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揭祕:性格脾氣因何不同?

佛陀揭秘:性格脾氣因何不同?

輪跋,是一位年輕的求道者,被人世間存在的歷歷可數,但又無法解釋的不平等現象搞得迷惑不解。他來到佛陀跟前,向佛陀提出這樣的問題。

“世尊,在人類有情中,我們發現有的人長壽,有的人短命,有的人病魔纏身,有的人健壯安康,有的人醜惡,有的人漂亮,有的人弱不禁風,有的人身強力壯,有的人—貧如洗,有的人家有萬貫,有的人出生低賤,有的人出生高貴,有的人愚昧無知,有的人聰明智慧,這是什麼因緣?”

佛陀回答說:

“一切有情眾生皆有自業,以業為其果報,以業為其生因,以業為其親依,以業為其依估。有情眾生的貴賤是由自業來加以劃分的。”

接著,他依因果規律解說了他們之間的差異。

若有眾生傷害生命,以打獵為生。雙手沾滿鮮血,從事殺傷之業,殘害有情,當他再獲人生時,因殺生之報,即受短命。

若有眾生遠離殺戮,放下屠刀,慈悲一切眾生,再獲人生時,因戒殺之報,即得長壽。

若有眾生慣以拳頭、瓦塊、棍棒、刀劍傷害他人,再獲人生時,百病纏身,此乃損傷之報。

若有眾生無害人之習,再獲人生時即得享受健康之樂,此乃無害之報。

佛陀揭秘:性格脾氣因何不同?

若有眾生暴燥易怒,常被微不足道之言激怒而大發雷霆,嗔恚怨恨,再獲人生時,面目猙獰,此乃易怒之報。

若有眾生不燥不怒,不為陣陣詆譭聲惱怒,無惡意怨恨,再獲人生時,相貌莊嚴,此乃慈愛之報。

若有眾生嫉妒成性,看不慣他人的成功、榮譽和受到的尊敬,深藏嫉恨於心,再獲人生時,身體虛弱,此乃嫉妒之報。

若有眾生心胸豁達,不嫉妒他人的獲取,隨喜他人所受的尊敬和榮譽,無嫉妒之心,再獲人生時,精力充沛,身強體壯,此乃無嫉妒之報。

若有眾生不善行佈施,再獲人生時,窮困潦倒,此乃貪婪之報。

若有眾生樂善佈施,再獲人生時,即得家富盈滿,此乃好施之報。

若有眾生頑固不化,驕傲自大,不敬應敬之人,再獲人生時,生於低賤之家,此乃其貢高我慢,無恭敬心之報。

若有眾生恆順眾生,謙虛待人,尊敬應敬之人,再獲人生時,生於高貴之家,此乃謙虛恭敬之報。

若有眾生不親善知識和善德之人,不求知何為善惡、對錯,應修非修,應做非做,何為自利自毀之事,再獲人生時,愚昧無知,此乃不善求好學之報。

佛陀揭秘:性格脾氣因何不同?

根據《三十二相經》,佛陀相貌莊嚴,具足三十二偉人相,這是他過去無數的功德果報。此經有條有理地解說了他獲得如此相貌的功德因緣。

由此獨特的事例,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業力的流勢不但可以影響我們的肉體器官,而且也能使我們父母細胞和基因的潛在力產生不了任何作用。因此,佛陀說:“ 我們為各自眾業的繼承者 ” ,此語寓意深遠、奧妙無窮。

至於這些變化莫測的問題,《殊勝論》寫道:

“依不同的業力,有情眾生出生高低、貴賤、苦樂不等;不同的業力。有情個人的醜美,身材的高低,相貌的英俊和畸形不等;不同的業力,有情眾生世事的得失、善惡、譭譽和苦樂不等。

依業世界轉,依業眾生住,依業有情縛,如輻附車輪。

依業得榮譽,依業被束縛,依業而毀損,依業而為虐。

曉知業生諸因果,何言世間本無業。”

因此,從佛教的立場出發,我們現在的精神、道德、智力、脾性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自己過去、現在的行為及其習氣所致。

摘自《覺悟之路》那爛陀長老著 學愚法師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