父母們:手機所連接的網絡世界並不是“烏托邦”,它是披著七彩外衣的現實,不可避免充斥著“賭博”“網貸”“消費主義”等這些現實的汙穢。

孩子沉迷於手機,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手機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更深層的是,父母剝離了與孩子的聯繫:

他們缺乏耐心,沒有正確引導孩子認識和使用手機,只是單純的把手機當做是孩子的一個“玩物”。

“高效便捷”的手機交易背後是家長帶娃的焦慮與無奈

他們缺少理解,只看見孩子要玩具、想出去玩的“無理要求”,卻忽視了孩子的職責和天性,就是“玩”!

孩子在玩鬧中學習,在玩鬧中拉進與父母的關係。

當父母放縱或者被迫放縱孩子玩手機的同時,他們之間的聯繫也就只是被手機牽引著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