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悬棺之谜,古人为何要悬棺而葬?

用户64236806067


我国古代的丧葬习俗,可谓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有古老而神秘的水葬,有热烈而高贵的火葬,还有繁琐而隆重的天葬。这些丧葬习俗,大多数已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消亡,难觅其踪影。

不过,仍有一些奇特的古代丧葬遗迹,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至今仍然清晰可见。

(停留在悬崖上的悬棺)

悬棺葬就是古代一种非常独特的丧葬方式,它广泛分布于四川、贵州等西南地区,现在依然有不少这样的遗迹遗址。

在四川珙县,至今仍然有多达250具悬棺,静静地停留在洛表镇的一处悬崖上。长江三峡的两岸,也有超过300处悬棺古迹。贵州安顺的紫云格凸等地,考古学者也在崖壁洞穴里,发现了600多具棺木。

这些悬棺葬不外乎三种形式,一种是木桩式,就是在悬崖峭壁上嵌入木桩,将棺木置于木桩之上;二是凿岩式,古人们凿岩为穴,将棺木放置于内。三是岩洞式,古人寻觅一处干燥通风的岩壁洞穴,把入殓后的亲人放入洞内。

不管是哪种方式,这些悬棺都一律架设在远离地面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的悬崖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悬棺古迹。

那么,这些悬棺中埋葬的是什么人?古人又是怎样将棺木放置到悬崖峭壁上去的呢?

据专家考证,大多数人认为,悬棺的主人是生活在公元前250年左右的僰人。

僰人在中国历史上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夏朝开始的历史文献中,就有关于僰人的记载,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他们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建立了强盛的古僰侯国。

古时候的僰人讲究“生以山居,死当山葬”。因此有学者认为,珙县悬棺就是最早的僰人留下的。后期的僰人流落四方,到达了与四川相邻的贵州,也将这一丧葬习俗带到了那里,同样留下了一处处迷雾重重的悬棺遗址。

(僰人祭祀舞)

还有人认为,悬棺中埋葬的是3000 年前的古百越人,或者说是比僰人还晚近千年的白僚、仡佬等民族。

古人为什么要用悬棺这种方式埋葬亲人呢?

传说这和诸葛亮有关。说诸葛亮去世之前,找来两个心腹,将耗费了自己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兵书,和自己的随身宝剑交给他们,嘱咐两人将两件宝物装在一具棺材里,放置到一处无人可以攀登的绝壁上面,永久封存。

当然了,这只是源于诸葛亮在蜀中神一般的存在,才将悬棺之谜移植到了他的身上,是不足为信的。

之所以古人将棺木置于岩壁上,是因为古人对自己生活的山水有着无比崇敬之情。他们敬畏自然,依恋高山流水。所以死后也必须葬在高山流水间,最好是悬崖峭壁上。这样既回到了自然的怀抱,又可免遭野兽对遗体的侵袭。

那么,古人是如何把棺木运上去的呢?

悬崖上的棺木,大多数是用独根的楠木开凿而成,极少数才采用拼接。有的是船形,有的是房形,有的重达一千多斤,最轻的也有近200斤。放置悬棺的地方,不管是木桩式,还是岩洞式,上至峰顶、下距水面都有数十米甚至100多米,个别悬棺甚至超过200米,而且上下左右都是异常陡峭的石壁。

在缺少现代化装备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将如此沉重的棺木,置于水流湍急、鸟兽都无法攀援的绝壁上的呢?

(僰人悬棺)

学者们提出了四种方法。

一是修建栈道法。

古人先沿着峭壁开孔,然后将粗大的木桩打入孔洞内,再在上面铺设木板,一步一步地接近停放棺木的位置,最后再将这些栈道毁坏。

几年前,云南文物考古工作者还在悬棺下的绝壁上,发现了有规律的孔洞痕迹,这些空洞有的长几十米,有的长达几百米,似乎支持了这一说法。

但栈道的修建,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在悬棺形成的年代,铁器也尚未出现,要在坚硬的绝壁上开凿空洞,修建栈道,无疑是一个难度极高的工程。

二是垒土筑台法。

这种方法类似于古代大型地面陵寝的修建方法,古人从山下堆土至洞口,把棺木放进去,然后再把土运走。不过这种方法无法解释临水处悬棺的放置问题。

(悬棺故里)

三是地质变迁说。

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几千年以前,河流的水位要远高于现在,古人们正是在那个时候,驾着独木舟,将棺木放置在现在的位置。当水位逐步下降后,就自然形成了如今人们看到的悬棺遗址。

不过,地质学家对这种说法持反对观点。他们认为,即便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也不足以出现如此大的水位落差,除非出现较大的地质变化。但在悬棺出现区域,几千年来并没有大的地质变迁。否则,峭壁上的悬棺早就不存在了。

四是绞索完成法。

古人在山顶设置绞车,将绳索绑缚在棺木上,由山顶垂下,到达悬棺位置,然后洞内或峭壁上的人抓住牵引绳,将棺木缓慢地放置到木桩上或洞穴内。

这种方法应该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古人也是有能力完成的。唯一的问题是要找到足够长和结实的绳子,帮助他们完成放置棺木,其实是相当困难的。要知道,在几千年前,是不存在现今的尼龙绳的,甚至麻绳都还未出现。

总之,这些悬棺葬至今依然是谜团重重,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关于中国的丧葬制度及方法有很多种,在崖葬中有一种独特的悬棺方法,这也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方式之一。这种独特的悬棺主要是在悬崖上凿出来数个孔钉以木桩,将棺木放在上面;或者是将棺木的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在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就可以看到棺木。这种悬棺多存在于贵族,因为悬棺葬是耗资很大的,而且工程也特别艰险。

  1.悬棺葬

  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依据文献及实地考察,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均有此种葬俗。江西贵溪仙岩、福建武夷山、四川忠县卧马函、四川奉节县夔峡、风箱峡、四川珙县麻塘坝螃蟹溪山崖等地,曾发现大批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古代 悬棺葬遗物。

  三国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函以盛尸。饮酒歌舞毕,仍悬着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作冢也。”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十四:“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大柩,弥高者以为至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 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

  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怎么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尸棺的主人是谁?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用千年的沉默写下的寓言,梦魇中便无法逃避 悬棺的阴影。

  有这样一侧铁闻:1933年,一位姓陈的地方官为了探究僰人悬棺的奥秘,雇用两名樵夫,从豆沙关的绝壁上掀下两具 悬棺,其中一具运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学供考察、展览。未久,两名樵夫均意外惨死。翌年,一位大号熊廷权的赈灾的官员,公务之余,到省立二中参观,看了 悬棺及棺木中遗骸,又询悉惨死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对校长再三进言:“文王泽及枯骨,古人遗骸何当玩弄?请以礼瘗之”。校长只得将 悬棺遗骸归葬。这位熊大人仍难以心安,又颤颤惊惊地写了一篇诔文:“霜凄凄兮露氵襄氵襄,风雨剥蚀兮日月迎将。翳何人兮骨骸坚强,胡不速朽兮恋此高岗。恶有报兮善有庆,毁棺露骸兮吾意凄惶。山之广大兮地厚无疆,以为宅兆兮永此潜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敬鬼神而远之。

  2.悬棺分布

  在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和四川巫山大宁河小三峡悬崖峭壁之上,有无数具悬棺,有单棺,有群棺,有的似木船,有的似风箱......。过去,这里流传着:“三峡大宁河,岩上有棺材,金银千千万,舍命难得来!”棺材内到底有没有金银, 棺木是怎样搁置上去的,无人知晓,成为千古之谜。在今天,三峡悬棺之谜,已经被揭开!

  3.悬棺的实地考察

  经实地考察,大小三峡悬棺搁置分为二种:一是将棺木置于距地面一定高度(大都在数十米以上)的天然洞穴之中。二是在悬崖峭壁上凿一洞穴或数个洞穴,将 棺木置于所凿洞穴中。1979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向先生从大宁河上游的荆竹坝岩壁悬棺群中取下一具 悬棺,据考证是我国古代巴国时候的木悬棺,距今已两千多年,仍未腐烂。棺木长2.1米,由一段木质细腻、防水性强、不易腐烂的楠木制作而成:把楠木剖成两半,将中间挖空,棺盖呈半月形,棺盖和棺底结合处为子母扣套,未用钉铆,扣套严合,浑为一体。 悬棺洞穴选在日照短(每天约一个时辰——2小时)的峡江绝壁之上,岩穴倾斜度为20度,不积水,通风、避雨、干燥,人迹罕至,古保存至今,完好无损。棺内有两具尸骨,一具是十三四岁的男孩,一具是十五六岁的女孩。女孩尸骨后脑骨有钝器击伤的痕迹,由此推论此棺男孩是有权有势的富贵之子,女孩是陪葬的。其殉葬品是铜带钩、铜镯(此棺现存展于四川巫山大宁河小三峡琵琶洲上的巫山县文物展览馆内)。1971年,三子(驼子、跛子、秃子)瞿塘探宝,从夔峡绝壁上取下一酷似风箱的 悬棺,棺内并无什么金银珠宝,只有巴国时的铜器、土陶之类。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破“四旧”,冒险从四川巫山大宁河小三峡龙门峡中的古文悬崖峭壁上掀下一 悬棺,棺内除尸骨以外,只有一包茶叶和书籍。

  除此之外,从其它悬棺中发现的殉葬品还有史料、麻布、药物之类。在五六十年代发掘的瞿塘峡口南岸四川巫山县大溪(系母系氏族后期遗址)墓葬群中,死者有枕石斧、石锄的,有戴玉块、玉环、耳坠、蚌圈、蚌环、骨锣装饰品的。更有奇者,头下枕的是鱼,嘴里衔的是鱼,两手握的是鱼,身体两侧放的是鱼。看其葬品,便知其人(包括职业、地位、富有程度)。由此不难看出:枕石斧、石锄的是农夫;戴玉块、玉环、耳坠、蚌圈、蚌环、骨锣的是富贵之女;头下枕鱼、嘴里衔鱼、手里握鱼、身边放鱼的是渔夫......。在四川巫山大宁河小三峡滴翠峡有一船棺,不难看出死者生前是打鱼为生的,其殉葬品不外乎是鱼网、鱼钩之类。想必是:在世有福阴有福,九泉之下恋人间。

  4.悬棺的安放解谜

  那悬棺是怎样搁置上去的呢?据考证,方法有三:一是据史料载,古时前辈老人死后,后人“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下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尽孝”。二是沿岩壁修道凿穴,将死者葬于洞穴,葬后怕人盗墓或损坏,将其通道毁掉。三是从山脚用木搭架,采用滑轮升降方式,将 棺木置于洞穴中,葬后将木架撤掉。

  5.悬棺后续

  悬棺之所以让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觉,成为所谓“千古之谜”,最根本的原因是:悬棺到底是怎样“悬”上去的?在一本叫做《朝野佥载》的书中,提出了一种假设:尸棺先抬到悬崖绝顶,再悬索缘桩往下放。证之于 悬棺现场所见,此说难以成立。试想,悬棺多在悬崖的半腰,距顶甚远,且多置放于崖部面的凹陷处,怎么“往下放”?在另一本《岭表纪蛮》的书中,又提出了另一种设想:“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标岩际。”说的有些道理,同样以 悬棺现场情况参证,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还有一说,即前面提到的周梦云的论证,其可以质疑处已由陈一得先生提出来了。“千古之谜”,有些费解,但费解与神魔不是一回事。

  为何古人要把自己葬在悬崖上?对这种悬棺这葬式如此兴致盎然,难道因为什么玄机?其实真说出来来挺让人无语的!在古籍《云南志略》云:“人死则 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原来不遗余力地爬上去只不过是为了堕下来,为了尽快地堕下来。古人的想法有时真的很独特啊!


鸡史


地少石头多的地方您刨个坑试试,能否刨下去咱不说,一个坟堆一年少出多少粮食,一个两个没什么,一族一群一村就是大问题,和地力相比,人力是不值钱的,费点劲把老祖们挂在石头缝是最合算的选择,也是最聪明的做法。看那么多专家解释的扑朔迷离神秘兮兮都特么是虚的,尽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从百姓民生的角度去拓展下思路。几年前我在山里务工,晚上和乡民一起看这个节目,对主持人的神秘勾引乡民们很是嗤之以鼻,一位9旬老农一语道破天机:那就是地不够种粮不够吃而已,要是地广粮丰那个孙子愿意费那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