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編制”獎勵成了“功勞簿”

段官敬

從為援鄂編外醫護人員解決編制,到幫學生曬被子的宿管阿姨轉正,關於“編制”的討論在網絡火了起來。誠可,援鄂醫護人員捨己忘我、不顧生死,為託舉生命軌道“逆行”,其貢獻之大不可衡量,獎勵一個“編制”正是對擔當、奉獻、付出、作為等精神最直接的褒揚和推崇。此外,宿管阿姨作為一名平凡的勞動者,堅守崗位篤定盡責、十年如一日,於平凡中照見不凡,同樣擔得起“勞動最光榮”的稱號。可以說,一個“編制”既實在又有激勵性,從非正式工轉為編內人員,享受政策內的福利保障,能夠喚起勞動者嚴格對待崗位、努力對待工作的意志與品格,自覺向之看齊、爭先。

社會活力與流動需要刺激,“編制”相對來說因具備穩定、保障等特徵,尤其身份認同和社會地位等無形附加值,也讓“編制”有了作為獎勵的“硬通貨”性。社會常提的“鐵飯碗”,如公務員、事業編等就是“編制”概念。由此可見,獎勵“編制”的積極意義和正面價值,在引導社會形成以勤勉、敦厚、敬業、愛崗等為基石的合理流動理念,有利於打破“唯考是舉”的堅壁結構。如,不少地方探索農民工選拔任鄉鎮領導班子成員的制度,正是給予社會有序上升和流動的更多公平可能。

當然,隨著國家編制管理政策和人事招聘政策改革,“逢進必考”是享有編制的起碼前提。從援鄂人員轉正,到宿管阿姨“入編”,都屬於破格錄用,但這種破格是全社會共同見證的“格局”,其群眾性、公平性、透明性都得到充分保障。換而言之,兩種破格“獎勵編制”,不僅沒有違背社會治理與行政管理的原則準條,也沒有觸犯社會集體的情感默認,更多還是順應了社會心理,尤其是基層勞動者的價值共情的。

那麼,問題來了。編制作為獎勵,發給應得之人、配得上的人,固然能夠贏得點贊與呼聲,同樣於社會健康有序運轉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破格獎勵“編制”定然不能成為常態化操作。社會治理的規則與法律,是社會運行的基石軌道。“編制”一定程度上是身份、利益,甚至是地位和名譽的“含金體”,若動輒以“破格”去衡量“誰該得獎”,難免因“破格”而“破窗”,給了少數近親繁殖、“定向獎勵”、“蘿蔔”編制等歪風邪氣鑽營的口子和路子。所以說,獎勵編制於社會有序流動雖好,但不能“貪杯”,須以嚴格、健全和完善的制度去框架、去約束,如制定破格獎勵編制的相關程序、標準要求、量化原則等機制,強化公平性、價值性、公開性、透明性,確保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如此,獎勵編制才能讓群眾服氣、讓納稅人放心。

更為需要注意一點,“編制”本質上是一種責任和身份的規約,納入相關單位人事政策管理,享有了“幹部身份”,也就在事實上認同了為民服務和奉獻盡責的理念與宗旨。如此,得到了編制的獎勵並不意味著“好日子到來了,苦日子結束了”,恰恰相反,要以更大的韌勁和作為去對待工作、對待事業、對待社會。“能進能出,雙向流動”本來就是行政機關應有的鮮活與生機,這需要管理部門拿出與之匹配的承接和後續機制,確保“編制”不能成為“功勞簿”,當然這種制度對所有正規法治渠道入編人員一視同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