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弑母”案背后,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引人深思

文丨林岩

北大学子“弑母”案背后,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引人深思

2019年4月25日,涉嫌弑母的北大学生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被抓获。

3年前,也就是2016年的3月3日,福州警方发布了一则悬赏通告,称当年2月14日,发现受害人谢天琴被人杀死在福州市晋安区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其22岁的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因此警方悬赏缉捕。

这起案件一经披露,就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弑母”这两个字是多么骇人听闻,在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里,别说弑母,就是打骂长辈也会惹来质疑和唾骂。不仅如此,嫌疑人的身份也极为特殊,给广大吃瓜群众提供了非常多的谈资。

首先是吴谢宇的学霸身份。公开资料显示,吴谢宇,生于1994年,2009年以全校第一的高分考入福州一中,2012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奖学金。

其次是吴谢宇的孝子身份。案发前,吴谢宇一度是亲朋眼中的好儿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母亲谢天琴的骄傲。

吴谢宇的作案手段让人不禁感叹有文化的坏人做起坏事来滴水不漏。据报道,吴谢宇在作案前就有预谋地购买了大量作案工具,在作案后,封死了案发的教职工宿舍,将谢天琴的尸体用塑料包裹了十几层,并在每层缝隙中放入活性炭用于吸收臭味。他替母亲伪造了辞职信,谎称与母亲一起出国。并且将母亲的手机带上,方便虽是回复信息以免引起注意。直至案发前,没有一个人发现谢天琴已经身亡。案发还是因为吴谢宇给他舅舅发信息说母子回国让他去接,舅舅没见到人电话也打不通,最终报警打开家门才发现了谢天琴的尸体。

作案手段和善后处理可谓老辣,让人不禁对现今社会的学校、家庭教育产生质疑。部分媒体开始蜂拥而上分析案情细节,推敲吴谢宇的作案动机。

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一个名校的学霸作案是社会造成的,而不是他自身的问题。所以学校成了第一个背锅的,一个北大学子,一个好儿子、好学生、好同学,成为杀人犯,肯定是教育问题。说明我国教育只注重知识文化,而不注重德育。再就是家庭教育失败,谢天琴不善交际,思想保守,“极度克己与自律,当上老师后在夏天就再没有穿过裙子”,这样的母亲,肯定是一个不善沟通,只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的人,孩子没有自主决定权,一定会出现心理问题。

某些媒体似乎已经忙着定性了:社会悲剧,家庭悲剧。他们开始忙着把责任推给社会,推给学校和家庭,但他们恰恰忘了,吴谢宇作为一个成年人,有自己的完全行为能力,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家庭的一部分。

截止现在,我们尚不知晓案件的诸多细节,尤其是吴谢宇“弑母”的动机。我认为在没有了解清楚之前,只靠推测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不能因为吴谢宇“北大学子”的身份就为他找理由开脱,反而把一位单亲家庭的母亲塑造成不知变通、毫不讲理的形象。

再说学校的教育问题。曾经发生过复旦投毒案,马加爵案和药家鑫案……不完全统计,2019年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三千万,每年有超过八百万毕业生,但是实际上发生的严重案件却并不多。以此将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家庭甚至社会,而忽视嫌疑人本身,是否有些太过极端呢?

我们不能一味地做推测,而不去重视事件本身。不能轻易地为嫌疑人和受害人贴上标签,而是应该关注事件本身和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我相信随着警方的调查,真相只是事件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真正暴露出来的社会隐患。吴谢宇被抓获时身上携带了30余张身份证,这些证件全是网购所得,据调查,办理一张“白户身份证”只需500元,量大价格还会更低,如何整肃网络售卖个人信息、伪造冒用个人信息,保护守法网民的合法权益,这是目前我们应该关注的。

另一方面,从犯罪手段、犯罪处理和逃避追捕等方面,足以看出吴谢宇的高智商、对自己行为的充分认知、对事件发生的把握度以及严格的自我控制力。等待吴谢宇的将是法律的审判,其行为的恶劣程度和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很可能会判死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