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历代人口及县治统计表

湖南历代人口及县治统计表

说明:

一、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立湖南省,下辖长宝道、岳常澧道、辰沅永靖兵备道、衡永郴桂等四道。道下设府,府下设县。与现湖南省行政区划基本一致。向前代索至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在衡州设置湖南观察使,始有“湖南”之名。再向前索至西汉武帝时期,湖南属荆州剌史辖区,境内设武陵、桂阳、零陵、长沙四郡。

湖南历代人口及县治统计表

湖南省地图

二、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是土地的开发程度,而土地开发面积和人的多少是一个绝对指标,县的数量是重要标准。湖南在先秦时期基本属于不毛之地,系原始状态,人口数量很少,有少量少数民族居民生活。

三、西汉建立后,湖南地区的人口出现了两个增长和衰退周期,大致分成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两汉、三国至两晋。这一时期,湖南人口呈现逐渐增加趋势。特别是东汉时期人口急骤增加,主要是北方大量移民涌入,湖南的开发从此进入高度加速时期。从东汉至两晋,湖南不断接受北方移民,但数量增长较慢。西晋永嘉之乱,建立东晋后形成的“衣冠南渡”移民大潮,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中游多分布在今湖北省。湖南的开发势头相对有所减缓。

第二个时期:南北朝至隋朝。这个时期,湖南的开发基本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反映在人口的数量上则是急骤减少。至隋朝大业五年(609年),湖南人口仅存28万余人,不及全国同期人口的1%,不及东汉时期的十分之一。县治数量减少一半。主要原因是战乱和自然灾害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和逃离家园。

第三个时期:唐、两宋至元。人口逐渐增长,形成第二次人口高峰。入唐以后,由于社会趋于稳定,经济不断发展,户口随之上升。至天宝年间,人口增至百万左右。由于受南朝严重倒退的影响,湖南在唐代的恢复较为有限,至宋代中期人口才超过两汉水平。湖南在宋代的开发与大家量移民迁入关系很大,移民来自北方和东方,主要是来自东方的江西。湖南的开发逐步深入,经济不断发展。至元朝时期人口达到了570多万,形成了第二次人口高峰。

第四个时期:元末明初。湖南人口锐减,至明初下降至不足200万人。与第二次人口高峰比较骤降达70%。这次人口急减的原因,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湖南各地民间流传着朱元璋派兵“血洗湖南”的历史传说,且对此深信不疑。虽系传说,但流传如此广泛,肯怕也不是空隙来风吧。

第五个时期:明、清以后。是湖南人口大发展时期。由于受元末明初大减的影响,便出现了“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大潮。现在湖南汉族人的祖先大多来自江西,即江西移民后裔构成了近现代湖南居民的主体。明朝以后,随着湖南人口结构的大幅度改变,湖南封建经济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繁盛局面;也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出现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可喜局面,湖南人开始在全国绽放光彩。

四、山有脉,水有源,数有据,人有根。明天又是清明节,望人们各回家乡扫扫墓,勉先人,强根本,看风景,常充电,更上层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