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封锁:一个建筑设计师浅谈长城的功用


经济封锁:一个建筑设计师浅谈长城的功用

01


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然分界处,长城依山而建,连绵不绝。


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经绝壁,宛如一条巨龙,飞腾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


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建筑工程。万里城墙把成百座雄关、隘口,以及成千上万座敌台、烟墩连成一体,雄赳赳气昂昂,成为人类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观。


但是穿过历史的迷雾,面对这么一个大家伙,却不免心情复杂。一方面,长城无论是设计还是建造,都充分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也确实派上过用场。


可在另一面,无可否认的是,长城工程确实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依靠原始的脚爬手抬,对王朝的经济和民力都是一种巨大的负担。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长城脚下埋着多少尸骨,想想孟姜女寻夫哭长城的故事就知道了。


风起于青萍之末,祸起于萧墙之内。事实上,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所谓胡夷之所以能侵入,恰恰是中原王朝自己的内乱予其可乘之机。


汉唐盛世的强大,不在于高墙深垒、闭关锁国,而在于自信的敞开怀抱,向四面八方开放。要说有铜墙铁壁,这才是。

经济封锁:一个建筑设计师浅谈长城的功用

02


有必要谈谈长城的建造,再谈长城的主要功用。


历代长城的城墙建筑形式、建筑方法、建筑结构都不尽相同。就是一个朝代的城墙也因地制宜,在建筑结构和形式上各具特点。


北京居庸关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完整的一处。其城墙平均高约七八米,凡是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就比较低一些,三五米即可,地势较平缓的地方,城墙就比较高一些。


城墙内部比较低,城墙外部比较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阻止敌人的来犯,充分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城墙墙基平均约六点五米宽,顶部只有五点八米,断面上小下大呈梯形,使之稳定不易倒塌。


在墙身里侧的一面,每隔不多远就有一个券门(用砖或石块砌成圆形的拱门)。券门内有砖或石梯通到城墙顶上,守城士兵可由此上下。


石砌的券门,其拱顶、门框、门槛大都是用石块事先在石场内预制而成,运到现场安装,以便利施工和运输。城墙墙身用整齐的条石砌成,内部填满石块和灰土,非常坚实。

经济封锁:一个建筑设计师浅谈长城的功用

城墙墙顶,用三四层砖铺砌而成。面上一层用方砖铺砌,下面二三层用条砖铺砌。用纯白石灰砌缝,砌得十分平整严实,野草都很难生根滋长。


十分陡峭的地方不便斜铺砖块,就是勉强铺成了,也不便于上下行走。于是,就砌成梯道,以便上下。墙面上宽约四点五米左右,可容五马并骑,十人排行并进。


墙顶靠里的一面,用砖砌成高约一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在靠外侧一面用砖砌成高约两米的垛口(即雉堞)。每个垛口的上部有一个小口叫做瞭望口,用来瞭望来犯的敌人。


垛口的下部有一个小洞,叫做射眼,是用来射击敌人的。城墙墙面上还有排水沟,用来排除墙面上的雨水,以保护墙身。排水沟外,有一个长长的石槽伸出墙外,叫吐水嘴,以防雨水冲刷墙身。


以上只是八达岭的长城城墙构造,其他各地长城城墙的形式和结构种类很多。


总而言之,用建筑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既要大智慧、又要下苦力气的大手笔。用文化的眼光来看,长城的存在,无疑是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经济封锁:一个建筑设计师浅谈长城的功用

03


既然花费如此巨大,但为什么一定要修建长城呢?


因为农耕民族的农业耕作,能够收获和储存了更多的粮食,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的北方游牧民族,动不动就缺粮少药,他们要抢掠!


当风调雨顺收成好的太平年月,北方游牧民族想改善下生活,可以用自家的土特产跟边民或来自内地的商人们交换。


当天寒地冻牛羊倒毙的时侯,游牧民族要想不饿肚子,就只能跨过边境线来抢,因为他们没有用于交易的物品了。


经常抢,防不胜防,一抢还很厉害,走路的中原人撵不上骑马的草原人,于是长城就诞生了。


可是要知道长城的主要功能,第一位是经济封锁,第二位才是军事防御。


经济封锁,坚壁清野,因为有了墙的存在,商人们想要偷着挣钱也挣不成了,因为物资运不过去也运不过来。草原人要想过点好日子,那就得俯首称臣,乞求通关贸易。


中原朝廷这一大招,于外驾驭而言,自然有了更多的底气和筹码 ; 于内统治而言,将贸易权垄断在自己手里,从而也控制了商人,只得乖乖的在朝廷指定的地点开市。


但是这一手真有效吗? 短期来看还可以,中原王朝就经常使用这种手段制衡北方草原的各种势力。但问题是时间一长,以夷制夷的权变策略也毁掉了彼此之间的基本信任,最终翻脸是必然的。


明朝后期,南倭北虏一起闹事,既说明了经济封锁的成功,也说明了经济封锁的失败。因为经济封锁旨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结果你封锁得太有效,又不肯给人一条生路,把人给活活逼反了。


历史的教训是:彼此契约精神和契约关系的缺失,哪怕再高再厚的长城,也无法换得安宁。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行者刘三一直坚持有态度有温度的创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