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普通話講了多年改不掉鄉音

我第一次辦護照的時候,發現普通話對應的英文竟然是Madarin(滿語)著實嚇了一跳,難道我們講的普通話是滿語?

為什麼很多普通話講了多年改不掉鄉音

當然不是!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現在講的普通話是:滿人蹩腳的漢語。滿語很多詞彙跟我們漢語的發音根本不一樣,在北京我們經常聽到老北京饒舌的京味片子,不僅語速快,而且都是捲舌音,跟我們漢語的說話方式和發音差異非常大。象著名的北京“大柵欄”發音“daShiLa”,明朝的皇城西苑的“太液池”清朝改成“中南海子”,因為蒙古語“海子”是湖的意思。

普通話的起源

現在的普通話是清朝滿族入關後學習當時的北京漢族方言形成的。以都城方言作為普通話以前就有,比如明朝滅元后,定都南京,於是以南京當地音為準形成官話。滿人入關後,為了政治安全,紫禁城周圍 10 裡內專屬滿人居住,稱為內城, 10 裡之外的外城才能漢人居住。兩個社群就出現了兩種語言 :明朝官話和滿語。為了跟漢人打交道,滿人都努力學習當時的北京方言,逐漸形成了滿人漢語。

為什麼很多普通話講了多年改不掉鄉音

明朝官話一直延續到清代中葉的雍正時期。因為滿人講的漢語跟中國語言發音差距太大,滿族人發不了我們漢人的很多發音,就像我們現在整天聽歪果仁講中國話,你什麼感受?所以有些漢族官員私下裡都嘲笑這種蹩腳的發音,而上朝議事仍然講明朝的南京官話,結果雍正大怒,明朝官話讓人聯想明朝,政治上有風險,於是下令全國官員都必須說“北京方言”,考生也要講“北京方言”才能參加科舉。而就這樣,滿人模仿漢語形成的“蹩腳漢語”成了滿清官話。為了迎合這個政策,漢族官員們開始模仿滿族人的漢語發音。

滿語屬於蒙古族、鮮卑族、女真族等等遊牧民族通行的阿爾泰語系,發音簡單,聲調只有四個,所以滿族在學習漢語過程中也省略了漢語中的很多聲調。現在的南方漢族方面,比如廣東話、閩南話中,聲調有9個、8個之多,用這些方言朗讀古詩更加押韻,也更抑揚頓挫。

普通話的本質

從語言的本質上講,“滿清官話”應該歸屬於一種漢語方言,不能歸屬於滿語的,只不過是最糟糕的一種漢語方言而已。所以清朝即便大力推廣最終也沒成功。

為什麼很多普通話講了多年改不掉鄉音

1728年,雍正朝為了打擊漢文化自信,設立“正音館”,強令廣東、福建兩地士人都學習滿清官話,並規定八年期限,到時不達標就取消其科舉資格。這道詔令可謂必殺令,唸書人除非放棄功名。但是四年後,某位廣東巡撫就上奏反映,廣東人學習滿清官話實在困難,即便全力推廣四年,卻依舊鄉音不改,很多滿人習慣的捲舌音zh、ch、sh等,南方人根本發不出來。雍正的“正音館”也逐漸荒廢。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漢人語言跟滿蒙語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語系,根本無法統一。所以,讓中國人講滿人漢語,這樣的語言變化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呢?我也沒仔細研究,但是現在看外片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原聲,因為普通話配音真的無法表達片場的情緒,而粵語電影就好多了。這就是因為滿人講的普通話中,很多發音太過造作模仿,無法完整地表達漢語發音造成的。

備註

滿語的英文是Manchu language。至於mandarin一詞的由來,清朝時洋人對清朝官員的稱呼“滿大人”一詞。大英百科詞典對mandarin解釋是,該詞來自葡萄牙語mandarim,或馬來語mantri,或舊荷蘭人mandorijn,或印地語mantri,本意為議員、國務大臣。但是我用谷歌翻譯葡萄牙語mandarim和西班牙語mandarin都為“柑”,即小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