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煙火丨台州食餅筒

一碗煙火丨台州食餅筒

作者供圖

□陶復元

還是在孩提的時候,當母親在街上菜市場提著一籃韭菜、綠豆芽、豆腐乾、包心菜、素皮(豆腐皮)以及少許五花肉回家。我就知道要趕緊開始屬於我的“工作”了:坐在板凳上往鍋灶裡點燃稻草,放上無煙煤,拉起風箱。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未的台州農村,家家戶戶流行鍋灶拉風箱燒無煙煤。

鍋灶上的鐵鍋溫度隨著無煙煤燃燒驟然升高起來,紅紅的火焰直往鐵鍋上竄。這時,母親把攪拌好的糊狀麵粉團輕輕塗在鐵鍋四周,不一會兒,一張金黃色薄薄的紙面皮就在母親的手裡生成了。如法炮製,一張張金黃色薄薄的紙面皮在鐵鍋上出籠,出現在我們的飯桌子上。

接下來,自然是生炒、刨溜母親帶回的那一籃各式各樣的菜蔬了。韭菜炒蛋,生炒綠豆芽,榨菜肉絲豆腐乾,油猛包心菜,黴乾菜紅燒五花肉等一一被擺上桌子。

當然,湯自然是少不了的,俗話說:裁服師傅的料,廚房師傅的湯。湯自然是以本土的四大淡水魚之一草魚燒就,食草魚在我們台州俗稱為“吃胖頭魚”。說白了,拿草魚的頭在鍋裡熬,放上大蔥,姜蒜等小火慢慢熬,直到熬出肉爛,流出魚油(魚脂肪),聞見魚香,就可上湯盆。

席間,我們一家人圍座著八仙桌,把張開的金黃色的薄薄紙面皮鋪在桌子上,依次夾盛上自己喜歡吃的菜餚,然後把紙面皮四周圍住合攏起來,形成筒狀,美名其曰:食餅筒。

母親常常在我的麵皮裡多夾些蝦仁與五花肉。現在回想起來,融融母愛匯聚食餅筒。

在臺州,還有端午節做食餅筒紀念屈原的習俗。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椒江菜市場出現了專門以攤食餅筒紙面皮為職業的人,通常,她們在菜市場旁邊的過道上置一煤餅爐,置上平底鍋,在平底鍋上攤塗麵糊做成薄薄紙面皮叫賣。現在的人們圖方便省事,有時間了買點回家自己做著吃,當然更多喜歡吃食餅筒的食客是到早點小吃部,買現成的吃,再要一碗豆腐蘿蔔湯,美美地吃起來。

吃食餅筒最好在油裡炸一下,吃起來有點香脆。食餅筒外表金黃色,裡面華而潤酥,一筒筒擺放在盆子裡,色香味形具佳。每每,大家在一起聚餐時,還念念不忘食餅筒,在點菜單上放上一道食餅筒,過罷食餅筒的癮。每逢有客人前來臺州交流考察時,據悉,有熱心的接待單位也會在菜單上放置一道食餅筒,以顯台州的美味。

作者陶復元: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

一碗煙火丨台州食餅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