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襦裙的發展史之齊胸被除名有無道理?

這篇文章主要給大家科普這兩個問題:

1、 襦裙的概念

2、 齊胸存不存在

眾所周知,所謂“漢服圈”又把齊胸除名了。寫了兩篇科普,評論區頻頻被提到齊胸和一片式兩片式的問題

首先,什麼是襦裙?《說文》中記載:“襦,短衣也,長度在膝上。”《急狀篇》注日: “長衣日袍,下至足附,短衣日襦,自膝以上。”

襦,只是短上衣的統稱(細分會有短襦長襦),長襦至大腿的上部至膝之間,單襦夾襖,單層為襦,夾絮為襖。

襦裙則是上衣下裳的普遍樣式。

漢服:襦裙的發展史之齊胸被除名有無道理?

而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小玉人服制

是距今為止,我們所發現的有實物考證的穿著上襦下裙形制的襦裙服裝。

據考證此墓應屬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上身窄袖緊身的斜襟短襦,下身配方格幾何紋樣長裙,腰間用帶系扎,在衣襟和領、袖的邊緣有明顯的貼邊裝飾,這與後代的襦裙之制一致,由此可以說明襦裙形制最遲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是我國婦女穿著的主要服裝款式之一。

從《新唐書·五行志》中:“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夫人則簪釵步搖,衿袖窄小。”可知,受胡服的影響, “衿袖窄小”的緊身短襦成為唐代前期襦的主要特徵之一。

漢服:襦裙的發展史之齊胸被除名有無道理?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

這個時候,上襦已經改短,下裙提至胸上。所以,“齊胸”這個詞指的就是唐代這種款式的襦裙,那些嚷嚷著要除名的,是覺得這種結構不對,還是覺得不可以叫“齊胸”?

通過前兩篇文章,我算是發現了,所謂的除名,都是一圈“不知所云”又愛“咬文嚼字”的人弄出來的。服裝史沒學過,漢語可能都覺得自己學的不錯。

迴歸到齊胸襦裙,也並非全部都是小袖,在開元天寶年間,齊胸襦裙的袖子越來越寬大,《舊唐書》記載,太和二年,唐文宗宣,今後每遇對日,不得廣插釵書,不須著短窄衣服。

這個時候一般婦女的襦袖有長達四尺……

一時間寬袖盛行,太和六年,文宗再次下昭《唐會要》“襦袖不得廣一尺五寸以上,婦人制裙不得闊五副以上,裙長曳地不得長三寸以上”可出來後,人多怨者,此時《朝元仙杖圖》中可窺見,此畫為道教畫非北宋畫家虛構,較為靠譜。同時《揮扇仕女圖》等也可參考。

漢服:襦裙的發展史之齊胸被除名有無道理?

漢服:襦裙的發展史之齊胸被除名有無道理?

漢服:襦裙的發展史之齊胸被除名有無道理?

隨著袖子的加大,下裙也開始加寬,副數越來越多,不再像小袖襦裙一樣體現修長,下襬加成弧形,曳地遮腳。唐寅《小遊仙》“雲破明霞八副裙”,唐時制布幅寬一尺八,一尺是十寸,一尺大約現在的30釐米。六副就是3.24米,八副就是4.32米。

這個時期的半臂、胡服、都是值得一提的,出現了多種領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