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兵書都有哪些?最早的一部是什麼?

矇昧中的覺醒


 古代中國不僅經濟繁榮,戰鬥精神和軍事謀略也走在世界前面。如果中國人不敢稱戰鬥民族的話,世界上就沒有戰鬥民族。在世界各國依然茹毛飲血之際,中國就有了系統的兵書戰冊。接下來,就和大家聊聊古代最著名的兵書,看看你最欣賞哪一部!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聖典,至今有2500年,春秋末孫武所作,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十三篇,分別是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事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

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孫子兵法》,它是歷代軍事家所推崇學習、運用、並影響至今的兵書,已成為一些國家軍人的必修課,軍事院校的重要教材。

《吳子兵法》

與《孫子兵法》齊名的是《吳子兵法》作者就是吳起,吳起有有多厲害不用我說了吧,這兩本兵法並稱為“孫吳兵法”

《吳子》是吳起(戰國四大兵法大家之一)和魏文侯、魏武侯的輯錄。這本書是吳起軍事思想的主要載體,共48篇,今存《吳子》共二卷六篇,依次為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

《吳子兵法》主張“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把政治和軍事緊密結合起來,所謂“文德”,就是“道、義、禮、仁”,並以此治理軍隊和民眾。強調軍隊、國家要和睦。主張對戰爭要採取慎重的態度,反對窮兵黷武。

《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是古代最著名的軍事著作之一,是總結了戰國時期的作戰經驗的代表作之一,共89篇,圖4卷。該部兵法,是齊國孫臏所作。臏,是去掉膝蓋骨的殘忍肉刑,孫臏受到臏刑,所以被稱為孫臏!《孫臏兵法》重視道家思想的“道”,這一點和《六韜》很相似。“道”在治國、治軍、治敵各個方面,孫臏都反覆強調其作用。

看到《孫子兵法》後你一定會想到《孫臏兵法》,為了與《孫子兵法》區別,孫臏兵法又叫又名《齊孫子》。

《六韜》

  《六韜》又稱《太公兵法》、《太公六韜》。據說是姜子牙所著,現存6卷、即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共六十篇。《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對有關戰爭和各方面問題,幾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戰略論和戰術論。

大家熟悉的《戰國策》,《呂氏春秋》,《史記》,《漢書》等著作中也多次引用到。在《孟子》、《荀子》中也有提及。《六韜》對後世有重大影響,張良、劉備、諸葛亮、孫權都重視《六韜》,《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它,繼《通典》後,唐人著書論兵也有多次引用。

《尉繚子》

  《尉繚子》古代重要兵書,由戰國尉繚子所作,共31篇,今存有5卷,共24篇。在過去一直被認為是偽書,但1972年銀雀山漢墓出土文獻證明 《尉繚子》並非偽書。

《尉繚子》從人性論的視角考察了人的心理,提出了不少精闢治國思想,它的主體思想大體上接近法家,主張用嚴刑峻法治國和治軍,某些思想顯得非常殘暴,全文處處可見“誅殺”這樣的詞彙,並且大力倡連坐保甲制度。但尉繚又推崇仁德、守義,比如“兵者,兇器也。爭者,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焉”,兩者都比較極端。

《司馬法》

《司馬法》是重要的春秋時期軍事著作之一,有周之司馬法出自姜太公之說。而後世司馬穰苴所寫兵書名為《司馬穰苴書》,並非《司馬法》,其中的有些爭議我們不談。

《司馬法》是現存最古老的軍事思想,比《孫子兵法》還要古老。流傳至今已兩千多年,亡佚很多,現僅殘存五篇。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出師禮儀、兵器、徽章、賞罰、警戒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此外,還有很豐富的哲理思想,對於人的因素、士氣的作用非常重視。

東漢曹操等人的著作,以及後世杜預、賈公彥、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馬法》為立說的根據。

《太白陰經》

  《太白陰經》,道家著作,中國古人認為太白星主殺伐,因此多用來比喻軍事,《太白陰經》的名稱由此而來。作者為唐朝的李筌,共10卷。

當然兵書著作還要很多,這裡不一一列舉。

古代看兵法是為了打仗,現在看兵法是為了管理。有道是商場如戰場,那些所謂的現代企業經營,團隊管理寶典很多都出自於《孫子兵法》,而且只是用了其中的很少部分。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以上最著名的一些兵法鉅作。列位看官,對於古代最著名的兵書,你最欣賞哪一部?


陸青山


中國歷史上的兵書眾多,“兵書”是中國古漢語中的一個詞彙,泛指關於戰爭的著述,在古代,兵書被分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等類型,包括:謀略,戰法,陣法,兵制,軍法,兵器,訓練,城守,海防,軍需,將傳等多方面。

從史籍記載看,《軍志》《周書》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兵書,有些史書曾提到過《黃帝兵法》《玄女兵法》等傳說,多已失傳,流傳下來的有:

姜尚姜子牙的《六韜》老子李聃的《老子兵法》,孫武的《孫子兵法》,管仲的《管子兵法》,《范蠡兵法輯本》,吳起的《吳子兵法》,孫臏的《孫臏兵法》,尉繚的《尉繚子》等兵書。還有:

黃石公的《素書》《黃石公三略》

諸葛亮的《將苑》《便宜十六策》

以及唐太宗李世民與李衛公李靖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趙蕤所撰的《長短經.兵權》

宋朝人許洞撰寫的《虎鈐經》,蘇洵撰寫的《權書》還有:

明朝劉基劉伯溫的《百戰奇略》

明未揭睻的《兵經百言》,

佚名撰的《三十六計》

蔡鍔輯寫的《曾胡治兵語錄》等等吧。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這是舉世公認的兵學鼻祖孫武的一句至理名言。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這是韜略鼻祖,百代宗師姜子牙的好言相勸。

戰爭是人類特有的現象,是人與人、國與國的武裝鬥爭,是血與肉的拼殺,是生與死的搏擊,是存與亡的較量,是勝利與失敗的決鬥,為此,戰爭就需要智慧思辯和智謀韜略。而兵書是對戰爭現象的論述或記錄,也是對戰爭成果的判斷與認識。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強調治國也要注重用兵,治國與用兵要緊密結合,談用兵離不開治國,談治國也離不開用兵,既不能窮兵黷武,又不要無兵可用、無將可遣。戰爭事關國家生死存亡,審時度勢、隨機應變、老謀深算、忤合飛鉗、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保國泰民安。


德厚致遠


大家好,我是長河泛舟,非常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1、最早的一部兵書是什麼?

據東漢班固《漢書》中的《藝文志》中有《神農兵法》1篇和《黃帝》16篇。近代的陸達節《歷代兵書目錄·自序》說:“中土兵學,肇自炎黃”附和這種觀點,但一直沒有相關的證據。史學家一致同意《軍志》、《軍政》為最早的一部具有軍事思想的兵書,但只能從其他著作中證實。

《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敵。

2、中國歷史上的兵書都有哪些?

從歷史時期進行簡單扼要的說明,兵書發展經歷了三次高潮: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演變成“自諸侯出”,兵法思想也雨後春筍地發展起來。其中以孫武的《孫子兵法》、吳起的《吳子》、孫臏的《孫臏兵法》、司馬穰苴的《司馬法》、託名姜望的《六韜》最為有名。

⑵明朝

明代時期的兵書重點從一般兵法、謀略、戰法、陣法轉向火繩槍炮和新型戰車、戰船、軍事建設和作戰理論。其中以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俞大猷的《韜鈐續編》,唐順之的《武編》,鄭若曾《籌海圖編》、《海防圖論》、《江南經略》,孫承宗的《車營叩答合編》最為有名。

⑶清朝後期

清朝後期以魏源耗時10年編成100卷的《海國圖志》為代表,其他武器製造類、裝備使用類、軍事工程類書籍譯本更是不計其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