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等待14年終遇伯樂,迅速成長為百戰名將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收姜維"這段一直是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彩故事,姜維一出場就是文武雙全的青年英雄,而諸葛亮在被姜維識破計謀後,非但沒有想辦法殺死姜維,反而起了愛才之心,決議把姜維收入賬下。於是在一系列的計謀後,姜維被抓獲,諸葛亮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於感化的姜維投誠,於是乎諸葛亮得到傳人,姜維拜服名師,這正是一段佳話。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等待14年終遇伯樂,迅速成長為百戰名將

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對這段的記載只有寥寥數筆,遠沒有羅貫中筆下這麼精彩,如前文所說,不得以被拋下的姜維,無可奈何的投靠了季漢,而自己的母親也沒有像《三國演義》中所寫,最終得以到達自己的身邊跟自己一起生活,而是從此分別,再也沒有見面。同樣沒有的,還有那精彩絕倫的智鬥,英姿勃發的演武,一切都是這麼平淡。 但是改變姜維的,卻正是在他來到季漢之後,跟《三國演義》中相同,諸葛亮對這個年輕人,有著出人意料的賞識,他彷彿從這個27歲的年輕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當年正是27歲的自己接受了劉備的邀請,從山間的草廬走出來,踏上了安邦定國的道路。而今天跟自己當年同齡的姜維,眉宇間似乎也有著一股獨特的氣質。 諸葛亮此刻並沒有想到在未來的歷史中,自己會變成被千載傳頌的智慧化身,道德楷模。他想的只有一件事,完成劉備的理想,克復中原以報答知遇之恩,而自己已近知天命之年,是時候為以後打算了,這個叫姜維的孩子,應該是能夠託付未來的人。 而姜維,也在季漢的大家庭裡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氛圍,跟所處的曹魏不同,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季漢的政治清明,人民富足,法律雖然嚴格但是非常公平。最重要的是,季漢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國家,與故國曹魏不同,姜維在季漢見不到世家大族壟斷上升渠道而讓普通人看不到未來的腐朽,任何一個有才能的人,都有著能夠一展抱負的舞臺,他們的目標是光復漢室,重新恢復那個偉大帝國的榮光。 姜維跟諸葛亮一樣,他們的本質是"士",是從春秋戰國時代就流傳下來的,有著高貴靈魂和不屈鬥志的人中龍鳳。對於這樣的一個人,相比較在曹魏混吃等死,碌碌無為的生活看不到未來,季漢的生機勃勃和奮發有為早已經打動了他,兩者高下立判,而另一方面,自幼年便開始學習的鄭氏經學,更加讓姜維有著根深蒂固的正統之心。很難說他對於曹魏有多少忠誠,畢竟從自己長大成人開始的母國還是那個大漢,突然變換後,茫然無措的失落感和一種無力的挫敗感,將自己對於新王朝的期盼抵消了大半,而此刻到達的季漢,卻讓自己擁有了這種歸屬之情,這裡還是大漢,我還是大漢的子民。 然而,最能打動姜維的,還是諸葛亮。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等待14年終遇伯樂,迅速成長為百戰名將

此時的諸葛亮,之前的養子諸葛喬已然病死,而親子諸葛瞻剛剛一歲,環顧四周並沒有一個能夠稱得上侍奉左右的後輩子侄。諸葛亮對姜維的賞識,一半是由於姜維天資卓絕,足以是未來的基石,而另一方面,諸葛亮也未嘗沒有將姜維當做子女看待的用意。這樣一個聰慧的年輕人,對自己來說,或許是上天的恩賜吧!諸葛亮在姜維身上投注了大量的心血,不僅從各種角度加以培養,而且還積極的為姜維在季漢朝廷內部積攢人氣,用自己的威信來提升姜維的地位和評價,在他眼中,從涼州孤身而來的姜維無所依靠,唯一能夠依靠的就只有自己。

而姜維,則從諸葛亮身上感受到了父親的溫暖和愛,他在諸葛亮身上看到的彷彿就是自己父親的身影,百般呵護,用心教導和栽培,委以重任,姜維在季漢立柱腳跟,幾乎都是諸葛亮的賞識所致。而一個少年喪父,又一直以來鬱郁不得志的少年英才,在這份情義的感召下,又怎麼能不被深深地打動?從某種角度來看,諸葛亮和姜維名為師徒,實際上則是父子般的深情厚意。正是在諸葛亮的影響下,姜維漸漸的成長起來,成為了後來那個百戰名將,而在性格上,姜維則更是完美的繼承了諸葛亮的品行,可以說諸葛亮改變了姜維的一生。 儘管他們之間的相處,只有短短的六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