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十四五、双循环下的医疗“底色”

2020年已经接近尾声,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仍在持续,人类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一切前行的事物都被裹挟进动荡之中。


面对外部局势的种种不确定,中央提出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战略思想,并定调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毋庸置疑,十四五期间,“双循环”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宏大叙事逻辑。于此之中,医疗行业所有的政策制定、产业发展、公司战略,也必将暗合这个战略方向的演进。


医疗产业的牌桌正在重洗,场上的玩家们,他们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下去?


十四五的“医疗牌”


一个逐渐老龄化的社会,如何变得越来越健康?


11月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共60条,全文超过2万字,其中有两条直接涉及医药健康领域:

  • 第46条: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 第47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这两条想要解决的,正是上面那个看起来自相矛盾的命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面对一个绕不过的医疗不可能三角,即广泛覆盖的医疗体系、低水平的社会资源占用、先进的医药产业水平三者之间不可兼得的“三元悖论”。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都会要求政府去解答这个“悖论”,作为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国未来5年的答案,就藏在“十四五”规划的细则当中。

《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承上启下


就国家发展阶段来说,“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意义十分重大。


另一方面,十三五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基本涵盖了医疗健康行业15年的发展图景,如今看来,如果将规划分为三个实施阶段,时间已过去三分之一,而处于第二阶段的“十四五”,按一般规律理解,应该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即巩固上一个5年的发展成果,为下一个阶段的收官做好铺垫。


从具体内容来看,关于医疗健康的重点,对比十三五而言,有诸多变动。


透视十四五、双循环下的医疗“底色”

▲“十四五”规划第46条内容


对比十三五规划的改动:

  • 开篇不再提及深化医改;
  • 篇幅方面较十三五大幅缩减,仅强调重点方向。


这样的呈现的原因,或是因为医改的绝大部分工作已经在十三五部署,并且于十三五期间进展顺利。因此十四五把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等放在了深化医改之前。


除此之外,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均为首次提及。


透视十四五、双循环下的医疗“底色”

▲“十四五”规划第47条内容


对比十三五规划的改动:

  • 不再提及计划生育这一曾经多年的基本国策,全面放开成为可能;
  • 首次提及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优生优育和素质比数量控制更加重要;
  • 提及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发展银发经济。


除此之外,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仍是秉承十三五不变的方针。


另外,在“十四五”规划的其他章节中,涉及医疗健康领域的内容还包括: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从医疗细分领域来看,具体涉及

生物医药、数字医疗、高端设备、慢病管理、养老产业等。


9月16日,领导人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文章提到: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补齐我国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短板。


两者结合来看,基本为行业未来5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 进一步加强分级诊疗,加强可及性;
  • 加强预防检测,体外诊断迎多重利好;
  • 药品和耗材集采成为长期的国策;
  • 高端医疗设备加速国产替代;
  • 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新模式和新生态继续成长;
  • 支持社会办医,医疗服务发展空间广阔;
  •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与医疗健康产业实现更广泛的融合,有效催生新业态的形成等。


具体来看,以上每一条都是在不同侧面解决医疗不可能三角的问题,致力于打造一个国内健康大循环的格局。与此同时,顶层驱动的变革必将引起行业内多赛道的风起云涌。


医疗“双循环”初露端倪


十四五期间,另一个重要基调不可忽视,即为“双循环”战略。


近两年,外部局势风云变幻,再加上新冠疫情,形势越来越复杂,给外部需求、国际供应链带来了双重的打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年中政治局会议正式确认“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后可以发现,无论是宏观调控还是区域发展,都开始密集围绕这一概念做文章。


医疗健康行业也不例外。


十九大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医疗本身就是这对矛盾之中的一个重点,从DRG、带量采购、审评审批改革,都可以看到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运动,甚至双循环的影子。


根据经济学家黄奇帆的判断,从大的战略角度,要达成双循环,需要解决以下几件事:

  • 第一,扩大内需。当外需萎缩时,内需仍有扩大的空间。
  • 第二,科技创新。短期之内,我们可能会遭遇到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和零部件断供的风险;长期来看,这会倒逼中国实现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
  • 第三,要做好这些事,核心的要素是改革、是求变;
  • 第四,要继续保持开放的姿态,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更加积极地寻求外部合作。


投射到医疗行业,从行业热点、本月初靴子落地的耗材集采来看,其实也正符合双循环的逻辑。


开放合作:

本次集采共有12家企业参与,其中外企占据5席,接近半数。从结果来看,最终产生中选产品10个,共涉及国内、国际8家企业,将国内市场向外企开放,仅以价格为衡量标准,公平竞争。


扩大内需:产品平均价格从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与2019年相比,相同企业的相同产品平均降价93%,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钟东波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患者来说,降价效果的一大作用就是释放需求,特别是能提高急诊的支架使用覆盖率。


倒逼创新:支架作为国内介入器械的领路者,通过近20年的带动、引领,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当下的器械格局。这时候打掉产品的过多利润,或许可以激起国内龙头器械企业在外周、神经、瓣膜,甚至机器人等高技术含量领域的重点布局,福祸相依。


改革求变:对于一个已经发展成熟的行业来说,洗牌是底层进入牌桌最好的方式。老规则下,外企美敦力、波科、雅培和国内乐普微创,可以说在支架江湖的地位极难撼动。改革求变可以刺激进步,或带来想像不到的果实。


在“十四五”规划里,关于创新一词提及50次,制造提及6次,由此可见,创新仍然是双循环的底色。国家产业的虚实分配,高层的决心已定, 相信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医疗产业创新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进而带来整个产业的重建。


“双循环”下的企业出路


面对双循环经济,中国的医疗企业,需要做些什么?


做透本土市场,应对内卷化竞争

就当下深受“4+7”所累的本土仿制药企来说,其实一直以来面对的市场主体就是内循环的国内市场,尽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政策打压,但换个角度看,国内市场其实仍有空间可以挖掘。


比如从今年7月份,辉瑞发布的2020年半年报来看,其集采流标产品立普妥、络活喜在华销量不降反增。


这种“外企集采没中标却大卖”的奇观,背后的逻辑在于:

阿托伐他汀钙在中国市场百亿级,第二批集采占据市场规模仅五分之一,流标之后,辉瑞配合降价+商务手段,把立普妥、络活喜两个药品当成普药操作,仍然可以收割大片的普药市场。

这充分说明对于本土企业来说,国内市场仍有无限潜力可以挖掘。


而且这种潜力对于创新者的意义在于,只要深耕临床痛点,做出一些有价值的产品,在中国可以获得的回报,是难以想象的。


抱团取暖,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本土企业通常是“各自为政”,很少寻求企业之间的协作。


从本次疫情来看,随着民众对于健康关注度的提高,短短的2个月时间,培养出了之前5年都不曾成型的医患线上诊疗、随访和疾病教育的习惯。


除了患者自发意识意外,行业共建还要依靠众多本土企业自发“抱团”,在资金、项目、研发、营销等方面进行合作,甚至谋求战略联盟或合并。


在双循环经济下,构建本土完整的健康医药内需体系,催生新的健康和医药新需求,更需要企业之间进行紧密配合,这不是靠单一企业能运作的。


加速进口替代,利用技术创新激发新需求

经过4+7的洗礼后,从企业层面而言可以明显感知,仿制药替代是残酷的,在集采压力下的本土企业即使是拿到了市场,也是血淋淋的低利润。


从耗材集采来看,这轮集采方案最明显的是规避了同质化创新的投机取巧,必须是跨越式创新才能获得溢价空间,如可降解支架,相比制药,医疗器械行业的跨越式创新具有更高的门槛。


企业当下必须明确的事,国家意志不以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行业的意志为转移,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应外部政策变化环境变化,加快转型之路。


进军国际市场循环

医疗健康市场在扩大的同时,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由于欧洲、印度、美国等外部市场都不约而同的关注自身供应链的完整性和自主可控性,以华海、海正等为欧美日印药企做技术订单的药企,也必将会更多的关注本土市场,导致本土医药市场内卷化加重。


如何突破这种内卷?


借鉴日本药企发展路线来看,2017年,日本创新药企业中,多数销售来自日本本土之外,有的企业甚至高达70%。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日本药企近年来的创新性和竞争力,主要依赖海外拓展的加速。


透视十四五、双循环下的医疗“底色”

▲日本创新药企海外本土销售比较


因此,走出去已经不能再停留在口号,是时候采取切实的行动。


新机会在于,除了欧洲、日本、美国这些法规市场之外,一带一路、RCEP市场将成为中国医疗外贸新的增长点,也是本土医疗企业加入国际大循环的比较适宜的市场机会。


透视十四五、双循环下的医疗“底色”


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时,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复杂,我们能做的只有脚踏实地,搬山填海。


好在,越是困难的事情,扛过去了,越是收获丰盈。个人如此,企业如此。华夏亦如此。


· END ·


------我是星标+在看的分割线------


为粉丝送上独家行业视角和最具价值的观点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近期微信调整了订阅号推送规则,我们精心为您准备的内容,可能被埋没在茫茫信息大潮中,消失不见。


因此,想要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送,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星标+在看」


透视十四五、双循环下的医疗“底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