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躬耕南陽"讓南陽人賺足了世人眼球

諸葛亮先生一句"躬耕南陽"讓南陽人賺足了世人眼球,也讓南陽人利用"躬耕南陽中"南陽"二字打了幾百年的擦邊球。特別是近年來由於旅遊業的興起,南、襄兩地諸葛亮躬耕地之爭大有亦演亦烈的趨勢。

諸葛亮先生所說"躬耕南陽"的"南陽"是不是指漢時南陽郡治所宛城相信歷史自有公論。

一句

看看南陽郡簡介,雖然中間夾帶著許多廣告,但還是可以清楚知道從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到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南陽郡為鄧州,改宛城為南陽縣,郡治遷穰城,在長達855年裡歷經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幾個朝代南陽郡的"南陽"二字可謂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諸葛先生豈能不知,還能拿堂堂的南陽郡的"南陽"二字去指一個小小的宛城來唿悠世人? "襄陽說"認為躬耕南陽中的"南陽"是指南陽郡管轄所有範圍,。而"南陽說"認為躬耕南陽中的南陽單指南陽郡治所宛城,故意忽略南陽郡的存在,混淆視聽刻意迎合躬耕南陽的"南陽"二字,大有指鹿為馬之嫌。

南陽一些網友經常截取一些史載兩漢時期人們臆有所指或習慣稱謂宛城、南陽互指的語句大做文章,今天這裡截取一段,明天那裡截取一段可謂是十分敬業,樂此不疲,極力想證明宛城=南陽,試問這些能證明得了兩漢的時期宛城就是南陽嗎?連當時的王莽、劉秀兩位高高在上的帝王也只是臆有所指說說而已,都不曾把宛城直接改為南陽,古人曰,現代人說還頂什麼用。這些說法並沒改變南陽郡稱謂,大家都應尊重史料記載的實質名稱或地域改變。

陳壽《三國志》記載很清楚: 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這說明諸葛玄帶諸葛亮姐弟到荊州治所襄陽投靠劉表是事實。史料記載諸葛亮一家就住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屬南陽郡鄧縣管轄的隆中。但《三國志》通篇並沒有記載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姐弟搬遷離開過南陽郡鄧縣隆中居所,即無記載就說明並未發生,直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後才離開隆中。不知南陽人所謂躬耕南陽臥龍崗的"南陽說"根據從何而來。

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大姐嫁給襄陽蒯家,二姐嫁給了襄陽龐家,諸葛亮當上荊州名士黃承彥的女婿,這三家可謂是當時荊州的名門望族,諸葛亮還拜了兩位襄陽隱士高人龐德公、水鏡先生司馬徽為師,正所謂名師出高徒,連諸葛亮"臥龍"雅號均出自龐德公之口,所學到的知識也為諸葛亮日後出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與荊州劉表為連襟,分別娶了蔡冒兩個妹妹,蔡冒手握荊州軍事大權,諸葛亮稱劉表為姨父,稱蔡冒為妻舅,諸葛先生在《隆中對》中能準確分析天下形勢,謀劃劉備的未來,未出茅廬變知三分天下,這些恰恰說明都與劉表、蔡冒荊州軍事集團有莫大的關係。種種跡象表明諸葛玄去世前將一家人的生活託付給劉表,而劉表是做了精心安排的。若諸葛先生真如"南陽說"所講搬家去了臥龍崗除了收穫一點玉米、紅薯、小麥還能收穫什麼了?南陽人思考過諸葛亮為什麼要去宛城躬耕?背靠大樹不好嗎?在宛城那個土崗上除了種地,能學到知識嗎?能瞭解掌握當世形勢,能成就諸葛亮的雄心壯志嗎?所以說諸葛先生所述"躬耕南陽"中的南陽絕不是南陽人所指的宛城。

一段歷史總是有前因後果,絕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可以練就的。延著歷史脈絡可以發現"隆中"就是諸葛亮家,諸葛先生躬耕地是有跡可循的。

一句

1,陳壽《三國志》最早記載三國這段歷史的史學家;陳壽(公元233一297年)三國時蜀漢及西晉史學家,也就是諸葛先生去世的先一年出生的人,離三國時最近,記載更真實。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滅吳三國統一,陳壽歷徑十年艱辛,完成了史學鉅著《三國志》,記載了諸葛玄帶諸葛亮姐弟來荊州治所襄陽投靠劉表、依附劉表,直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追隨劉備離開隆中,其間並無離開隆中搬遷去南陽郡宛城躬耕的記載。

2,《蜀記》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李興為劉弘撰寫《祭諸葛丞相文》"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試諸葛之故鄉"。"襄陽說"認為: 天子命他去沔水(漢水)以北地區去打仗,勝利歸來後又去隆中祭拜諸葛亮(當時劉弘住軍襄陽)。而"南陽說"的認知是劉弘將軍打完仗直接在臥龍崗拜謁諸葛亮。試問宛城靠近沔水嗎?"登隆山"宛城臥龍崗有山嗎?可襄陽有隆山,隆山之中有隆中。

3,《漢晉春秋》記載: 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一句

4,《太平御覽》引盛弘之《荊州記》襄陽西北十許裡,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

5,《文選.出師表》注引《荊州圖副》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

6,《水經注》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水經注》還記載了許多宛城一帶的名勝古蹟,唯獨沒有什麼"諸葛亮舊宅",更沒有所謂"諸葛庵"。

7,後世唐李善等注《文選》,北宋樂史《大平寰宇記》,南宋朱熹《通鑑綱目》,明清兩代《南陽府志》,《鄧縣縣誌》,《新野縣誌》等都明確記載劉備三顧孔明於襄陽隆中。

以上歷朝歷代史料延續足於佐證諸葛亮家於南陽郡的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絕非今天的南陽臥龍崗。

一句

再看看臥龍崗元代以前幾無任何歷史記載,有的也只是人們口口相傳的一些傳說,南陽人只能用躬耕南陽的"南陽"指宛城來欺瞞世人。據《南陽武侯祠簡介》載:南陽臥龍崗盛於唐,而所謂盛於唐代也就幾首唐詩和幾塊碑刻,均不是什麼史證。直到元祐四年(公元1317)元仁宗命名南陽臥龍崗古建築為武侯祠,正是這個武侯祠"祠"說明了臥龍崗就是一個紀念祠堂,而不是諸葛亮故宅。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重修武侯祠,並且按照前人的"龍崗全圖"重新興建了臥龍崗十景和臥龍書院,充分說明了臥龍崗再一次大面積造假事實,對所有文物古蹟來說,每一次修繕、重修、興建都意味著再一次造假。

最早記載隆中景、物的是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先生的《襄陽耆舊記》,而完整記載隆中十景是《明萬曆襄陽府志》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一1487)荊南道觀察使吳綬在維修隆中武侯祠後作了描寫隆中十景的詞歌。臥龍崗十景是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南陽知府羅景首次修建,其十景內容與隆中十景及其相似。證明隆中十景比臥龍崗十景早220多年,南陽人還敢大言不慚說隆中十景是抄襲了臥龍崗十景嗎?

一句

《明嘉靖南陽府志》記載"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雲: 孔明大節,自唐宋以來鄉人立祠祀之。而《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又載黃權攜族人私建"諸葛庵"祭祀,是不是根據上述內容編出來的了?

《明嘉靖鄧州志》記載"十二年,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

一句

《清乾隆新野縣誌》記載"建安十二年…是年備三顧諸葛亮於隆"。

《清光緒南陽縣誌》記載:南陽有諸葛武侯廬始見唐宋人集。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南陽博物館編撰的《南陽臥龍崗武侯祠簡介》南陽臥龍崗武侯祠相傳始建於唐宋年間。

1985年河南省政府組織編纂了地方誌《河南風物誌》記載諸葛亮在襄陽西隆中結茅隱居,他躬耕壟畝,攻讀史籍…,漢室右裔劉備三顧茅廬於隆中,後孔明遂離開隆中,佐劉備攻伐中原。

以上這些事實今天的南陽人自然會一口否定,躬耕南陽的"南陽"二字指宛城,不管別人信不信南陽人全都信,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南陽人不遺餘力給南陽臥龍崗來了一個華麗轉身,一下子由一個"紀念祠"變成諸葛亮故居、躬耕地,真是石破天驚,令人錯愕。

注: 本文照片取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