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倒萬千父母的“輔導作業”,真的無解嗎?方法對了也可以很輕鬆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說到輔導作業,估計所有家長都會統一做這幾個動作:搖頭、皺眉、再是一聲嘆息。

現在的孩子情商高,跟家長一言一語交流,簡直就像是說相聲,讓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難倒萬千父母的“輔導作業”,真的無解嗎?方法對了也可以很輕鬆

01輔導孩子作業,需要一顆強大的心臟

網上看見一個視頻,小男孩上3年級,媽媽輔導作業時發現一道錯題,便拍著卷子嚴厲地說道:“來來來,你過來看看,這道題!”

孩子倒是輕鬆,表情裡充滿疑惑。

“家裡有3口人,爸爸媽媽和我,今天爸爸的4位好朋友要來家裡做客,媽媽準備了6套碗筷,你覺得夠用嗎?”媽媽一字一句讀題並詢問道。

孩子一口咬定“夠用”,媽媽只好忍住脾氣開始引導,結果孩子馬上自信滿滿地打斷:“媽媽,今天家裡是7個人,你準備6套,但我又不認識爸爸的朋友,我就不吃了,夠用!你們吃吧!”

聽到這個答案,媽媽大聲喊道:“這是做題,不是跟你過家家呢!”氣得掐自己人中。

這還不算,更有甚者因孩子寫作業磨蹭,自己先睡下了,留孩子自己完成,半夜起來發現孩子還在桌邊磨磨唧唧,一動怒,導致大腦大血管分支血管堵塞,誘發了中風。

這是真實案例,就發生在南京,在醫生看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也是該院接收的首個此類病例。

輔導作業的危害,的確威力不小!

難倒萬千父母的“輔導作業”,真的無解嗎?方法對了也可以很輕鬆

難倒萬千父母的“輔導作業”,真的無解嗎?方法對了也可以很輕鬆

02難倒萬千父母的“輔導作業”,難道就真的無解嗎?

其實,孩子對寫作業的抗拒,源於不夠自律,還是需要家長引導和督促的。

但家長也要佛系一點,由於孩子寫作業慢、總出錯就火冒三丈,真的沒必要。

家長要記住這樣的原則:陪孩子寫作業,多盯無用,多說無益。

學習本身是種主動行為,不要以為盯的時間長,孩子專注的時間就會長一些。事實是,家長越緊盯,孩子越把寫作業當成一種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壓力很大、焦慮不安。

不僅如此,家長也本著督促的心態,不知不覺就會變成糾錯、指責,打斷孩子本身的思路,不利於養成孩子獨立學習和思考的好習慣。

難倒萬千父母的“輔導作業”,真的無解嗎?方法對了也可以很輕鬆

孩子覺得早點寫完就可以早點玩,但家長覺得寫不完你就什麼也別做,錯的就再加量。

你看,無形之中兩人之間就產生了衝突,說不清理還亂,最後就只能是互相折磨,多次崩潰。

難倒萬千父母的“輔導作業”,真的無解嗎?方法對了也可以很輕鬆

03過度盯著作業的細節,有哪些危害?

1)降低學習效率

舉個簡單的例子,老師會在一節課中講很多知識點,但不會馬上對孩子的學習成果進行測驗,基本都會說:“今天回家好好複習,明天我們隨堂提問。”

這就是延遲反饋。

孩子學習、理解都需要一個過程,通過反覆思考、理解、總結並變成自己掌握的。

但在緊盯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大多及時糾錯,不顧孩子是否理解,只以改正錯誤為目的,大大降低孩子的學習效率。

現在流行各個科目的錯題本,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總結並記錄錯題,每隔一段時間再翻閱,利用間隔時間反覆練習,從而變得熟練。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Andrew.C和耶魯大學HuenyL.Roediger兩位心理及腦科學教授,也做過相關實驗。

他們把48名華盛頓大學本科生分成學習後無測試(學完就行),有測試無反饋(做完測試,不告知對錯),立即反饋(馬上反饋,再作下一題。),延遲反饋(測試後,間隔10分鐘,再反饋)4個小組。

學習內容一樣,學習內容呈現的時長也一樣,只是反饋方式不同。

結果發現,立即反饋和延遲反饋的學習效果基本一致,但延遲反饋的學習效果更好。

難倒萬千父母的“輔導作業”,真的無解嗎?方法對了也可以很輕鬆

後來兩位教授又進一步測試,在延遲反饋方法中,分為延遲10分鐘和延遲一天。

結果是:延遲一天的那組對正確的答案更期待

,能更冷靜地接受錯誤,且更會總結。

換言之,這種間隔效應會提高孩子的長期記憶,更好地將學到的知識內化,從而理解得更透徹。

2)導致孩子壓力過大

心理學上把大腦分成三層:本能腦(處理問題的應激反應,有衝動,呆板,偏執的特點);情感腦(處理情緒,趨利避害);理性腦(負責高級思維活動,比如邏輯思維)。

孩子學習時使用的就是理性腦,但家長呢?會把輔導孩子寫作業和自己的情緒聯繫起來,調動情感腦。

情感腦本身就要比理性腦的反應快,因此,孩子很容易被家長的情緒帶偏。

一旦理性腦思維被情感腦控制,孩子就會按下暫停鍵,將學過的知識暫時凍住,先爆發情緒再處理問題,這就變成了家長眼中的“不自覺”表現。

家長的嚴厲糾錯,會讓孩子的大腦一片空白,壓力也迸發出來。

難倒萬千父母的“輔導作業”,真的無解嗎?方法對了也可以很輕鬆

其實,輔導孩子需要有一個收放自如的度,才能讓他逐步由他律到自律,獨立學習並愛上學習,方法對了也可以很輕鬆。

難倒萬千父母的“輔導作業”,真的無解嗎?方法對了也可以很輕鬆

04輔導作業的正確打開方式是怎樣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概念,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依賴階段、半依賴階段、準自主階段、自主階段四步。

想慢慢養成習慣,還是要從細節做起。

1)小學低年級,家長要“盯”習慣

學習習慣,包括學習計劃和檢查以及專注力。

有位家長輔導剛上一年級的孩子時非常用心,在孩子最開始精力比較集中的時間段,就從較難理解的數學、語文題目開始陪孩子審題,思考答案。

美術,勞作等方面的作業放在最後,以體驗式遊戲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完成。

最後,檢查作業方面,他也會把權利交給孩子,給他時間自己檢查。

而且,每次都等孩子做完一科的題目後,才會告訴孩子哪裡做得很好,剩下的要完善。如果孩子能找出錯誤,再讓他參照著課本簡單複習一下,自己改正。

專注力方面他是這麼做的,晚飯後集中時間寫作業,先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題目上,正式開始前先明確做題順序,孩子思路更清晰,自然也就更專注。

難倒萬千父母的“輔導作業”,真的無解嗎?方法對了也可以很輕鬆

至於孩子的特色課,基本上都是周計劃,課餘時間也能豐富起來。

三年級之前是養成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家長指導作用最重要的階段,家長一定要利用好,才能真正影響到孩子的行為。

2)初中後不用總盯著,重要的是傳遞觀念、給予能量

往往從四年級開始,孩子就有了自己的主意。

從生理發育和心理逆反來看,女孩表現得明顯一些,男孩則出現在初一。

初中學習競爭明顯,孩子本身壓力就大,加上青春期的逆反出現,這時家長的“盯”可能就會成為孩子厭學、產生偏執的原因。

因此,到了這個時候,家長應該“盯”的是孩子的價值觀、是非觀,更注重心理溝通。

我們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脾氣,但也要讓孩子知道,這個社會比成績更重要的是選擇。

我們要支持孩子正確的選擇,不是最好也沒關係,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往往心態好、懂得選擇的孩子,成績自然差不到哪兒去。反倒是那些總被緊盯著成績的孩子,關鍵時刻會緊張,掉鏈子。

難倒萬千父母的“輔導作業”,真的無解嗎?方法對了也可以很輕鬆

3)延遲反饋

家長不要一下子把孩子的錯誤都指出來,應該給他們思考和反思的時間,這樣才能接受得更快,有效且和諧。

給孩子檢查作業時,不妨讓他先小憩一會,喝點水、玩一會,再去改錯,越緊盯孩子越想逃。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情是種本能,但教育孩子的方法是需要終身學習的。

我們不是完美的父母,也“盯”不出“完美”的孩子,不要讓“盯”傷害親子關係,因為愛是一輩子的事,我們都要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幸福。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