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2020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备考重点(七)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对于教育基础知识的考察主要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六个部分,总有太多考点要记忆,重难点把握不住。别急,招教备考必备的知识精华版来啦!教育学高频考点、重难点知识点汇总!错过难上岸!

干货|2020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必备考点汇总(六)

干货|2020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备考重点(七)

三十二、、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因此,这种课程理论又称活动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其基本主张:(1)经验论;(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3)主动作业论;(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其中,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写道:

“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它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亦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的理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其核心观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三十三、课程目标取向的分类

(1)普遍性目标取向;

(2)行为目标取向;

(3)生成性目标取向;

(4)表现性目标取向。


三十四、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是具体的;课程目标旨在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具体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与教育目的不同。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但培养目标通常不涉及具体的学习领域。因此,为了使课程编制工作切实有效,我们还必须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即要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课程目标的制定关系到某一科类或某一学科的全局,而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它主要是对局部的教与学产生导向作用。

从教育目的到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再到教学目标,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上一层次目标制约着下一层次的目标,而下一层次目标是上一层次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


三十五、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一般要顺次展开三个层次:情境创设;新知探究;知识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三十六、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点。

1. 强制性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订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就是说,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计划,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它具有强制性。

2. 普遍性

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教学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多数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

3. 基础性

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作用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项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三十七、课程标准的功能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的内涵包括:

(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2)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3)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4)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三十八、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三十九、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1. 课程的横向结构

课程的横向结构又称课程范围,讨论的是在一定的课程结构内部,各门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2. 课程的纵向结构

课程的纵向结构又称课程序列,主要有两种形式: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式课程。连续性和顺序性是其主要原则。


四十、三级课程管理

(1)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2)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3)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四十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4)“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5)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6)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7)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

(8)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同一目标的追求。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1)合作开发;

(2)课题研究与实验;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