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恐惧正是商家的卖点

枪和游泳池,哪个对儿童更危险?

听到这个问题,相信绝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当然枪更为危险。"

但是《魔鬼经济学》告诉我们:答案恰恰相反,游泳池比枪对儿童更危险。

这是为什么呢?

你的恐惧正是商家的卖点

1.对不可控风险的恐惧大于对可控风险的恐惧

书中举例说,假设有个八岁女孩名叫茉莉,她的两位好朋友艾米与爱曼尼就住在附近。茉莉的父母知道艾米家里有把手枪,所以禁止女儿到她家。茉莉常去爱曼尼家,她家后院有游泳池。茉莉的父母自认他们的决定很明智,可以保护女儿的安全。

但统计数据却指出,他们的决策并不明智。美国平均每年每11000个住宅游泳池便会淹死一名儿童(美国家庭游泳池约600万个,即每年会淹死550名十岁以下儿童)。而死于枪支的儿童,每百万支枪,仅能造成一名儿童枪击身亡(据估算,美国约有两亿支枪,即每年约有175名十岁以下儿童死于枪支)。游泳池的致死率(一万一千分之一)与枪支的致死率(约为百万分之一)相比,两者相差两个数量级:茉莉淹死在爱曼尼家游泳池的机率,几乎比在艾米家玩枪丧命高一百倍!

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其实跟茉莉的父母一样,都不善于评估风险。

在选择上,我们往往采取感性的判断,认为游泳池的风险远比枪支的风险可控,恐惧自然也跟着下降。而这,也常常导致事故风险向着"非感性化"的方向发展。

类似的例子,还有开车和坐飞机的风险比较。

大多数人看到飞机事故的新闻,往往比看到交通事故的新闻,震惊和恐惧要多出几倍。

一是因为飞机故事造成的人员伤亡更多,动辄几十上百人;

二是因为我们坐飞机的经历其实并不怎么愉快,飞机的颠簸感、巨大的噪音、急速上升/下降的未知感,常常使我们产生无助和不可控的感觉。

相比而言,开车的掌控感则十分强烈。

你的恐惧正是商家的卖点

因为车辆由我控制,由此导致的"侥幸"心理:"我开车技术好,不可能出事的",也常常使我们忽略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死亡概率——美国每年因车祸死亡的人数约为40000人,远超空难的人数约1000人。

实际上,从各方面统计数据来看,坐飞机出行的安全系数远高于乘坐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人们之所以觉得飞机不安全,是因为飞机事故的"频次低,但是影响巨大",而巨大的影响在人们脑海中的记忆往往更加长久且深刻。


对以上原因延展开来,我们还有得出如下两条结论:

2.对罕见的突如其来的恐惧大于对已知的缓慢的恐惧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SRAS、埃博拉、H7N9以及正在肆虐的NCP(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对比。

NCP等疾病是罕见的、突发的,且影响巨大的急性疾病,随着感染人数的逐步扩大,人群的恐慌越发加剧。

新闻渠道的发达,一方面让我们接受疫情信息的速度加快,对于个人防护也多了更多了解,但同时也加重了我们的恐惧和忧虑。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偶尔关注疫情的时候,倒没什么可恐慌的;新闻看得越多,了解的信息越多,反而越发加重了内心的焦虑。

而这种恐慌情绪,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为何这段时间谣言四处传播,许多但凡动点脑子都不攻自破的谣言,却能冲破大多数人的心理防线?这跟人们理性意识的降低不无关系。

人一旦恐慌,判断力便会降低,谣言便趁虚而入。

你的恐惧正是商家的卖点

相较而言,人们即便知道盐吃多了,将来可能会得高血压;抽烟可能会致癌,吃薯条、喝可乐可能增加肥胖概率,却不以为意。

因为大家知道,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即便危害已知,但时间线的拉长,也日渐消耗掉了人们的敏感神经。担忧越来越低,恐惧感也变得微弱起来。


3.对当下危险的恐惧大于对未来危险的恐惧

与上面的情况类似,人们面对近在眼前的危险,恐惧感往往要大于面对未来危险的恐惧感。

比如恐怖主义的危害,全世界有目共睹。

恐怖主义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且随时有可能发生。

这样急迫的局面,往往使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

相对而言,未来某座火山苏醒导致地震频繁、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某些岛屿被淹没、吃野生动物导致人类遭受更多潜在疾病威胁等等遥不可知的危险,对我们的影响似乎没有那么大,因此我们也不会引起足够重视。

你的恐惧正是商家的卖点

当今世界,人们对长远的事情越来越缺乏耐心,而对当下发生的危险反而极度恐惧,这也导致当下的危险往往具有强大而立竿见影的效果。


理解以上三点,可以为企业营销提供了一些理论指导。

而这些原理,其实在很多企业的宣传中,也或多或少的用到了。

比如,儿童汽车座椅产品的发明,便利用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对不可控风险的恐惧大于对可控风险的恐惧。

虽然自己开车可控,但交通事故往往不可控。

因此,即便儿童汽车座椅没有宣传的效果那么好,而且因为没有坐在安全座椅上的儿童致死案例也屈指可数,但许多家长仍旧愿意为此花"冤枉钱"。买个心安,总比事故发生后,后悔强。

你的恐惧正是商家的卖点

比如,人身意外保险的推销,正是利用了人们"对罕见的突如其来的恐惧大于对已知的缓慢的恐惧"。

人终有一死,这是每个人都已知的事实。

然而保险推销员的推销重点在于,如何让潜在消费者意识到一份保险对他家人朋友的保障作用。

事故对你个人的影响固然你可以满不在乎,但是这对你家人的影响,你有考虑过吗?你想拖累他们吗?你想他们无依无靠吗?这样的"恐吓",要比单纯押注被保人,往往更能达到目的。

你的恐惧正是商家的卖点

再比如,整容广告、护肤品广告,往往抓住的是,人们"对当下危险的恐惧大于对未来危险的恐惧"。

整容广告强调美可以带来的改变,不美的危害;而护肤品也多强调用了之后皮肤如何如何好,不使用皮肤如何如何差。

尽管整容之后,未来可能会使皮肤变得松弛,而有些护肤品可能并没有宣传的那些功效,但消费者在心理上认同了当下的改变,对于未来的危害,其实没有那么重视。

你的恐惧正是商家的卖点

当然,在营销实践中,适合做"恐惧营销"的产品,也需要把握一个度,否则可能起到过犹不及的反作用。

你的恐惧正是商家的卖点

比如,在推销家庭智能摄像机时,如果过于强调家里可能遭受的危险:小偷偷东西、保姆打孩子,家里发生火灾等等。这样不仅起不到积极宣传效果,反而可能会因为恐惧过度,把消费者吓跑。

再比如,在推销钢琴课时,如果过于强调不学钢琴的坏处:你的孩子会一无是处,不懂得欣赏美,被厌弃等等。这样也会起到反作用。


那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知道了恐惧的根源之后,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面对可能的危险时,需要排除非理性的干扰因素,积极调动我们的理性思维。通过冷静判断,再做决策,避免陷入从众效应,做出非理性的盲目决策。

其次,面对企业的营销广告,我们也要擦亮眼睛,学会明辨真伪。

当你被商家的"恐惧营销"所吸引,忍不住买单的时候,不妨多思考一下:"这样的事情真的容易发生吗?我真的有必要买这样的产品吗?这个产品真有宣传的那么好吗?"

以此,为你的最后决策,增加一道理性关卡,避免陷入企业恐惧营销的陷阱之中。


参考资料:

《魔鬼经济学》作者:(美)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

《用恐惧诉求刺激销量,消费者为什么不买账?》作者:盐商小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