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土生土長的西方“移二代”中會出現極端分子?

為什麼土生土長的西方“移二代”中會出現極端分子?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很多在西方國家土生土長,從小接受西方世俗文化教育,享受著西方社會的權利與自由,之前甚至對伊絲蘭根本不感興趣至少不虔誠的穆絲林二代甚至三代,居然會成為激動分子,加入到宗教極端恐怖組織中。

之前我也不理解,直到讀了《流浪的教育》一書。這本書講的是中國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與穆絲林無關。

但裡面提到,第一代進城務工者,他們習慣於做縱向對比,看到進城後比從前在農村臉朝黃土背朝天地的生活,錢掙得多了一些,生活也好了一些,就比較滿足了。

而第二代,就是說進城打工者的孩子們,他們對農村生活印象不深,更習慣於橫向對比。看到身邊的城裡人,尤其差不多同齡的城裡孩子,有房住,有學上,家長有穩定的好工作,享有很多特權;而他們自己,就讀的簡陋的打工子弟學校經常被取締,租住在地下室或群租房隨時可能被趕走;父母辛苦幹活還被人歧視,於是他們會覺得命運對自己不公、城裡人對自己不公。

為什麼土生土長的西方“移二代”中會出現極端分子?

這所打工子弟學校即將被取締,這些孩子的明天在哪裡?

那麼,穆絲林移民很可能面對同樣的境況,而且要極端得多。

第一代移民,他們從或貧窮或獨裁或戰火紛飛的祖國逃出——中東石油國家的土豪們肯定不用移民,在第二故鄉雖然也遭受歧視,雖然日子也不容易,但至少不用擔心炸彈從天而降或秘密警察半夜敲門,靠辛苦打拼總能掙到一套小屋,還有一日三餐。心裡還是會慶幸,會感激的。

但他們的孩子,雖然在西方國家土生土長,但出於個人與環境兩方面的原因,並不能真正融入西方社會。於是,與中國進城務工者的孩子一樣,他們感受得更多的是當地人的歧視,以及自己與當地人之間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等各個方面的巨大差距,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心理的失落。

宗教是人們尋求精神寄託的重要途徑。但他們既然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會,自然也很難融入西方盛行的基督教環境。他們的家庭背景恐怕也不太接受他們的離經背道。因此,他們只能選擇伊絲蘭教,成為穆絲林。

為什麼土生土長的西方“移二代”中會出現極端分子?

穆絲林非常有凝聚力,因此他們即使不夠虔誠,不能遵守清規戒律,也很容易在宗教中尋得精神支持,在教友中尋找歸屬感。這時,一個有極端思想的傳教者的忽悠、一個已經入道的“兄弟”的言傳身教,甚至互聯網上一段煽動性的視頻,都可能讓他們開始走偏,然後是越走越偏,直到最終走上歧途,走上不歸路……

不過,這裡我要特別聲明。我雖然把進城務工者的孩子與穆絲林移民二代拿來對比,只是從社會心理的角度就事論事,對他們絕對沒有任何歧視。打工者為城市建議做出巨大貢獻,他們與他們的孩子卻遭受歧視,生活窘迫。這確實是巨大的不公!西方穆絲林移民,如果能夠更多地被當地社會接納,也不會出現叛逆者,畢竟,從人的本性來講,安穩舒適地過日子,總比槍林彈雨、朝不保夕的生活好得多。

恰恰相反,我提及這兩類人,是希望人們對他們給予更多的尊重、理解,給予他們應有的權力,這樣社會才會更和諧,我們的生活環境才會更加安全。

為什麼土生土長的西方“移二代”中會出現極端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