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之六如何对待人之善与人之恶?

资治通鉴中有很多小短篇,微言大义,发人深省。这也是古书的妙处。

《昭奚恤为相》就是这样一个短篇。写的是当时昭奚恤在楚国当相国,如果有人与他意见不一样,他就不让人家见楚王。江乙好不容易见一次楚王,就吐槽了,说自己跟昭奚恤政见不同,本来见到昭奚恤的一些恶行,要告诉楚王,昭奚恤就像看门狗一样拦着不让见,还咬人。下面这句就厉害了,说大王您只爱听人说一些赞扬别人的话,却不爱听人说一些批评别人的话,所以即使有子杀父、臣杀君的事,您也不知道啊。楚王听后,老老实实的说:“你说的对,应该正反两面的话都听”。

这里面探讨了一个善恶的问题,倒还不是君主的善恶,而是臣属的善恶。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任我翻遍中外典籍,实在没有找到对善恶的定义。人人都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但似乎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善恶,这样推广一套善恶观,未免不太老实。这样,我来定义一下这个善恶,依我说呢,善就是利他,恶就是利己。这样定义的话,其实善恶都是没有错的,没有利他,组织不会存在,人与人不能协同,没有利己,也不行,前进没有动力,创造没有回报,智人走不出原始丛林;这样定义的话,其实善恶是辩证的,永存的,利他是社会组织出现之后形成的观念,利己是人性天然带来的东西,写在基因里面;这样定义的话,人是善恶一体的,善好比是超我的要求,是圣人的要求,恶是本我的要求,是动物性的要求,自我就在超我和本我之间矛盾、纠结、虐心。这样定义对吗?不敢说,但好像至少可以逻辑自洽并与主流经验它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善恶呢?楚王爱听别人的好处,不爱听别人的坏处,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要知道,有什么样的君王,就有什么样的臣属,昭奚恤的存在正是楚王造成的啊。这个里面,我看到的是一个不敢承担责任的君主,昭奚恤只是帮了楚王的帮而已。不闻人恶,自然就不用处理,捂住耳朵,铃铛自然好像就不会响了,子杀父、臣杀君,叛乱打到门口,只要看不见,就可以当他们不存在了。江乙看透这一点了吗?不好说。可能只是看到了“只闻人善”的不利影响,没有看到“只闻人善”的根源;也可能看到了根源,才来找楚王说道说道,不论如何,这是个“儒士”。

楚王心里明白这个道理了吗?不晓得。但最后认可了“寡人愿两闻之”。这里的问题在于,按照我的定义,两闻其实也没什么用,因为善恶矛盾是永存的,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仍然不会有很好的结果。那么怎么办?利己的时候其实也可以促进利他,亚当斯密严格的证明了这一点,那么关键是建立良好的游戏规则,充分发挥利己之心对外好的作用,抑制利己之心对外坏的作用,魔鬼设计,恶灵运行,却创造出美丽的新世界。

资治通鉴之六如何对待人之善与人之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