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制度的"照妖镜",清末民初小说塾师形象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导语: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现代,塾师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备受人们敬仰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自身便拥有过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许多人都是这些知识的传播者甚至是创新和创造者。因此,塾师的在社会之中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他们的形象也就与政治甚至是社会制度有了某些特殊的联系。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联系让得在很多时候,塾师的形象就成为了社会制度的"照妖镜"。如果翻开清末的小说,塾师形象从贬到褒,从单一到丰富,再将其与当时的社会变革联系起来,我们就能够发现,其中塾师的形象竟然成了当时社会制度变革的一个写照。可见,那个时候塾师的形象变化背后是有些非常复杂的政治因素的。

一、清末民初小说中刻板的塾师形象


⑴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与迂腐无能的道学先生


正如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父亲的病》所描写的一样,最初清末的的许多小说之中塾师已不再是封建社会时期所宣传的那样高大上,塾师的形象更加刻板。并且在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的眼中,这些人读了一辈子的四书五经,骨子里已经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的烙印。他们的思想是落后的,他们教书育人也不过成了封建思想传播的一种手段。


社会制度的

周作人


加上当时许多的私塾之中的教书先生确实也是如此,所以很多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唤醒广大民众,让许多还在被封建思想洗礼的青年觉醒。因此他们在自己的小说之中将这些旧塾师描绘成迂腐无能的道学先生和封建思想和卫道者,许多的人在阅读过他们的小说之后都对塾师贴上了一种特定的标签。


社会制度的

旧塾师形象


虽然许多先进分子把所有的塾师一刀切,让得新一代思想觉醒的青年对于旧塾师的印象极为差,但是如果放在社会变革的那个年代,这些先进知识分子的做法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毕竟他们需要将落后的封建文化打上一个落后的标签,否则思想革新乃至社会革新都将难以开展。


⑵最初清末小说中塾师形象形成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我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意味什么,特别是清末时期的社会变革。许多革命人士所要推翻的不仅仅是封建制度的最后一块招牌(清朝),当时的很多进步人士都意识到想要从根本上推翻落后的封建制度,仅推翻一个封建政权只会让另一个封建政权建立,所以他们清楚推动社会变革就必须先推翻落后的文化。


社会制度的

清末民初先进知识分子


根据现在我们的理解,变革社会不仅仅是推翻一个政权的军事统治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打破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思想统治。而变革社会思想最为根本和彻底的方法就是从教育下手,因为教育是思想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在那个年代,很多时候教育都不是抽象的存在,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只要一谈到教育许多人就会想到塾师。

正是这种特定的联系,所以许多的先进知识分子要改革思想就不得不改革原有的教育,而要改革原有的教育就不得不否认旧的教育体系。根据当时社会的情况,否认旧的教育体系自然就要把代表教育的塾师塑造成落后、腐朽的形象,唯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放弃旧的教育体系。


二、清末民初小说中塾师形象演变


⑴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塾师形象的再思考


前面我们说过为了变革社会的需要,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小说之中将旧塾师大多塑造成落后的形象。虽然在现实之中许多塾师确实也是和小说之中的形象差不多,但是如果说这些塾师占百分之七十甚至八十我都是相信的,不过这种单纯的一刀切,默认所有的塾师都是这种形象显然是不合理的。


社会制度的

塾师形象


在宣传新思想的前期,这样的做法自然无可厚非,因为这些旧塾师本身就被许多人打上了封建的标签。然而随着许多先进知识分子思想宣传的深入,在他们笔下落后腐朽的旧塾师之中竟然也出现了许多的支持者。甚至许多旧塾师就是先进思想最初的传播者,这就让得许多的人不得不思考一味的将塾师塑造成落后的形象是否可取。


社会制度的

塾师形象


事实就在眼前,先进知识分子自然无法辩驳,并且许多人注意到这点的时候思想宣传工作已经到了中后期。所以考虑到现实与工作进度,许多知识分子在自己小说之中塑造塾师形象的时候不再是传统的一刀切,而是根据实际渐渐创造出一些正面的塾师形象,让得许多人对于旧塾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⑵打破传统的"改革派"


虽然说先进知识分子基于现实改变了塑造塾师形象时的一刀切模式,但是如何再塑造塾师形象就值得讨论的。因为一开始反封建思想过于激烈,导致许多的的塾师形象过于极端。许多普通人在阅读这些对于旧塾师形象极端化的作品时,往往会被影响的非常严重,以至于很难再接受一个新的形象。

正是因为如此,许多的文人非常的头痛,他们不能够直接推翻之前建立的形象,这样就会让之前冲击封建思想的行动无效。因此,在清末民初的小说之中旧塾师形象就被再分割,形成了两个极端。一部分继续是落后腐朽的形象,而另一部分就被塑造成打破传统的"改革派"。


社会制度的

塾师形象


他们虽然是接受封建思想下成为塾师的,但是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对于新生事物并不排斥。因此他们在新的思想出来之后,对比旧的封建思想,明白了封建思想的落后性,所以他们积极宣传新的思想成为了新思想的传播者。并且更有甚者,成为了想要打破传统的"改革派"。此后,许多的小说之中都按照这种塑造方式将塾师形象渐渐塑造的多元化。


三、社会变革与塾师形象变化的联系


⑴维新与变革之争造就的联系


如果只是看清末民初的小说,我们仅仅只能看到知识分子对于旧塾师形象的改观,而且就只是一个简单的形象变化似乎也不足以让得这件事与整个的社会变革产生联系。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就是清末民初小说之中塾师形象的改变这样一件"小事"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却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社会制度的

清政府维新派


因为一开清政府就是走的维新而不是变革,所以在清末民初值得段时间之中,改革和维新之争一直都没有停下。

正是因为如此,改革社会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个时候只能从旧思想下手,思想又联系到教育然后是塾师,如此一个循环,塾师形象自然就成为了推动社会变革的武器,塾师形象自然也就与社会变革有了联系。


⑵社会变革对于塾师形象的改造


因为塾师形象与社会变革联系的建立,所以之后塾师形象的改变就与社会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开始由于维新与变革之争让得社会变革困难重重,所以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不得不将塾师形象尽量的描写低下。我们并不知道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了塾师之中存在着支持变革社会的存在,但是就算注意到,因为局势的需要许多人也只能这样做。


社会制度的

变革派代表


从这里我们就已经可以大概推测出社会变革会对塾师形象产生怎样的影响了,至于后来为何塾师形象会改变就更加好解释了。我们只看历史的走向,在清末民初偏后一点,由于清政府的无能让得社会之中许多人真正的认清了其无能自私的面目。维新派的支持者大大减少,革命派支持者增多,社会变革阻力减小。

虽然封建落后思想仍然要继续批驳、反对,但是很多人已经不再将封建思想与教育、与塾师联系起来。更重要的还是之前说的,许多人也意识到了一刀切塾师群体是很不合理的。于是乎在社会变革阻力减少的情况下塾师形象自然而然的变得多样化,更加的贴近于现实。其实从塾师形象的变化之中,我们也能够反推出但是社会变革的程度,由此,社会变革与塾师形象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结语:


许多人说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因为教育关乎于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制度与政策。正是如此,在清末民初时,许多支持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才会对教育下手,在自己的小说之中通过对塾师形象的塑造直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于封建教育的看法,从而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行。因此,清末民初小说之中塾师形象的变化就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面"照妖镜",成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

《中国近代教育史》;

《近代中国教育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