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之六如何對待人之善與人之惡?

資治通鑑中有很多小短篇,微言大義,發人深省。這也是古書的妙處。

《昭奚恤為相》就是這樣一個短篇。寫的是當時昭奚恤在楚國當相國,如果有人與他意見不一樣,他就不讓人家見楚王。江乙好不容易見一次楚王,就吐槽了,說自己跟昭奚恤政見不同,本來見到昭奚恤的一些惡行,要告訴楚王,昭奚恤就像看門狗一樣攔著不讓見,還咬人。下面這句就厲害了,說大王您只愛聽人說一些讚揚別人的話,卻不愛聽人說一些批評別人的話,所以即使有子殺父、臣殺君的事,您也不知道啊。楚王聽後,老老實實的說:“你說的對,應該正反兩面的話都聽”。

這裡面探討了一個善惡的問題,倒還不是君主的善惡,而是臣屬的善惡。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任我翻遍中外典籍,實在沒有找到對善惡的定義。人人都說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但似乎並沒有準確的定義善惡,這樣推廣一套善惡觀,未免不太老實。這樣,我來定義一下這個善惡,依我說呢,善就是利他,惡就是利己。這樣定義的話,其實善惡都是沒有錯的,沒有利他,組織不會存在,人與人不能協同,沒有利己,也不行,前進沒有動力,創造沒有回報,智人走不出原始叢林;這樣定義的話,其實善惡是辯證的,永存的,利他是社會組織出現之後形成的觀念,利己是人性天然帶來的東西,寫在基因裡面;這樣定義的話,人是善惡一體的,善好比是超我的要求,是聖人的要求,惡是本我的要求,是動物性的要求,自我就在超我和本我之間矛盾、糾結、虐心。這樣定義對嗎?不敢說,但好像至少可以邏輯自洽並與主流經驗它洽。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善惡呢?楚王愛聽別人的好處,不愛聽別人的壞處,他的心理機制是什麼呢?要知道,有什麼樣的君王,就有什麼樣的臣屬,昭奚恤的存在正是楚王造成的啊。這個裡面,我看到的是一個不敢承擔責任的君主,昭奚恤只是幫了楚王的幫而已。不聞人惡,自然就不用處理,捂住耳朵,鈴鐺自然好像就不會響了,子殺父、臣殺君,叛亂打到門口,只要看不見,就可以當他們不存在了。江乙看透這一點了嗎?不好說。可能只是看到了“只聞人善”的不利影響,沒有看到“只聞人善”的根源;也可能看到了根源,才來找楚王說道說道,不論如何,這是個“儒士”。

楚王心裡明白這個道理了嗎?不曉得。但最後認可了“寡人願兩聞之”。這裡的問題在於,按照我的定義,兩聞其實也沒什麼用,因為善惡矛盾是永存的,處理不好兩者的關係,仍然不會有很好的結果。那麼怎麼辦?利己的時候其實也可以促進利他,亞當斯密嚴格的證明了這一點,那麼關鍵是建立良好的遊戲規則,充分發揮利己之心對外好的作用,抑制利己之心對外壞的作用,魔鬼設計,惡靈運行,卻創造出美麗的新世界。

資治通鑑之六如何對待人之善與人之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