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糧精做的典範,陝北攤黃!

攤黃,又叫米黃,也叫攤饃饃,多種叫法。想必陝北的人們都知道,由小米麵製作的,以前也有玉米麵和小米麵兩種混合製作的,現在也有用大米麵和白麵製作的。

粗糧精做的典範,陝北攤黃!

每年到冬季,這個必定是陝北人家家戶戶必製作的美食之一,一般到了臘月,每家都會碾小米麵。製作這個產品,臘月裡製作很多,利用陝北天然的冷凍天氣,產品凍的硬梆梆的,待吃的時候在鍋內蒸一下,加熱即可。夾菜或者直接吃都非常美味。

“攤黃兒”的名稱其實很通俗。

陝北人把用玉米麵或是小米麵發酵後蒸制的發糕叫做“黃兒”,大概是取其顏色“金黃”的意思吧!

那麼,自然而然,他們就把這種用攤煎餅的方式“攤”出來的發糕稱作“攤黃兒”,有的地方又把它叫做“攤饃饃”!

陝北人說話鼻音比較重,吐字多以入聲為主,很少用“兒”音,但是,唯獨給這“攤黃”加上了親切的“兒”音,足見陝北人對這種小吃的偏愛和喜好程度!

“攤饃饃”是一種用小米麵製作的食品,它的製作說精細-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把加工好的小米麵提前發酵後在特製的“鏊子”上一個一個地“攤”出來就好了。但是,攤黃兒得製作程序卻是十分複雜繁瑣的:首先,要把小米浸泡一夜,浸透後撈出瀝乾;然後在碾子上碾壓,用精細的“羅子”把面篩出來;把小米麵調成稠糊狀,再經過一夜的發酵後,最後才能在“鏊子”上攤制。

粗糧精做的典範,陝北攤黃!

“攤黃兒”用的“鏊子”是一種特製的、直徑不到二十公分、有著三個支架,用鑄鐵製成的小鍋,鍋底是凸型的,上面加有鍋蓋。在攤黃兒的時候,在鏊子底部加火,倒入適量的米糊,蓋上蓋子,數分鐘後就熟了。圓形的“攤黃兒”出鍋後,用兩隻手對摺,就成了半月形狀了,外面看起來金黃,裡面吃起來鬆軟,而且很甜、很香,很好吃,因此很受人們的歡迎。但是,要想把“攤黃兒”真正做好,沒有一定的經驗和麻利的身手是不行的。

粗糧精做的典範,陝北攤黃!

自古以來,陝北地區每年的小麥收入,僅佔全年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一多點兒,玉米、穀子、糜子、豆類、薯類等秋季作物的產量佔全年收入的多半以上。

那麼,這就意味著在陝北人的生活中,他們主要是靠吃粗糧來維繫生計的。在這種生存狀況下,經過數千年的繁衍和演繹,雜糧細作、粗糧精做,就成了陝北人最為拿手的技藝了!

“攤黃兒”就是粗糧細作的精典範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