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窒息的“爱”?,北大“弑母”案时隔三年告破

近日,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北大“弑母”案吴谢宇被抓,时隔三年冤案就此告破。除了大快人心以外,更重要的是整个案件中有很多值得让人深思的地方。

令人窒息的“爱”?,北大“弑母”案时隔三年告破

2016年2月14日情人节,福州警方发现一名女子谢天琴死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犯罪嫌疑人作案后将住处封死,将尸体用塑料布层层包裹,还放入了活性炭吸臭。宿舍门上安置了摄像头,传导器。一旦有人进入宿舍,犯罪嫌疑人手机就会接受到信息。同时通过摄像头观察情况。其中死者谢天琴的儿子吴谢宇犯罪嫌疑最大。犯罪后,嫌疑人吴谢宇以母亲名义贷款潜逃。

令人窒息的“爱”?,北大“弑母”案时隔三年告破

一夜间,是什么让这位高高在上的“天才”沦落成弑母的“恶魔”?

这场惊天惨案下的悲剧是蓄谋已久?还是突发事件?

如果已经打算下死手,为何又要“苟且偷生”?是高智商犯罪下公然挑衅中国公安?难道说“弑母”只是他的一场游戏?

如果说是蓄谋已久,为何择在“功成名就”之后报复?他选择这个时机作案的动机又是什么?

为何从小到大没有人察觉出吴谢宇正走向“病态”的蛛丝马迹?他又是怎么做到滴水不漏?

在中国,吴谢宇案件,是某些“病态家庭关系”崩坍的一个缩影。还是说只是糟糕的巧合?

他活成了别人羡慕的样子,却没能一直演下去。

如果没有发生“弑母”案件,吴谢宇的人生轨迹又是如何?外国留学?考研?成为海国?公司高管?创业当老板?娶个白富美?这些对他来说都不是难事。

吴谢宇初中时期父亲因病去世,从那以后,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在“单亲家庭”中成长。母亲对于他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同样谢天琴对这个唯一儿子也十分重视。

令人窒息的“爱”?,北大“弑母”案时隔三年告破

母亲谢天琴是他们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在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担任历史老师。在许多学生眼里,谢天琴内向,话少,但是与人为善,疼爱孩子。既然是老师在学习上对吴谢宇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也因为是独子,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母亲都管得很严。吴谢宇也没让母亲失望。

令人窒息的“爱”?,北大“弑母”案时隔三年告破

初三时,他以437分,全校第一的身份考入福州一中,高二时获得该校最高奖学金,并以全国前几名的成绩进入北大。在他身上天才的标签一箩筐。“三好学生”“GRE分数惊为天人”“Vebal部分165分”全球排名前5%,“北大廖凯原奖学金获得者”。

令人窒息的“爱”?,北大“弑母”案时隔三年告破

在此之中,谢天琴在吴谢宇人生中不但扮演着“母亲”的角色。也充当着“老师”的角色。更露骨一点的说,吴谢宇正按着母亲为自己人生设计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着。成为所有人羡慕的样子。

谁能想到就是自己呕心沥血培养出来的“天才”。用它的“高智商”为自己密谋了一场“完美”的葬礼。

就像吴谢宇一生都在追求极致的“完美”一样。为母亲设计的“葬礼”每个细节都需要足够的完美。

2015年6月底,吴谢宇购买了刀具,防水塑料布,防油桌垫,干燥剂,防潮剂,抽湿器,防霉包,真空压缩袋抽气泵,隔离服,医生护士服等,其中刀具就购买了剔骨刀,菜刀,手术刀,雕刻刀,手机贴膜用刀,锯条等多种。

令人窒息的“爱”?,北大“弑母”案时隔三年告破

案发后,他还通过支付宝34次购买活性炭,19次购买塑料膜,防水布,墙壁贴纸,真空压缩袋等。

令人窒息的“爱”?,北大“弑母”案时隔三年告破

可想而知,这种高智商犯罪的恐怖在于它把每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每个它能人为掌控的点都想到了。

就像理科生做一道物理题一样。每一个步骤都那么有条理,那么有逻辑,丝丝入扣。细思极恐。

老师对吴谢宇的评价“是个天才,很多问题一看就懂。”相对于同年孩子,吴谢宇有超越年龄的沉稳。

就像他同学所说的“吴谢宇做什么都很有规划,会把事情一一列出,逐步处理。”有时候“完美”得像雕刻出来的一样。

但是到底导致吴谢宇如此丧心病狂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案情来猜测一下。

从吴谢宇准备的刀具,隔离服,医生护士服,中可以看出,他原本的用意是将母亲分尸。死者谢天琴的脖子被连砍了数刀几乎掉落,但他低估了分尸的难度。于是放弃了。

一个人仇恨要到多大才会有勇气去杀人,更何况杀的是自己的母亲,而且还要分尸。

由此可见,吴谢宇与母亲之间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由来已久的。这些矛盾每天都在无声无息中滋生蔓延。最终爆发。

让人窒息的爱。如果说初中到高中是吴谢宇最难受的阶段,母亲几乎形影不离,将他紧紧的控制在自己身边。规划着他的行程,控制着他的自由,他的学习甚至他的交际。很符合大多数望子成龙父母们的心态。特别是单亲家庭。这种压迫感就更加的强烈。

原本以为,上大学了自己可以脱离母亲的管束。可换来的是每晚一通电话的命令,准时向母亲报告近况,细致到饮食,活动,学习。这种对吴谢宇来说是无处不在的监视。这种可怕的占有欲,控制欲让吴谢宇窒息。

有个大学同学曾说“吴谢宇可以为了学业,不在大学期间谈恋爱。”就此大学里还传言他不喜欢女生。

但作案后潜逃的吴谢宇却经常去嫖娼,并爱上了一个性工作者,希望与她结婚。

从此可以看出,那份原本青春期正常的的欲望被“优秀”压制得死死的,在作案后他得到了释怀。他终于可以不再伪装。他能像正常人一样选择自己的爱情。

但真正让他绝望的是,吴谢宇考GRE,为了能够去外国留学,从而脱离母亲过度的关注。但谁曾想。母亲却向他提出向学校辞职,跟随他到美国陪读。这是击碎他内心里底线的最后的一根稻草。就像歌词里唱的“我想要逃,可是却逃不掉。”

令人窒息的“爱”?,北大“弑母”案时隔三年告破

竟然逃不掉,就只好征服他。就像他微信个性签名里,凯撒大帝在泽拉战役中打败了本都国王法尔纳克二世之后的所说“我来我看我征服。”

令人窒息的“爱”?,北大“弑母”案时隔三年告破

我认为,像吴谢宇案件,并不是错误的巧合。他是中国很多不正常“家庭关系”崩坍的一个缩影。吴谢宇只是其中一个崩坍的表现而已。像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国到处都是。有许多处于崩坍的边缘。也有许多正在上演。

中国人注重家庭观念,这点没错。希望自己子女好也没错。但这都不是他们过度干涉子女选择权的理由。一个人格都没健全的人,你让他承受超越年龄的压力,就像拔苗助长一样,看着茁壮,实则营养不良。

你现在出去问孩子为什么读书?他不会说“因为喜欢读书。”她会说“妈妈让我读的。”有几个中国学生上补习班是自己自愿的?不都是父母要求的吗?这种从小无处不在竞争压力,长期下去孩子心里能不扭曲吗?别忘了他是你的孩子同时他也是一个“人”。

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选择”都没有,那他人生将毫无意义,就像有句古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父母从小拿我们不断的攀比。你看谁谁的成绩多好。你看谁谁家多有钱。给我们灌输“读书是为了工作”“读书是为了挣钱”。为啥读书不是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人生的阅历呢?多交些朋友?

我有时候会思考,为什么我要成为别人想象的样子?我不就是我吗?他很优秀,我就要成为他?

我越来越读不懂社会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感觉到社会上“人”的定义开始模糊起来。

学校开始不再重视教授“为人”的道义。人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教你如何在以后更好的“挣钱”的方式。给你提供更好挣钱的岗位技能培训。许多人都成为利益机器中的装轮,甚至有的成为润滑剂。

于似乎,大批跟风的家长花重金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挣钱雕塑。时不时还会向周边的人炫耀。你看我家的雕塑多美啊。所以啊不光要早点雕塑而且要敢花钱。你看它多美啊,多听话,一动不动。

这种家庭式捆绑教育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可笑的是现在已经没有人去质疑他的对错。也不会去反抗它。因为我们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几乎周边的一切都是一尊尊美丽的雕像,没有最美,只有更美。只要有一个不是雕像,就会在其中鹤立鸡群,就是个异类,受人排异,受人挤压。稍微不注意也跟他们一样开始成了被打造的雕塑。

有时候,我甚至怀疑,难道这世上最清醒的人真的不是在精神病院吗?比起外面一张张虚伪的面具。精神病院里的人活得更自在些。难道说我不遵循所谓的规则就是不正常吗?大多数人认为的就一定是真理吗?

有人说天才和白痴在左右之间。也难怪为什么很多天才都选择自杀这条路了。我以前也想不通这一点。一些名利皆得的学者怎么突然会选择自杀。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太过于孤独了。当你把社会看得太过于透彻。越透彻越孤独。

当很多东西掺入了铜臭之后就开始变味了。学识也成为一种被金钱粉饰的面具。带上他以后,其他雕塑看你都会眼睛发亮。用它更容易招“钱”。

我无法想象一个人带上了这样的面具,即使再怎么道貌岸然看起来都高大上了许多。满腹经纶的讲大道理。背后两只手数钱数到手抽筋。

再往后的日子里,这种面具前后的落差,角色的变换,活着真的不累吗?

有时候想想,什么时候这个社会的孩子自己能说一句“我想”。这个社会才是真正的进步。

对于孩子,我们应该多引导而不是抉择,多关爱而不是监督,多尊重而不是干预,孩子不是你的一切。他有他的人生。你只是一个过客。

只希望“吴谢宇案件”可以叫醒某些人,不希望悲剧不断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