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經濟特區——珠海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設立了五個經濟特區,分別是深圳、珠海、汕頭、海南、廈門。廣東佔據其中三席,都是沿海城市,地理位置優越,尤其深圳和珠海毗鄰港澳,得益於先發優勢經濟特區的發展日行千里,但這些經濟特區的發展卻參差不齊,有的特區已經成長為國內一線城市,而有些卻泯為眾人。
經濟特區的選位尤其講究,東南沿海優勢毗鄰港澳臺,僑鄉資源豐富,原本經濟總量不大,試錯成本小。
1980創辦經濟特區至今已快40個年頭,各自積累的資源已然拉開差距。
到2019年深圳的人口、GDP已達到一線城市的規模與其他4省市拉開了巨大的差距。珠海的GDP規模甚至只有深圳的12%。“經濟特困區”籠罩在珠海的上空。
錯失“第一桶金”——模糊不清的城市定位
與深圳、汕頭以及廈門同年被劃為經濟特區的珠海,在珠三角各城市選擇以“三來一補”加工貿易完成原始積累的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卻獨樹一幟地樹立打造“花園式海濱工業商貿城市或高科技城市”的目標。這一城市定位以及其他多個原因導致珠海於此後數年在珠三角城市GDP排名中靠後。
與深圳在特區建立之初即把外向型經濟作為城市定位不同,珠海在1980年定位為“建成具有相當水平的工農業相結合的出口商品基地,成為吸引港澳客人的旅遊區,新型邊防城市”。
但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珠海意識到工業製造是城市財富累積的必經階段。因此,4年後,珠海謀劃轉型,提出打造“海濱工業商貿城市,以工業為主,兼營農漁牧業、旅遊業、商業、綜合發展”的方針,制定“外引內聯與自辦相結合,以外引為主”的工業發展思路。
1989年,珠海工業總產值達42.01億元,總量與1979年相比增22.6倍。但據《深圳統計年鑑》顯示,同年深圳工業總產值已達144.7億元,約為珠海的3.4倍。
珠海力圖發展高科技和高端產業來扭轉局面。上世紀90年代初,當珠三角其他城市在引進傳統制造業高速發展時,珠海重新定位為“花園式海濱工業商貿城市或高科技城市”。高技術發展的路徑在1998年底得到城市定位上的改變,大辦“大學園區-科技創新海岸”,構築“實業旺市、科教興市、環境強市”三大發展平臺。2000年,珠海完成工業總產值674億元,同年,深圳完成2672.42億元,約為珠海4倍。這一年,珠海又確定了“三基地一中心”的定位,要“把珠海建設成為以信息技術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2003年1月,在此基礎上,珠海提出“工業西進、城市西拓”的戰略。同年,珠海新的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准,被定位為“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東南沿海重要的風景旅遊城市。”
在1990年珠海GDP為41.18億元,同期深圳為135.85億元,珠海的GDP規模約為深圳的30%。到了2007年珠海GDP為895.9億元,同期深圳為6801.9億元,珠海的規模約為深圳的13.1%。
經過17年發展深圳已拉開與珠海的差距,兩者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尤其在加入WTO後深圳猶如開掛一般突飛猛進,珠海在搖擺不定的城市定位中低速增長。
轉機——珠西核心城市
2008年12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規劃綱要(2008-2020)》獲批,珠海被定位為 “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交通樞紐城市。
《綱要》明確珠海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要求“珠海要充分發揮經濟特區和區位優勢,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儘快形成珠江口西安交通樞紐,增強高端要素聚集發展功能和創新發展能力,提高發展帶動能力,建成現代區域中心城市和生態文明的新特區,爭創科學發展示範市。加快建設珠海高欄港工業區、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基地、航空產業園區和國際商務休閒旅遊度假區。
《剛要》從頂層設計階段確立珠海在珠江西岸的核心地位,雖然這一年珠海在珠中江三城中並不佔據明顯的經濟優勢。珠西核心城市的定位顯然江門和中山是不服氣的,畢竟發展勢頭最好的中山和家底最厚的江門不能接受一個發展“不如自己”的經濟特區成為核心。
規劃綱要獲批當年珠中江三市中發展勢頭最好的是中山,其經濟總量在珠海之上,人口規模亦接近其兩倍。珠江西岸核心的頭銜對珠海來說機遇也是壓力。
橫琴橫空出世,珠海有了高端產業發展的平臺。珠西核心開始不一樣
2009年12月16日,繼天津濱海新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中國第三個國家級新區在珠海市橫琴掛牌成立。
珠海限制開發低端工業區的優勢開始顯現,橫琴連片的土地可供開發,並且與緊鄰澳門,區位優勢極為突出。
經過6年的大規模開發橫琴的路網已基本成型,轉入項目實際落地的階段
橫琴開發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於2013年投入使用
橫琴開發的階段性成果之二:珠海長隆2014年開業,為珠海導入大量的流量。
打基礎的7年,珠海GDP規模偏小,人口數量較少,想要質變仍然是需要時間的。在這7年當中珠海GDP翻了一番但與中山的絕對值卻擴大為1000億。在這7年當中江門顯然掉隊了,偏居一隅的江門有被邊緣化的風險。
雖然珠海的GDP未能發生質變,但是高端要素卻是往珠海不斷靠攏。珠海實現了調結構蓄勢能的新突破。橫琴、高欄、高新三大引擎作用顯現,裝備製造產業帶初步形成,中海油系列等項目投產,國內生產總值(G D P)突破兩千億元。自信的珠海在2015年底豪言:2020年全市GDP要超3000億。
“二次創業”——大灣區魅力之城
擺脫小成則滿、小富即按,再然激情,二次創業。顯然珠海通過過去幾年的積累以及時勢的準確判斷,對自身的發展有了更高的要求,珠西樞紐要更加名副其實。
港珠澳大橋開通引發的交通規劃升級
2018年港珠澳大橋開通運營,拉近了珠海與香港的距離,珠海一躍成為粵西連接香港的中轉站。
珠海將打造“五橫九縱”的交通網,成為承接港澳、輻射粵西、聯通全國的珠江西岸交通樞紐城市。
未來5年珠海的高快速將逐漸實現,大珠海格局將顯現,金灣不在遙遠,橫琴將成為核心。
高鐵是珠海的短板廣中珠澳高鐵、廣佛江珠高鐵、深珠城際的規劃牽動著珠海的神經,鐵路末梢的地位有望得到改變。廣中珠澳高鐵的加速推進,珠海北上的通道將打通,珠海將虹吸更多的人口資金髮展自身。
補短板——科教升級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擴建,中大深圳的神速推進刺激著珠海脆弱的高教格局,不甘心邊緣化的珠海拿出100億元支持中大珠海校區建設。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
北師珠的獲批本來是利好,卻引來師生的恐慌,不得不說做好宣傳很重要。北師珠的落地將極大的助力珠海高校資源的高端化聚集。
大灣區、自貿區、珠西核心城市眾多頭銜加持下的珠海從16年開始了加速的發展,省內的排名不斷上升,2019年上半年的GDP總量已經排到第8位,年底超越茂名應該在意料之內。
按目前的增速超過中山惠州成為廣東第五城應該不會太遙遠。名副其實的經濟特區正按它應有個軌跡在發展。
最後一張橫琴金融島圖片最為本文的結尾,大珠海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廣東第五城在跑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