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達人:立身經五朝,侍奉十君主


職場達人:立身經五朝,侍奉十君主


五代時期,軍閥爭戰,民不聊生,士人動輒被殺;但他卻是一個例外,不但做官始終不倒,而且終其一生,一直身居高位,享盡榮華富貴。

這官場不倒翁誰呀?

回答是馮道。

他有多牛?且看他的簡單履歷:先效力於燕王劉守光,後又歸於後唐莊宗李存勖;後唐滅,又為後晉高祖石敬瑭效力;晉滅,歸契丹,向耶律德光稱臣;之後,又歸後漢,成為高祖劉知遠的重臣;後漢滅,又輔佐周太祖郭威,以及周世宗柴榮。

他一生之中,一共經歷了五個朝代,侍奉了十位君主;但幾乎每一位君主都對他十分常識而且重用。

馮道一生,行事不類常人,時而兢兢業業,時而裝瘋賣傻,時而義正詞嚴,時而謙恭幽默,誰也搞不清楚,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人說,他歷事多主、屈身求榮,是個不知廉恥的小人;也有人說,此人一生審時度勢,所作所為皆利國利民,很可能是個聖人。

職場達人:立身經五朝,侍奉十君主


朝秦暮楚,五朝十帝

馮道出身於耕讀之家,年輕時勤奮好學,擅寫文章,且安於清貧,贍養父母,以孝廉知名於世。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擇主事君的問題上,卻見風使舵,忘恩負義,朝秦暮楚,毫無道德可言。

年輕時,他因孝廉之名,被幽州節度使劉守光闢為掾屬。在職期間,多次向劉守光提出建議,後被關入獄中。得人營救出獄後,正值劉守光兵敗,他立即逃往太原,投奔晉王李存勖,被任命為太原掌書記。李存勖稱帝后,又授其為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戶部侍郎,並賜紫衣。

後來,李嗣源起兵自立,李存勖被伶人所殺,馮道立時改弦易轍,轉而接受李嗣源的重用,成為新帝的重臣,任端明殿學士、兵部侍郎,後又被拜為宰相。

再後來,李從珂效法李嗣源,起兵反叛,攻打洛陽,逼迫後唐愍帝逃亡;馮道再一次轉向,率文武百官開城迎接李從珂,擁其為帝。第二年,他便被拜為司空。

幾乎每一次轉奉新主,馮道就官升一級或幾級,可謂步步高昇。

公無936年,石敬瑭勾結契丹,反叛後唐,逼迫李從珂自焚,然後稱帝。李從珂屍骨未寒,馮道就脫掉舊衣,換了新朝的官服,當上了宰相。幾年後,又被封為魯國公,官位繼續高升。

公元937年,“兒皇帝”石敬瑭派馮道出使契丹,覲見“父皇帝”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想把他留在契丹,他說:“晉朝與契丹是父子之國。我在兩國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樣。”

就這樣,馮道又成了契丹的半個臣子。

石敬瑭死前,希望馮道輔佐幼子石重睿登基稱帝;但石敬瑭死後,馮道卻與人商議,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為由,擁立石重貴為帝。石重貴繼位後,繼續給馮道加官晉爵,授太尉,封燕國公。他的官位再次高升。

公元947年,契丹兵攻入汴梁,後晉滅亡。馮道立即去朝見新主子耶律德光,成了契丹的“忠臣”。史書上記錄了當時君臣兩人的對話:

耶律德光問:“你為什麼來朝見朕?”

馮道答:“無城無兵,怎敢不來?”

耶律德光罵道:“你是個什麼東西?”

馮道答:“我是個無才、無德,痴頑愚蠢的老頭子!”

耶律德光又問:“天下百姓,如何可救?”

馮道答:“此時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

耶律德光一聽,很高興,繼續重用馮道,任為太傅。

沒多久,耶律德光北歸,攜馮道同行,死於途中;永康王耶律阮返回契丹爭奪皇位,把馮道留在了鎮州。不久,後漢軍隊收復鎮州,馮道迎來了他的又一個新君主——後漢高祖劉知遠,被授為太師。

幾年後,郭威起兵,滅亡後漢,建立後周。馮道再次易主,被授為太師、中書令。郭威死後,馮道繼續輔佐其養子——後周世宗柴榮。

公元954年4月17日,馮道死於任上,終年73歲。這個一生都在改換門庭的“痴頑老頭”,死後仍在升官,被冊贈尚書令,追封瀛王。

職場達人:立身經五朝,侍奉十君主

千古譭譽,知人論世

馮道一生歷經五朝十帝,侍奉多主而不以為恥,身居高位而又不能為國盡忠,頗為後世詬病。歐陽修稱其“可謂無廉恥者矣”;趙翼也稱其“不知人間有羞恥事者矣”;司馬光的評論最為激烈,說:“國存則依違拱嘿,竊位素餐,國亡則圖全苟免,迎謁勸進。君則興亡接踵,道則富貴自如,茲乃奸臣之尤,安得與他人為比哉!

從“不事二主”的封建道德來看,上述評論確實有理有據。但從馮道所處的環境,以及他所侍奉的君主來看,就很難下結論。

五代時期,群雄四起,民不聊生;讀書人能在兵荒馬亂中求生,已然十分不易,要想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希望更渺茫;更何況,他們所遇到的君主,大多數不是仁德之君,而是不義之徒,殘暴之人;要麼就是才資平平,昏庸誤國。且看馮道侍奉過的幾個君主——

劉守光。此人殘暴不仁,發明了很多殺人方法,如把人關進鐵籠子點火燒烤,用鐵刷刷人的臉和身體。

李從珂。此人靠搜刮民財來賞賜官兵;後來又治國無能,因猜忌石敬瑭而引來殺身亡國之禍。

石敬瑭。此人奢侈無度,宮殿全都用黃金、美玉、珠寶裝飾。對待人民非常殘忍,發明了很多刑法,如割舌頭、肢解、灌鼻子、把人放在鍋裡蒸煮等。

石重貴。此人志大才疏。明明手中無兵,卻放言,若契丹敢來,將以十萬精兵迎戰。結果引狼入室,殺身亡國。

耶律德光。此人率軍侵掠中原,搶劫、殺人、強姦,把嬰兒擲入空中用刀尖挑,致使中原白骨遍地。

……

像這樣的君主,值得人忠誠嗎?作為具有治國理想的臣子,馮道所能做的,也只能是在君主心情好的時候,小心翼翼地勸諫幾句;並在機會允許的情況下,為國為民做一些好事。


職場達人:立身經五朝,侍奉十君主


在這方面,史書確有記載。

在一次出征時,李存勖與下屬意見不和,便要求馮道寫一個佈告,公開指責。馮道執筆後久久不寫;被催促得急了,才說:“我怎麼敢不動筆呢?不過,我想:把君主與臣下的分歧寫成佈告公開,會不會讓敵人認為我們內部不和而高興呢?”這一“遵命”的勸諫,挽救了一次危機。

唐明宗李嗣源是個武夫,不識字。他曾經得到“傳國之寶萬歲杯”,並拿給馮道欣賞。馮道卻說:“這是前朝的有形之寶,王者有無形之寶。仁義便是帝王之寶。”他的意思是:作為皇帝,要靠仁義來治天下。

馮道也曾對耶律德光卑躬屈膝,獲得重用,但他卻利用自己的職權,使中原人民不被契丹軍隊徹底地殺光搶光。

“忠君”是封建時代的道德,目的在於維護君主“家天下”統治的私慾。也許,馮道早就看穿了這一點。儘管在“忠君”的問題上,他完全沒道德,但在私德上,他卻是人們的榜樣。史載,後晉爭霸戰時,馮道隨軍出征,但住的是茅草屋,連床蓆都沒有,並且還與僕役同鍋吃飯。有將領送他美女,他或是退掉不要,或是將美女安排在別室中,待尋訪到家人或主人後,再將其送還。

這世上,有很多事情,比“忠君”更高尚、更道德。

職場達人:立身經五朝,侍奉十君主

謙謙君子,愚愚智者

馮道一生行事,不類常人。從史書的記載上看,他似乎儒道皆通,既有儒家的操守,又有道家的智慧。

從儒家的角度上看,馮道確實堪為讀書人的楷模。他曾經為父守喪。那時候,正值災荒年月,他便拿出家財,賑濟鄉里,還親自耕田砍柴。有時候,還會在夜裡偷偷出門,幫別人家種地。曾經有人牽驢入市,並在驢臉上掛一個寫著“馮道”二字的牌子。馮道聽說了,毫不介意,說:“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這可能是有人在為驢找尋失主,有什麼奇怪的?”

馮道曾經官拜司空時,官職雖高,卻無事可做,宰相便讓他掌管祭祀掃除,平時乾的就是掃掃地、搞搞衛生、管理祭品之類的雜事。很多人擔心他不肯答應,但馮道卻說:“掃除也是司空的職責,我有什麼不肯的?”

馮道曾經出鎮同州,不小心慢待了副使胡饒。因此,胡饒經常趁醉在牙門外辱罵他。但每一次,馮道都會將胡饒召入府中,以酒食招待,毫無慍色。後來,他對人說:“胡饒為人不善,以後自有報應,我有什麼可怒的。”

賑濟災民、扶危助難、寬厚待人、忠於職守、善於忍辱……這些私德,中規中矩,不逾常規,完全符合儒家的道德標準。然而,在政治上,他卻不類常人,智計過人,狡滑得像只狐狸。

史載,馮道出使契丹,耶律德光予以高規格接待,賜予契丹人的重禮——牙笏牛頭。馮道當即賦詩答謝:“牛頭偏得賜,象笏更容持。”耶律德光大喜,便要把馮道留在契丹。

馮道的回答是:“晉朝與契丹是父子之國。我在兩國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樣。”

這話看上去很諂媚,但實際上,話裡有話——“在哪都一樣,所以,不需要離開晉朝。”

“晉朝與契丹是父子之國,我在兩國都是臣子。所以——我還是晉朝的臣子!”

……

馮道的話,確實很狡猾。看起來,似乎是表達了願意留在契丹的意思,但實際上隨時可以變,完全不落實。

在契丹的兩年時間裡,耶律德光賞賜了馮道很多財物,他大部分都用來買薪炭,還揚言說,自己老了,不能忍受北地嚴寒,所以要早做準備,好像要永遠留在契丹似的。當耶律德光批准他回國時,他三次上表,表示願意留下。在被拒絕之後,又磨蹭了一個月才啟程,而且經常在驛站上停留。

南下的路程沒那麼長,但他卻足足使用了兩個月的時間。隨從問,為什麼不快點走,他說:“走得越快,人家就越懷疑。你走得再快,能比契丹人的馬快嗎?他們真要追趕,終究逃不掉。慢慢走,反而可以讓他們放心,更安全。”

這老傢伙的確老謀深算。《道德經》上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大意是,要想實現一個目的,最好是從這個目的的反方向去下手。馮道可謂深得其意。


職場達人:立身經五朝,侍奉十君主


長樂老人,未忘功名

在沒有入朝做官之前,馮道曾經寫過一首詩: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這詩,透露出了馮道對時局的看法,以及他的人生理想,還有他立身處世的原則。

且來分析一下。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社會的亂象,是客觀的歷史發展規律造成的,人雖然無能為力,但也不應該悲觀失望。這表達了馮道的在逆境中進取的人生哲學。

“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社會亂了,但老天爺不會讓人民死絕;終將有明主出現,拯救乾坤。這表達了馮道對“明君”的渴望,以及建功立業的心情。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雖然天下亂了,但道德永存,人絕不是無路可走。這表明,馮道還是相信,社會有救,人民有救,天下有救,自己的理想仍然有希望。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只要心中向善,立身正直,即使在狼虎叢中,也可以安然無恙。這說明,馮道很清楚自己將要面臨的艱難與危險,但又相信,良好的道德操守,將可以保證他的安全,甚至有可能幫助他找到“明君”,輔佐其治國平天下,拯救萬民於水火。

這首詩,解釋了馮道一生的所作所為。

職場達人:立身經五朝,侍奉十君主


如果不是有理想,有抱負,企圖在亂世中有所作為,他就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選擇新的君主。正是因為知道有像劉守光、石敬瑭、耶律德光那樣的“虎狼”之君,所以,他才不得不裝瘋賣傻,委曲求全,曲線救國;但同時,又正是因為他相信世上有李存勖、李嗣源、郭威這樣的“明君”,所以,他也會挺身而出,犯顏直諫,據理力爭,以施展才華,有所作為。

馮道經歷了太多的艱難,終於熬到了暮年,遇到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郭威和柴榮。但可惜,郭威早亡,年輕的柴榮需要他輔佐,但是,他已經太老太老了。

公元954年,北漢世祖劉旻趁郭威病逝,率軍進攻周朝,周世宗柴榮大怒,意欲御駕親征,馮道極力勸諫。

周世宗說:“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親自出徵。”

馮道說:“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

周世宗又說:“漢軍乃是烏合之眾,若遇我軍,如泰山壓卵。”

馮道說:“陛下不是泰山。”

但周世宗一意孤行,親征北漢,且不讓馮道隨行,命他主持太祖喪事。不久,周世宗大敗北漢。就在勝利到來時,馮道病逝,終年73歲。周世宗廢朝三日,冊贈其為尚書令,追封瀛王。

暮年的馮道,自稱“長樂老人”。在逝世前,他撰寫了一篇文章:《長樂老自敘》,歷數自己在五個朝代所任的官職,頗為自得。但同時又說:“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誠有愧於歷職歷官,何以答乾坤之施!”可見,一直到死,他仍然放不下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以及讀書人的功名。

馮道死時,距離柴榮病逝、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僅有六年。只差一點點,他就可以遇到中國歷史上最仁慈寬厚的“明君”。很可惜,歷史給他的機會,更多的是在“虎狼”中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