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工作30年,退休後養老金一個5000元一個900元?看這四個原因

確實人這一輩子可能都是工作了幾十年,到退休養老金卻各不相同,產生的理由也是複雜多樣的。讓我們看一下有幾種可能會導致同樣工作30年別人領5000元養老金,而自己只有900元。

第一,繳費基數的問題。

養老保險的基本原則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相同繳費年限下,繳費基數越高,退休待遇就越高。

目前,我們的養老金待遇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相應的計算公式都是全國統一。

(1)基礎養老金=退休時上年度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2)個人賬戶養老金=退休時個人賬戶的餘額÷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

如果我們按照60%的基數繳費,每繳費一年退休可以0.8%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基礎養老金;如果按照300%基數繳費,基礎養老金可以領取2%的社平工資。

個人賬戶的餘額是按照繳費基數的8%劃入,繳費基數越低,個人賬戶的餘額就會越少,產生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就會越低。

同樣繳費30年,確實養老金能差三四倍。

同樣工作30年,退休後養老金一個5000元一個900元?看這四個原因

第二,繳費年限的問題。

同樣工作30年,退休了感覺養老金不同。可是參加工作時是什麼情況呢?在過去,國有企業招聘,有勞動合同制正式工,也有臨時工、農民合同工等等。大家的身份待遇不一樣,最終會導致參加養老保險的差異不一樣。

有的人自始至終就參加了養老保險,尤其是國家在建立養老保險制度以前就參與了試點。在國家建立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養老保險制度以前,相應的繳費年限由於缺少個人賬戶養老金,可以計算過渡性養老金的。過渡性養老金,往往與社會平均工資掛鉤非常划算。

同樣工作30年,退休後養老金一個5000元一個900元?看這四個原因

其實按照養老金計算公式,按照最低基數繳費15年,剛退休養老金待遇真的只能領取八九百元。而實打實的繳費30年,平均繳費基數包括社會平均工資的話,退休養老金也能拿到五六千元。

第三,退休地點的問題。

由於一些單位用工關係的隸屬不同,可能一些單位會在不同的地方參加社保。這種情況下就會涉及到在不同地方退休的問題。如果在不同的地方退休,使用的計算養老金的社會平均工資是不一樣的。北京市的社會平均工資最高,2019年使用的是9262元,而山東省目前只有5000多元。如果都用來計算基礎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實際上會產生很大的差異。

除此以外,這地方的繳費基數是跟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相掛鉤的,自然也比較高,因此形成的個人賬戶養老金也會較高一些。

第四,保險種類的問題。

在我國實際上是有兩種保險,一種叫做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是我們在企業工作參保時的保險。另外,一種叫做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以個人繳費和國家補貼為主形成的養老金待遇。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養老金待遇也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不過基礎養老金是國家補貼的費用,一般只有100~200元,全國最低標準是88元每月。那經濟發達的地區基礎養老金更高,像北京市是800元,上海市是1010元。

這種養老保險個人繳納的費用全部進入個人賬戶,一般是按照每年一百到幾千元檔次自由選擇繳費。職工養老保險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的話,每年至少需要七八千元,如果是較高基數,一年甚至能夠達到一兩萬元。

同樣工作30年,退休後養老金一個5000元一個900元?看這四個原因

如果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退休待遇往往要低得多,主要看你選擇的繳費檔次了。如果你的繳費檔次低,退休只能領取兩三百元也是正常的。

所以,產生養老金差異的問題很多,其實最主要的還是繳費基數和繳費時間的差異問題。如果說我們在企業工作,用人單位一直沒有給繳納保險,還是建議抓緊向勞動監察或社保徵繳部門維權的好,畢竟這是直接關係養老金待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