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民俗,中元节“盂兰盆会”的传统活动,你知道多少呢?

潮汕文化民俗,中元节“盂兰盆会”的传统活动,你知道多少呢?


潮汕是一个具有守旧传统的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古中原已经流失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比如中元节的“盂兰盆会”、中秋节的烧塔以及新年的烧龙等传统民间文化习俗。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元节“盂兰盆会”的习俗!

“盂兰盆会”的内容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而这一天也称为“盂兰盆会”或俗称“七月半”。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会是属于佛教的。盂兰盆会也称“施孤”、“祭孤”,也叫亡人节。

“盂兰盆会”的由来


潮汕文化民俗,中元节“盂兰盆会”的传统活动,你知道多少呢?


相传,当年释迦牟尼初次宏弘佛法,收了两位印度学教者为徒。其中一位是摩诃舍佛尊者,另一位是摩诃目犍连尊者,后者刻苦专研佛法,在众子弟中修炼得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而目连僧的生母由于生前做恶事,死后被打入地狱。一天,目连僧偶然神游天堂,见其母在地狱中受恶鬼鞭打,便急忙赶去营救。他用化缘的钵盂盛饭喂母进食,不料其母手刚碰钵盂,饭菜立即燃烧,顷刻化烬,后经佛祖教化,请十万众僧,诵经超度以食品百味罢于兰盂钵中,使在世及亡故的父母、孤魂,皆獲福荫,而出三途之苦,此乃盂兰盆会节由来之说。我们熟知的潮剧《目连救母》就是引用目连僧为原型的。

中元节“盂兰盆会”主题活动——施孤


潮汕文化民俗,中元节“盂兰盆会”的传统活动,你知道多少呢?


施孤之期,一定要“打醮”,连聘高僧诵经,意之为民消灾,保佑全境平安,祈求国泰民安,超度孤魂脱离苦海。

盂兰盆会在我国的传播


潮汕文化民俗,中元节“盂兰盆会”的传统活动,你知道多少呢?


印度佛教仪式中教徒为了追思祖先而举行“盂兰盆会”,合乎中国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信念,于是在全国各地更为普及。

我国自从梁代开始便照此仿行,相沿也就成为了“中元节”。后来除了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在潮汕等地还增加“抢孤”的活动。

盂兰盆会“抢孤”之说


潮汕文化民俗,中元节“盂兰盆会”的传统活动,你知道多少呢?

抢孤是闽南民系一种庙会活动,台湾部分地区、闽南、潮汕及香港潮州人在中元节普渡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称为“抢孤”,其中一种比较为人熟悉的为抢包山。一种说法是为了与孤魂野鬼抢夺祭品,另一种说法是为了吓退流连忘返的鬼魂。台湾最负盛名的“抢孤”是东北角宜兰头城与西南隅屏东恒春的抢孤活动。潮汕地区以潮阳区和潮南区最为盛行,其中以贵屿镇南阳,胪岗镇,两英镇古溪和峡山南田乡比较大型。抢孤是先搭设数十公尺高的“孤棚”,上层再搭“孤栈”,并在上头摆放供品以及旗帜,而棚柱上涂满牛油,想要凭己力爬上孤棚并不容易,往年常有意外发生,因此据说,在清朝时期台湾巡抚刘铭传曾经下令禁止抢孤活动。而且现代的抢孤活动则有增加许多安全措施,例如下方之防坠网、登上孤栈时需钩扣安全绳等。


潮汕文化民俗,中元节“盂兰盆会”的传统活动,你知道多少呢?


1984年,峡山南田乡恢复了举办“盂兰盆会”活动,南田乡“盂兰盆会”是每十二年一值,届时中间开展三次,每年一次,从鼠年开始,到虎年结束。值得一提的是,该乡举办“孟盂兰盆会”时,人山人海,很是热闹。

1991年,宜兰头城恢复举办抢孤,并且改善了活动抢夺的方式。以往为了账济贫苦亡徒争抢祭品的掠夺活动变成了目前具有竞赛性的民俗活动,能够首先取得栈顶的“顺风旗”就算夺标。而民间相信抢得顺风旗的人,可以获得神鬼的庇护。

潮汕“盂兰盆会”活动


潮汕文化民俗,中元节“盂兰盆会”的传统活动,你知道多少呢?


中元节前后,潮汕各地纷纷举办此盛会,搭起孤棚,举行施孤、放焰口、放生、演戏和放水灯等活动。

放焰口·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当法师高坐祭台之上,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一帮僧众诵念经文后,便将座边一盘盘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称为“放焰口”。

解放后,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习俗从简,一度停止举办施孤活动。到了改革开放后,倡导信仰自由,进入新时代社会,才恢复此盛会。

今年庚子年由于疫情关系,多地盂兰盆会盛会暂停举办,待风和雨顺,众民丰裕,再办之!

以上是关于潮汕“盂兰盆会”的习俗活动,不知您那里中元节的活动有哪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